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血糖平衡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血糖平衡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血糖平衡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较大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
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2.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病理和实验治疗等研究。给健康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浓度(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不会出现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胰岛素分泌增多
C.肝糖原分解增多 D.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3.下列不属于人体血糖的来源的是( )
A.肝糖原的分解 B.肌糖原的直接分解
C.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D.非糖物质的转化
4.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5.人体中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其复合物可通过胞吞作用向细胞内转移形成囊泡,称为内化。囊泡内pH降低,促使胰岛素与受体分离,分离后的胰岛素主要是被降解,分离后的受体多数可再循环到细胞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化几乎只发生于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
B.从饱腹到饥饿的过程中内化过程会加剧
C.囊泡内pH降低会导致胰岛素和受体的结构破坏而失活
D.内化作用后短时间内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
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B.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D.糖尿病是人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7.如图为人体肝脏细胞在两种激素的作用下对血糖进行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B.激素X在血糖调节中占主导,它的分泌直接受血糖和垂体调控
C.若控制G2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患者体内激素X含量可能升高
D.若某人细胞内出现针对酶A的抗体,自身免疫作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8.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可导致下肢动脉和神经病变,进而发生足部微循环障碍,最终形成足部溃疡、感染和坏疽,即糖尿病足。科研人员为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相关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 对照组
糖尿病足患者/人 40 40
治疗方案 采用PRP联合皮瓣修复 只采用皮瓣修复
术后第一次换药纱布浸透层数/层 约18.5 约24.9
术后皮瓣炎症反应阳性率/% 约4 约20
术后皮瓣完全愈合所需时间/d 约15.8 约25.8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病人多饮、多尿、少食
B.PRP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可减少术后创口出血,促进创面愈合
C.PRP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
D.若微生物感染后出现炎症反应,可进行微生物培养,通过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种类
9.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完全相同,功能也各异,但其作用的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点。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以升高血糖,但作用的环节会有差异
B.同一种细胞可以受到不同激素的调节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C.激素运输到特定的细胞,为细胞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临床上常通过测定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疾病的原因之一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10.在下列调控机制中,不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的是( )
A.血糖浓度过高 B.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
C.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11.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是( )
A.促进血糖去路 B.抑制血糖来源
C.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 D.抑制血糖去路,促进血糖来源
12.图示为进食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乙曲线分别代表胰岛素和血糖相对含量变化
B.胰高血糖素含量在进食后4小时内出现先降后升的变化
C.进食4小时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将进一步持续降低
D.血糖浓度持续上升,会抑制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13.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注射适量的( )
A.甲状腺激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14.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只进入肝脏细胞合成大量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
B.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过程,只有胰岛A、B细胞所分泌的相应激素参与
C.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代谢活动增强,肌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
D.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含量过高将导致糖尿病(分1型和2型两类)。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1型糖尿病,对2型则无效。为进行一次医学测试,A、B和C三名成年人禁食12h,然后喝下含100g葡萄糖的溶液。在摄入葡萄糖后的4h内,定时测定每人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解题思路错误的是( )
A.成年人B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发生功能阻碍
B.成年人A是正常人,饭后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C.成年人C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D.成年人C的血糖浓度随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二、多选题
16.如图为人体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端氧气浓度总是高于B端
B.A端血糖浓度总是高于B端
C.肝细胞通过C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D.肝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7.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18.下图是胰岛素作用于脑神经元后调节其功能的机理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
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可能是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
C.细胞表面InR减少后,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增大
D.由图可知,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脑神经元的代谢
19.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模型,下列相关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图中胰岛细胞为胰岛B细胞
B.神经与胰岛细胞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号
C.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
D.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20.某人连续多日喝奶茶、可乐等甜饮料,突然口干、多饮、多尿、恶心和昏迷不醒,被诊断为高血糖高渗昏迷合并酮症酸中毒。该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患者脂肪分解增加产生较多酮体,导致酮症酸中毒。下表是该患者血检报告部分内容,其中GPT是肝细胞内代谢酶,肌酐是需经尿液排出的代谢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糖 95.8 3.9-6.1mmol/1
谷丙转氨酶(GPT) 336 小于35IU/L
肌酐 275 58-96umol/1
钠 125 136-146mmol/l
A.该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B.该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已经出现严重损伤
C.长期摄取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
D.糖尿病人脂肪分解增加可导致体重减轻
三、填空题
21.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米色脂肪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可在不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情况下,以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依赖的方式抵抗和治疗肥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肝脏脂质沉积,并且不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这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减肥方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脂肪不能成为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与糖类的物质氧化分解过程比较,主要原因是_____。
(2)该科研团队研究发现,HSF1通过促进A2B1基因的转录发挥调控作用,请推测他们为了探究A2B1基因的作用所采取的实验思路是____。
(3)正常的胰岛素可通过____(答出2点)等增加血糖的去向,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效果。胰岛素敏感性可用于描述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胰岛素的敏感性越低,单位胰岛素的效果越差。根据此信息解题思路,肥胖症患者胰岛素释放量较健康人增多的原因可能是____。
22.中国选手邹佳琪、邱秀萍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以7分06秒78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夺得本届亚运会首金。在7分多钟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会发生复杂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激烈竞逐过程中,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增加,使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
(2)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显著的变化;另外,机体会消耗大量葡萄糖,但血糖仍会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______。
(3)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为了增加散热,机体中会发生______和汗液分泌增多等生理反应。
(4)比赛强度过大会导致人体丢失大量水分,机体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由下丘脑______(填“分泌”“释放”或“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至少需要经历______两个过程才能发挥作用。
23.完成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
(1)进餐后血糖升高,下丘脑中通过相关神经元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此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若某人的下丘脑被破坏,此人的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理由是_______。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施加等量的生理盐水。该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血液中_______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前应使实验大鼠处于_______状态。
(3)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多尿现象,原因是_______。
24.胰腺中的腺泡细胞能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胰腺中还散布着胰岛。研究小组开展了对实验狗胰腺的系列研究。回答相关问题:
(1)从实验狗的一段小肠上刮下黏膜,将该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入该实验狗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的胰液大量分泌。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
(2)将实验狗M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并表现糖尿病的一些症状。切取正常狗胰腺进行研磨,把提取液注射到实验狗M静脉中,发现实验狗M尿液中依然出现葡萄糖并表现糖尿病的症状,原因是_______;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了,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胰岛活着,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研磨制成提取液,把提取液注入实验狗M静脉,预测实验狗M的尿液中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葡萄糖。
(3)胰液与胰岛素从分泌细胞到作用部位的运输途径分别是_______。
25.在这个奶茶、甜品泛滥的时代,多数人逐渐养成长期高糖摄入的饮食习惯,高糖摄入不仅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还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日常饮食中最离不开的调料——油、盐,油的过量摄入会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而高钠更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为此提出减控“糖油盐”,为健康加分的理念。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摄入高糖会导致机体的血糖浓度升高,引起__________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__________,进入肝、肌肉并合成__________,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__________;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长期摄入高糖会导致肥胖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植物油在室温时呈液态,为不饱和脂肪酸,其“骨架”是一条由__________组成的长链,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研究发现,质量相同的脂肪比糖原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从元素组成及含量解题思路,其原因是__________。
(3)食用高钠会导致血钠含量升高,引起细胞外液的__________升高,同时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的__________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正确;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D正确。
2.答案:C
解析:A、给健康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与题意不符, A错误; B、给健康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浓度(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增多能促进肝糖原合成,符合题意,C正确; D、由B选项可知,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增多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合成,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人体血糖的来源有三个: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和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其中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和吸收;但肌糖原不能分解,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血糖浓度升高时,①和②均能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A项正确;②过程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③过程神经递质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项正确;①过程属于体液调节,③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项错误;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说明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组织细胞,内化作用几乎会发生于全身细胞,A错误;B、从饱腹到饥饿的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内化过程会减弱,B错误;C、题干信息可知,受体分离后会再利用,所以在囊泡内pH降低并没有破坏受体的结构,C错误;D、内化作用后短时间内,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人体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 g/L,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以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主。血糖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氧化分解供能,所以当体内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时,可导致血糖浓度的持续升高。糖尿病一般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7.答案:B
解析: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A正确;激素X可以抑制肝糖原分解,可能是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占主导,它的分泌直接受血糖和下丘脑调控,B错误;若控制G2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胰岛素可能无法通过G2蛋白抑制酶A发挥作用,会导致血糖浓度不能有效降低,进一步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多,C正确;若某人细胞内出现针对酶A的抗体,自身免疫作用可能会导致肝糖原不能分解产生葡萄糖,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D正确。
8.答案:A
解析: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病人多饮、多尿、多食,A错误;由题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第一次换药纱布浸透层数较少,因此PRP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可减少术后创口出血,促进创面愈合,B正确;与对照组相比,PRP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C正确;相同条件下培养,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因此若微生物感染后出现炎症反应,可进行微生物培养,通过菌落特征(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初步判断微生物种类,D正确。
9.答案:C
解析: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以升高血糖,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A正确;同一种细胞可以受到不同激素的调节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B正确;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各种激素都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疾病产生的原因,D正确。
10.答案:B
解析:A、血糖浓度过高,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分泌胰岛素增多,A错误;B、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不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B正确; C、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分泌胰岛素增多,C错误;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分泌胰岛素增多,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A、进食后,甲先升高,乙后升高,因此,甲为血糖,乙为胰岛素,A错误;
B、进食后,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会下降;随后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升高,B正确;
C、进食4个小时后,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增加,升高血糖,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会进一步持续降低,C错误;
D、血糖浓度持续上升,会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据此解题思路。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血糖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血糖,以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B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除可以进入肝脏细胞合成大量肝糖原、还可以转变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以维持血糖稳定,A错误;
B、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过程,不仅有胰岛A、B细胞所分泌的相应激素参与,还有肾上腺素的参与,B错误;
C、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葡萄糖,C错误;
D、血糖调节受下丘脑以及激素相关的调节,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摄入葡萄糖溶液后,A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都表现正常,为正常人,饭后可以通过分泌胰岛素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B和C血糖水平都超出正常范围,所以可以认为B和C都是糖尿病患者,且B在血糖浓度升高后胰岛素的分泌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可判定B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发生功能障碍,而C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其病因最可能是激素不能与受体细胞的糖蛋白结合,而糖蛋白可能是由于相关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16.答案:AC
解析:
17.答案:ABC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能抑制②③过程,A、B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因此能促进②③过程,C正确;②过程为糖原的分解,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不能发生在肌肉细胞中,D错误。
18.答案:BCD
解析:A、胰岛素受体InR被激活后抑制了神经元凋亡,也抑制了神经元释放炎症因子,从而抑制其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A错误;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可能是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B正确;C、细胞表面InR减少,对GLUT的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导致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作用增强,最终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增大,C正确;D、由图可知,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脑神经元后,可以调节脑神经元很多代谢过程,D正确。
19.答案:ABD解析:A、题图中的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因此为胰岛B细胞,A正确;B、神经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神经与胰岛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B正确;C、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C错误;D、下丘脑通过神经传导调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而血糖下降后又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胰岛细胞的相应功能,以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D正确。故选ABD。
20.答案:BCD
解析:A、该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尿糖含量过高,由于渗透性利尿的作用,导致多尿的情况出现,A错误;
B、根据以上解题思路已知,该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已经出现严重损伤,B正确;
C、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是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长期摄取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C正确;
D、该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患者脂肪分解增加,可能导致体重减轻,D正确。
故选BCD。
21.答案:(1)蛋白质;细胞内脂肪的氧化速率比糖类慢,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2)通过敲除A2B1基因或使A2B1基因过量表达,与A2B1基因正常表达情况下相比较
(3)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人肝、肌肉并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脂肪;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单位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较差,血糖水平较高,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解析:(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脂肪细胞也是如此,只是其脂质含量相较于其他细胞偏高。脂肪不能成为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从物质氧化分解过程解题思路,其原因是脂肪含氢的比例高于糖类,其氧化速率比糖类慢,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2)为了探究A2B1基因的作用,可以通过敲除A2B1基因或使其过量表达并与该基因正常表达情况下相比来得出结论。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肥胖症患者胰岛素释放量较健康人增多,这是由于肥胖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单位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较差,血糖水平较高,进而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多。
22.答案:(1)肾上腺素
(2)不会;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体内的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3)骨骼肌;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4)分泌;随血液运输、与靶细胞受体结合
解析:(1)在激烈的比赛中,机体会发生复杂的生命调节过程,为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
(2)运动员激烈比赛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显著的变化,其原因是血浆中含有、等缓冲物质。当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浓度,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3)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为了增加散热,机体在自主神经系统和相关激素的调节下,通过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等来增加散热。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释放到血液中的激素通常需要经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再与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23.答案:(1)神经-体液;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
(2)胰高血糖素;空腹(饥饿)
(3)糖尿病患者尿液因含有葡萄糖,渗透压偏高,不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会引起多尿现象
解析:(1)相关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属于神经调节,胰岛素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属于体液调节,所以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升高后,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水平,所以某人的下丘脑被破坏,此人的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
(2)本题目的是研究下丘脑神经元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因此观察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空腹(饥饿)有利于大鼠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前应使实验大鼠处于空腹状态。
(3)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尿液因含有葡萄糖,渗透压偏高,不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会引起多尿现象。
24.答案:(1)不能;缺少对照实验,即未排除稀盐酸的影响
(2)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蛋白酶,会将胰岛分泌胰岛素水解;不含
(3)胰液通过导管分泌到消化道,胰岛素分泌出来后弥散到体液中,通过血液运输
解析:(1)该实验中提取液是由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而成的,稀盐酸属于无关变量,因而本实验不能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不能排除稀盐酸促进胰液分泌的可能。
(2)胰岛素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而胰腺中的胰液含有蛋白酶,会水解蛋白质,即胰岛素会被水解,导致血糖含量上升,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并表现糖尿病的一些症状;从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研磨制成提取液,提取液中不含胰液,不含胰蛋白酶,胰岛素不被水解,胰岛素发挥作用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可预测实验狗M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3)胰液属于消化液,由腺泡细胞(外分泌细胞)分泌后通过导管分泌到消化道,而胰岛素属于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出来后弥散到体液中,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25.答案:(1)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糖原;甘油三酯;过多的糖类可转化为脂肪
(2)碳原子;与糖原相比,脂肪分子中C、H的比例高,O的比例低,氧化分解时同等质量的脂肪比糖原消耗的O2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3)钠离子;醛固酮
解析:(1)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容易导致肥胖,主要原因是过多的糖类可转化为脂肪。
(2)构成脂肪的脂肪酸是以碳链为“骨架”,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原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原因是脂肪分子中C、H的含量比糖原更多。
(3)食用高钠会导致血钠含量升高,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食用高钠会导致血钠含量升高,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