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4.2.1《气温的变化》 单元 第4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教 材 分 析 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这一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能够识别不同纬度地区和海陆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根据地图、资料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气温资料,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和特征,归纳出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当地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温变化对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等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影响全球气温,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 情 分 析 本节是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本节课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多是感性认识。因此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的特点,认识影响世界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因素。
重点 难点 (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2)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 1课时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气温观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和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导入新课】 (播放央视发布寒潮预警的视频,想一想,他们是如何描述气温变化的。)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寒潮视频介绍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学习活动一】什么是气温? 【方法指引】研读课文P72页 【问题引领1】气温的定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问题引领2】气温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人们的衣、食、住、行、体育运动等方面都受到气温的影响。 【问题引领3】如何观测气温?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气象台站观测和记录的气温,都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 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问题引领4】如何计算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①通常是把一天中四次观测得的气温值相加,除以4,便得出日平均气温。 ②把一个月内的日平均气温之和除以当月天数,便得出月平均气温。 ③把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除以12,便得出年平均气温。 【学习活动二】气温的日变化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4.7-4.8及课本P72-73页文字。 【问题引领1】读气温的日变化图,探究日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略) 【教师陈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最高日气温-最低日气温=气温日较差 【问题引领2】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12点,而是午后2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陈述】把太阳比做火种,大地比作炉子,那么气温不是由火种直接点燃的,而是火种点燃炉子,炉子热了(12点最热),才把周围的空气烤热了,这是一个过程。 【问题引领3】为什么最低气温不在凌晨12点,而是日出前后。 【学生】……(回答略) 【教师陈述】当日落后,地表不再能接收到太阳的热辐射,因此,日落后地表的温度持续下降。直至日出前,气温始终处于下行阶段,一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前后,气温就下降到了最低点。 【问题引领4】气温日变化曲线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通常,用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气温曲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代表气温变化的大小。如,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代表气温日较差越大;反之亦然。 【学习活动三】气温的年变化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4.9及课本P72-73页文字。 【问题引领1】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判读南、北半球。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北半球开口向下,南半球开口向上。 【问题引领2】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判断寒、温、热三带的位置。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以气温定带。一般来说,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5度以上;寒带地区全年低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在15度以下;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温和)。 【问题引领3】读气温年变化图,探究气温年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年较差 【问题引领4】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方法指引】阅读课本P74页活动题,熟悉画图步骤。 【教师提示】 【第一步】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上月份; 【第二步】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第二步】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第三步】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第四步】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视频学习】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生动手画图】……(略) 【教师小结】该地最高月气温在7月,最低在1月,与我们生活的地方相同,所以是北半球的陆地。 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读图分析,寻找规律 研读课文, 动手实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结合生活常识,举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为后续学习气温变化和分布奠定基础。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研读课文,发表看法,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研读课文,发表看法,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练结合,培养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课堂 练习 【课堂活动】课文P74页,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练结合,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 小结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尽可能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为素材,学生乐于参与讨论,积极主动探究。
板 书
教 学 反 思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时,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图表和地图、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 演示法在讲解等温线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分析等温线图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地图展示,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