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等自然景物,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等昆虫,以及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三味书屋则是作者少年时期接受封建教育的场所,那里有严厉的先生、枯燥的读书生活和一些有趣的课间活动。
文章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间用过渡段巧妙连接。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富有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们可能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深刻、含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对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存在困难,如 “确凿”“人声鼎沸” 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三是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缺乏认识,不知道如何分析文章的线索、过渡段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童年时期的欢乐和烦恼,增进对童年生活的理解和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深刻含义的词语和句子,如 “确凿”“人声鼎沸” 等词语的含义,以及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如线索、过渡段、对比等。
五、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体验。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和思想情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看看他的童年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地方?
生: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鲁迅先生。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呢?
生: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他的原名是周树人,字豫才。
师:非常好!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朝花夕拾》呢?
生:《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师:非常正确!《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了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字音和停顿。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检查朗读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还有哪位同学想读一读?
(再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教师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比如,课文第一段中的 “确凿” 这个词,很多同学可能会读错。“确凿” 的读音是 “què záo”,意思是非常确实。大家再读一读这个词,注意读音。
(学生齐读 “确凿”)
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课文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回忆他的童年生活,先写了他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然后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师:非常好!你概括得很准确。课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间用过渡段巧妙连接。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生:三味书屋很严肃,先生很严厉。
师:非常正确!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物、有趣的昆虫和神秘的传说。三味书屋则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接受封建教育的场所,那里有严厉的先生和枯燥的读书生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精读课文,分析百草园的生活
分析百草园的自然景物
师:课文第二段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景物,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课文,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呢?
生: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生: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鸣蝉在长吟,黄蜂很肥胖,叫天子很轻捷。
师:非常正确!这些景物的描写非常具体生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百草园。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这个句式,强调了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把鸣蝉当作人来写,赋予了鸣蝉人的动作和情感。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美丽和生机。
分析百草园的昆虫
师:除了自然景物,百草园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昆虫。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昆虫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昆虫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昆虫呢?
生: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师: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呢?
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说明它们很可爱。蜈蚣让人觉得有点害怕,斑蝥会喷出烟雾,很有趣。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可爱。同时,作者对蜈蚣和斑蝥的描写也很生动,让我们对这些昆虫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分析百草园的传说
师:百草园里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是什么传说呢?
生:美女蛇的传说。
师:非常正确!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美女蛇传说的句子,并说说这个传说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美女蛇传说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个传说有什么作用呢?
生: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正确!美女蛇的传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百草园更加吸引人。同时,这个传说也反映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分析百草园的雪地捕鸟
师:百草园的冬天也很有趣,作者描写了雪地捕鸟的情景。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雪地捕鸟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地捕鸟的。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雪地捕鸟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作者是如何描写雪地捕鸟的呢?
生:作者先描写了雪地捕鸟的准备工作,然后描写了捕鸟的过程,最后描写了捕到鸟的喜悦。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雪地捕鸟的乐趣。同时,作者在描写雪地捕鸟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 “扫”“支”“撒”“系”“牵”“拉” 等,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些动词生动地描写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在雪地捕鸟的情景。
师:非常正确!这些动词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作者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朝花夕拾》,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精读了课文的第二段,分析了百草园的自然景物、昆虫、传说和雪地捕鸟等内容,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美丽、有趣和神秘。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百草园如此怀念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课时,了解了百草园的生活。谁能回忆一下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物、有趣的昆虫、神秘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
师:非常好!你概括得很准确。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百草园如此怀念呢?
生:因为百草园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让他的童年很快乐。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可能是百草园里的生活自由自在,没有约束。
师:非常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意。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怀念,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好玩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他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
分析三味书屋的环境
师:课文第十段描写了三味书屋的环境,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课文,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并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描写了三味书屋的哪些环境呢?
生:竹门、书房、扁、画、梅花鹿、古树。
师: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竹门是黑油的,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书房很安静,适合读书。扁上写着 “三味书屋”,让人感觉到这里是一个学习的地方。画着梅花鹿和古树,很有文化氛围。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对三味书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古朴、安静和文化氛围。
分析三味书屋的先生
师: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先生的句子,并说说先生的形象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先生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描写了先生的哪些方面呢?
生:外貌、神态。
师:先生的外貌和神态有什么特点呢?
生:先生很高很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对先生外貌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先生的和蔼可亲。还有其他句子能体现先生的形象特点吗?
生:“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体现了先生的什么特点呢?
生:方正、质朴、博学。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了解到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还有其他句子能体现先生的形象特点吗?
生:“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体现了先生的什么特点呢?
生:严厉但也有耐心。
师:非常正确!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了解到先生虽然严厉,但也有耐心,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
分析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师: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学习生活的句子,并说说学习生活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学习生活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特点呢?
生:大家读书的声音很大,很热闹。
师:对,这体现了一种 “人声鼎沸” 的热闹氛围。那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读的内容好像很复杂,不太容易理解。
师:非常好的观察。确实,这些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那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呢?
生:可能是那个时候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吧。
师:有一定道理。在当时的封建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传统的儒家经典等内容。那除了读书,还有其他的学习活动吗?
生:还有对课。
师:没错。“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对课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活动呢?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就是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师:非常正确!对课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那在对课的过程中,鲁迅先生有什么感受呢?
生:可能觉得有点难吧。
师:为什么会觉得难呢?
生:因为要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难度越来越大。
师:很好。那除了学习,三味书屋里还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吗?
生:有课间的活动。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课间活动的句子。
生:“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师:这些课间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生:很有趣,很有创意。
师:对呀,同学们在课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那从这些课间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怎样的心理呢?
生: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师:非常正确!即使在严肃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依然渴望自由和快乐。那鲁迅先生对这些课间活动是什么态度呢?
生:他也很喜欢。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他说 “我是画画儿”,说明他也在参与这些活动,并且很享受。
师:非常好!通过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和课间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有枯燥的学习,也有一些小小的乐趣。
(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探讨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分析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那么鲁迅先生对这两个地方分别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百草园很怀念,很喜欢。
师:为什么会怀念和喜欢百草园呢?
生:因为百草园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很自由。
师:非常好!那对三味书屋呢?
生:有一点复杂,既觉得有些枯燥,又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师:非常准确!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充满了热爱和怀念,因为那里是他童年的乐园,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而对三味书屋,他的情感则比较复杂,既有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又有在枯燥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无奈和乐观。
理解文章主题
师: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鲁迅先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师:非常正确!文章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之情。那还有其他的主题吗?
生: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师:很好!在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时,鲁迅先生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种封建教育有哪些弊端呢?
生:很枯燥,只让学生读一些难懂的书。
师:对,封建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那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是想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要珍惜童年生活。
生:要改革教育,让学习更有趣。
师:非常好!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让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拓展延伸
比较自己的童年和鲁迅先生的童年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那你们的童年和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的童年有很多玩具和电子产品。
生:我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也更有趣。
师:非常好!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童年生活和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你们觉得自己的童年幸福吗?
生:幸福。
师:为什么呢?
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还有爸爸妈妈的关爱。
师:非常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作品非常丰富,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藤野先生》等。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风格。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们分析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先生和学习生活,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还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的段落。
写一篇短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要求具体生动,富有感情。
阅读鲁迅先生推荐的作品,选择一篇写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我也注重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文章的一些难点内容时,可能讲解得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在拓展延伸环节,可能还不够充分,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难点内容的讲解,通过更多的例子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拓展延伸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充分的拓展。
总之,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