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体温稳定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2体温稳定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体温稳定的调节—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核心体温迅速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射病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B.热射病患者因温度过高,酶活性升高导致代谢紊乱
C.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兴奋
D.意识障碍及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是细胞代谢紊乱导致
2.健康人在进行长跑比赛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对稳定
B.大量出汗会使得血浆的pH明显下降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也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健康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热习服训练是指人体在反复的热作用下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的训练,可以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预防严重中暑的有效手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炎热环境下体温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且存在负反馈调节
B.若在高温下持续高强度作业,机体因产热增加而散热不变导致体温升高
C.热习服训练的目的是让机体适应高温环境,及时调节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
D.热习服训练中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加快
4.2021年5月22日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中,极端天气导致较多选手出现“失温”现象,21位选手不幸遇难。失温是指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心肺功能衰竭等,甚至最终造成死亡。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参赛人员出现失温的原因可能是外界温度过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体温无法恢复
B.人体出现“失温”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长跑过程中分泌大量的汗液主要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D.长跑时机体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5.如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在安静和运动情况下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织或器官 产热量所占百分率%
安静状态 运动状态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大脑 16 1
①安静状态下的产热主要来自内脏
②运动状态下内脏和大脑的产热量占比较小
③安静状态下的大脑思维能力更好
④运动状态下的产热总量远多于安静状态下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恒定,从而影响了肠的吸收
7.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解题思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食后②水平升高可促进糖原合成,说明胰岛素具有催化活性
B.当处于炎热环境时,汗腺受到激素调节后开始分泌汗液,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C.a表示胰岛B细胞,其细胞至少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受体
D.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其耗氧量会增加
8.热射病属于中暑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当人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时,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核心体温(人体内部器官的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如图为某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射病由位于下丘脑和脊髓的相关中枢失调所致
B.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细胞代谢紊乱所致
C.t1~t2体温变化是甲状腺及肾上腺活动增强的结果
D.t2~t3过程中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从而使血流量减少
9.某人从24℃的环境进入到1℃的低温室内,测得其一段时间内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B.ab段酶活性下降,机体耗热,耗氧量减少
C.ad段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汗腺分泌减少
D.ad段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10.下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上述体温调节过程只有神经调节
C.传出神经末梢与甲、乙、丙共同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丙为骨骼肌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11.寒冷的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操场。关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教室安静学习时,主要由内脏、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B.离开教室后,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C.寒冷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
D.在操场的一段时间中,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后散热量将恢复到室内的水平
12.下列有关人体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B.寒冷环境下,促进产热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都符合分级调节模式
C.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肝脏和骨骼肌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D.炎热环境下,机体缺乏反馈调节机制,只能通过使汗腺分泌增加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3.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怀揣着热情与梦想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
C.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D.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14.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e表示某生理过程,据图解题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它的分泌有助于e过程的实现
B.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C. 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D. 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15.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为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分泌的汗液量。但长时间排汗减少,会使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性损伤,该病症称为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散热不畅
B.热射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C.热射病患者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帮助机体保水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时降温和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二、多选题
16.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出现体温上升、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等现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中体温上升是自主神经系统使机体产热量升高、散热量降低所致
B.运动中机体血糖下降时,下丘脑会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机体水分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的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多
D.躯体的运动和体温维持过程中均存在分级调节机制
17.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下图是不同气候地带的部分动物(括号内标注为体重)基础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产热增加多的动物如红狐,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北极狐强
B.北极狐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增加是其适应寒冷环境的主要方式
C.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
D.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18.下图表示小鼠从25℃的环境转移到10℃的环境中后机体的热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变化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若小鼠处于安静状态,则t1~t2时间段小鼠所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C.相比t1时刻,t2时刻小鼠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程度高
D.降低环境温度后,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19.无论是酷热还是严寒,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而这种恒定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肝、脑和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夏季炎热时,吹电扇降温的原理主要是皮肤通过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
C.炎热时,产生热觉和调节机体使排汗增加的中枢分别在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寒冷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后,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均下降
20.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
三、填空题
21.调定点学说认为,人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的作用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为37.5℃,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2)某新冠肺炎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此过程中,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使细胞代谢_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结果导致产热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散热量。
(3)患者因在服药后大量出汗而使尿量减少,参与此过程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此时患者常伴有“口渴”症状,解题思路“口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2.人在惊慌、恐惧时表现出打寒颤、出冷汗、心率加速、呼吸加快、警觉性提高等应激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反应时,机体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增多。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上______结合,发挥其作用。
(2)上述应激反应中打寒颤使产热________。皮肤散热有多种方式,汗腺产生汗液进行散热的方式为________散热。
(3)小鼠在应激反应时会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为验证恐惧噪音环境中的小鼠会出现应激反应,请以若干只小鼠为实验材料,从观察小鼠行为和检测激素水平进行实验设计,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
23.自然状态下,成年鸡的体温维持在41.5±0.5℃。但雏鸡在孵化出壳后的7d内,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仍不完善,体温较低且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落地8~10d后,雏鸡的体温调节功能才逐步健全,体温可维持在稳定水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恒温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静状态下,鸡用于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填一种器官名称)。在寒冷环境中,鸡会出现寒颤,这是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2)雏鸡的体温显著低于成鸡,是因为雏鸡位于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且其分泌的__________(填一种激素名称)不足,间接导致促进产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
(3)某养鸡场员工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出现发热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增加___________(填两种激素名称)的分泌,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H5N1灭活疫苗和H5N2灭活疫苗是常用的两种禽流感疫苗,请你以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对比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仅写出设计思路)。设计思路__________。
24.(1)夏季空调房温度过低会使人易患感冒,当人感冒发烧时,体温维持在39℃高温,此时机体的产热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在感冒发烧的过程中,即使身处温暖环境,仍可能觉得寒冷,这种感觉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
(2)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相互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发生热射病时,一方面过高的体温可以使细胞中__________,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另一方面高温会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3)寒冷环境下,__________产生兴奋并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__,一方面,通过相关神经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一项)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通过__________轴来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4)调查发现,学生在寒冷的室外比在温暖的室内更有“精气神”,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判断甲状腺激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5.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______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散热。
(2)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会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机体的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同时,机体还会通过促进______(答出2点)等激素的释放,使相关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等方式增加产热,最终实现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正常。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则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解热。现获得与药物A的结构类似的物质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药物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10mL药物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 ?
丁 下丘脑损毁的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 发热
①甲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
②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则丙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_。
③若②成立,则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热射病患者体温稳定时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升高时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由于体温高于正常温度,因此机体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A错误;B、高温会导致酶活性丧失,因此热射病患者因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或丧失导致代谢紊乱,B错误;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酶活性丧失,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引起意识障碍及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D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A、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血浆中葡萄糖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对稳定,A正确; B、内环境稳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大量出汗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但机体可通过减少排尿来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不会使得血浆的pH明显下降,B错误;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是内环境中的一种成分,可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健康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3.答案:B
解析:A、炎热环境下体温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且调节的最终结果是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B、若在高温下持续进行高强度作业,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也会改变,但由于环境温度高,散热变化的速度赶不上产热变化的速度,因此会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C、热习服训练的目的是让机体适应高温环境,及时调节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在高温下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C正确;D、热习服训练中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加快,这些都是机体散热机制增强的表现,D正确。故选B。
4.答案:D
解析:A、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参赛人员出现失温的原因可能是外界温度过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体温无法恢复,A正确;B、极端天气导致较多选手出现失温现象,人体出现失温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正确;C、长跑过程中分泌大量的汗液主要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D、长跑时机体血糖降低,下丘脑调节胰岛A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①由图可知,安静状态下的产热主要来自内脏,骨骼肌和大脑的产热量占比较小,①正确;
②运动状态下的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内脏和大脑的产热量占比较小,②正确;
③与运动状态相比,安静状态下的大脑产热量占比较高,可以推测安静状态下的大脑思维能力更好,③正确;
④运动状态下的产热总量可能会多于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但通过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此结论,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C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肠胃及时排空与体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体温升高,不会完全抑制消化酶的分泌,只能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感觉食之无味,B错误,C正确;人体发高烧时,并没有破坏体温调节系统,D错误。
7.答案:C
解析:A、进食后,血糖水平会升高,这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即图中的②)。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然而,胰岛素并不具有催化活性,它并不直接催化糖原的合成。糖原的合成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而胰岛素则是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来间接促进糖原合成的,A错误;
B、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会感受到高温刺激,并通过神经调节将信号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发出指令,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汗液,汗液蒸发时会带走体表的热量,从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激素的调节,B错误;
C、a表示胰岛B细胞,它是胰岛素的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能够感知血糖水平的变化,并据此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胰岛B细胞还能接受神经递质的调节,当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会改变胰岛B细胞的膜电位,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此外,胰岛B细胞在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葡萄糖作为能源,因此胰岛B细胞上至少应有葡萄糖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代谢的激素,它能够增加细胞的耗氧量。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细胞的代谢活动会减弱,从而导致耗氧量减少而不是增加。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A错误;B、高温会导致酶活性丧失,因此热射病患者因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或丧失导致代谢紊乱,酶促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B正确;C、t1~t2体温变化(体温升高)是由于机体不能正常散热导致的,C错误;D、t2~t3过程中(产热小于散热,体温下降)人体皮肤血管舒张从而使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加散热量,D错误。故选B。
9.答案:B
解析:A、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移到低温环境后,自身温度和外界温度的温差增大,散热增加,体温下降,机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强,产热增加,体温回升,A正确;
B、ab段人的体温略有下降,酶活性下降;机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多,B错误;
C、ad段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题述体温调节过程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传出神经末梢与甲、乙、丙共同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过程;故选C。
11.答案:A
解析:A、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正确;B、寒冷刺激时,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血管收缩,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D、室外温度较低,机体散热量增加且不能恢复到室内水平,为维持体温稳定,机体产热量增加,D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寒冷环境下,机体散热增加,当机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B、寒冷环境下,促进产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符合“下丘脑-垂体-靶腺体”分级调节模式,但是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不符合分级调节模式,B错误;C、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汗腺分泌增加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及减少肝脏和骨胳肌等的产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D、炎热环境下,机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汗腺分泌增加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及减少肝脏和骨胳肌等的产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
13.答案:D
14.答案:C
解析:A、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有助于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d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C错误;D、a、b、c、d属于激素或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信息分子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A、根据题意解题思路,热射病患者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散热不畅,导致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A正确;B、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热射病患者细胞外液量减少且血钠含量降低,此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B正确;C、热射病病人已经丢失大量体液,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由下丘脑合成的,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帮助机体保水,C错误;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热射病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引发的,及时降温和补水可以有效预防热射病,D正确。故选C。
16.答案:A
解析:A、运动中体温上升是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但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致,并非散热量降低,A错误; B、运动中机体血糖下降时,下丘脑会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升高血糖, B正确; C、机体水分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的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C正确; D、躯体的运动和体温维持过程中均存在分级调节机制,例如体温调节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7.答案:CD
解析:A、北极狐在温度降低时基础代谢率不变,说明调节能力强,更适应寒冷环境,A错误;B、温度降低,北极狐的基础代谢率基本不变,说明其产热没有大幅度增加,骨骼肌没有战栗,甲状腺激素基本不变,B错误;C、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由于接触冷水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C正确;D、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以适应寒冷环境,D正确。故选CD。
18.答案:ACD
解析:安静状态下,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B项错误;t2时刻的环境温度低于t1时刻的,因此t2时刻小鼠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程度高于t1时刻的,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降低环境温度后,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D项正确。
19.答案:ABC
解析:A、人体内肝、脑(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正确;B、夏季炎热时,吹电扇降温时通过气体来传递热量,原理主要是皮肤通过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B正确;C、产生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正确;D、寒冷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后,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均增加,D错误。故选ABC。
20.答案:ACD
解析: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量下降,A正确;
B、寒冷环境时,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则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会使散热量减少,B错误;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减弱,汗液减少,C正确;
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正确。
故选ACD。
21.答案:(1)下丘脑
(2)增强;大于
(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服药后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解析:(1)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某新冠肺炎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使细胞代谢增强,结果导致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患者因在服药后大量出汗而使尿量减少,参与此过程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此时患者常伴有“口渴”症状,解题思路“口渴”的原因是服药后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这个刺激传递给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22.答案:(1)肾上腺素;特异性受体
(2)增加;蒸发
(3)实验思路: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编号为甲、乙,甲组小鼠放在恐惧噪音环境中生长,乙组小鼠放在安静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两组小鼠是否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并检测两组小鼠的肾上腺素的含量。预期结果:甲组小鼠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且肾上腺素的含量高于乙组
解析:(1)应激反应时,机体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
(2)上述应激反应中打寒颤使产热增加。皮肤散热有多种方式,汗腺产生汗液进行散热的方式为蒸发散热。
(3)为验证恐惧噪音环境中的小鼠会出现应激反应,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因变量是是否会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实验思路: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编号为甲、乙,甲组小鼠放在恐惧噪音环境中生长,乙组小鼠放在安静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两组小鼠是否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并检测两组小鼠的肾上腺素的含量。预期结果:甲组小鼠出现抓挠鼠笼、咬尾等行为,且肾上腺素的含量高于乙组。
23.答案:(1)肝脏;神经
(2)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一致的小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分别给甲、乙、丙三组注射等量且适宜的H3N1灭活疫苗、H5N2灭活疫苗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小鼠血清中相应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浓度
解析:(1)运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热,安静状态下主要由肝脏、脑等器官产热,故安静状态下,鸡用于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自于肝脏;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骨骼肌),使骨骼肌收缩,所以,在寒冷环境中,鸡会出现寒颤,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雏鸡的体温显著低于成鸡,是因为雏鸡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多,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雏鸡下丘脑发育不完善,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足,间接导致促进产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细胞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养鸡场员工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出现发热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为了对比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对设计思路描述过程中,基本思路为分组编号一处理一指标描述,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一致的小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分别给甲、乙、丙三组注射等量且适宜的H5N1灭活疫苗、H5N2灭活疫苗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小鼠血清中相应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浓度并进行对比。
24.答案:(1)等于;大脑皮层
(2)酶活性降低或丧失;升高
(3)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4)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25.答案:(1)肝和脑;皮肤;对流;蒸发
(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退热;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1)人在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内脏、肌肉和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毛细血管,经由皮肤表面直接散发到体外。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
(2)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增加,使相关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等方式增加产热,最终实现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正常。
(3)①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目的1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因此实验自变量是是否使用药物A,所以对照组是甲,处理方式是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②药物M具有解热作用,所以乙组发热家兔模型退热,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则两组的实验结果也是退热。
③若②成立,说明药物A和药物M一样均具有解热作用。丙丁对比说明药物M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综上所述,由甲、乙、丙、丁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是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