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B.①表示T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分布有该细胞
C.②表示B淋巴细胞,在淋巴液中分布有该细胞
D.①和②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3.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某些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咖啡、红酒等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受到破坏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多酚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阻断氧化反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
D.多酚类物质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延缓机体的衰老
4.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T细胞的产生
B.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溶菌酶、抗体、干扰素等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
D.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5.PM2.5是直径为2.5μm的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后会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可停留在肺泡里,也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下表中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选项 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对人体的影响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降低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B 改变免疫细胞数目 只影响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C 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 只影响体液免疫的功能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水平
A.A B.B C.C D.D
6.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③代表溶菌酶,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C.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一定的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D.B细胞也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7.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是机体中重要的淋巴细胞。NK细胞识别并结合癌细胞后,可诱导癌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B.NK细胞是组成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成分
C.NK细胞诱导癌细胞凋亡属于免疫防御
D.NK细胞能影响癌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8.人体胃中酸碱度降低后,容易感染霍乱弧菌,导致严重腹泻而脱水。叙述正确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和蛋白质
B.依靠、等离子维持人体胃中内环境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C.胃酸能杀死侵入胃部的多数霍乱弧菌,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D.脱水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增强对水的重吸收
9.免疫调节是人体维持自身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身衰老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监视
B.溶菌酶主要参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与遗传有关
D.与非特异性免疫相比,特异性免疫针对性弱
10.有关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病菌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有关
B.需要进行细胞识别,与蛋白质有关
C.有胞吞作用,与细胞膜载体有关
D.是非特异性免疫,与溶酶体有关
11.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可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具有吞噬和呈递抗原功能
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12.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B.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
C.第一、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遗传而来的先天性免疫,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无特异性
D.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其免疫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13.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需借助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常伴随有红、肿、发热等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炎”体现了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B.炎症反应是第二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C.细胞凋亡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D.炎症部位肿胀,可能原因是该处组织液Na+等离子数量减少
14.图1和图2表示针对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调查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感染新冠病毒后先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后启动特异性免疫
B.重度感染人群中非特异性免疫强度较高,产生的抗体较多
C.重度感染人群启动特异性免疫所需时间较长
D.靶细胞的死亡是在免疫T细胞诱导下的细胞坏死
15.下图表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葡萄糖经血液运输到肌肉细胞并被利用的过程
B.图乙可表示人体吞噬细胞识别侵入人体的细菌的过程
C.由图丙可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并不必须要有受体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细胞之间协作更加有序,形成一个整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二、多选题
16.如图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传递细菌抗原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
B.b结构中的所有成分都来自细菌
C.图中所示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17.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参与了( )
A.合成并分泌抗体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三、填空题
18.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不正确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__防线。
2.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___(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受影响所致。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胸腺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A正确;
B、①在胸腺发育成熟,表示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液和血浆中,故在血液中分布有该细胞,B正确;
C、②在骨髓发育成熟,表示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液和血浆中,故在淋巴液中分布有该细胞,C正确;
D、①T淋巴细胞和②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
B、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出现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
C、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C正确;
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非特异免疫,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已遭到破坏,A正确;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很多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B错误;C、据题可知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体内自由基减少能够减缓细胞衰老,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C正确;D、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能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A、T细胞也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因此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T细胞的产生,A错误;
B、溶菌酶、抗体、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等是由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C正确;
D、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小,D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解析:A、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损害呼吸道黏膜,进而影响第一道防线的功能,A错误;
B、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改变免疫细胞数目,这一改变不只影响特异性免疫的功能,还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B错误;
C、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D、人体吸入高浓度PM2.5,会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可停留在肺泡里,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机体抗体水平升高,导致体液免疫水平,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发挥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A错误;
B、③是溶酶体,溶酶体处理包裹着病原体的食物泡的过程没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①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错误;
D、B细胞将病原体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细胞,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A、骨髓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A错误; B、NK细胞识别并结合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不属于防御功能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NK细胞诱导癌细胞凋亡属于免疫监视,C错误; D、NK细胞与癌细胞结合后,可改变癌细胞的某些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致使癌细胞凋亡, 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严重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A错误;
B、胃内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胃酸能杀死侵入胃部的多数霍乱弧菌,没有特异性,所以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自身衰老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是监控并清除变异的细胞和癌变的细胞,A错误;
B、溶菌酶可参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若溶菌酶分泌到体外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中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二道防线,B错误;
C、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是由遗传决定的,针对所有病原体都具有免疫作用,C正确;
D、与非特异性免疫相比,特异性免疫针对性强,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挥作用,免疫效果更显著,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巨噬细胞对病菌的这种吞噬作用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的原因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能流动,A正确;
B、巨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细胞,B正确;
C、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属于胞吞,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协助,C错误;
D、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与溶酶体有关,D正确。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A、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有很多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能力,可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A正确;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B错误;C、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产生,C错误;D、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不需要,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物理屏障,还有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化学防御,A正确;
B、白细胞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某些血浆蛋白如抗体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
C、第一、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遗传而来的先天性免疫,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无特异性,C正确;
D、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其免疫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D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免疫防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因此“发炎”体现了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A正确;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共同构成非特性免疫,炎症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需借助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因此炎症反应是第二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B正确;
C、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正确;
D、炎症部位肿胀,可能原因是该处组织液Na+等离子数量增加,使其吸水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依照题图可知,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非特异性免疫强度增强,且T细胞和抗体数量增加,说明此后特异性免疫被启动,A正确;
B、据图可知,与感染人群平均状况相比,重度感染人群中非特异性免疫强度较高,产生的抗体较多,B正确;
C、据图可知,在重度感染人群中,患者的T细胞强度较低,且启动晚,即重度感染人群启动特异性免疫所需时间较长,C正确;
D、靶细胞的死亡是在免疫T细胞诱导下的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D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A、图甲是细胞间通过血液运输进行交流,能够进行信息交流的是激素等信息分子,葡萄糖不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故图甲不能表示肝细胞内肝糖原水解产生的葡萄糖经血液运输到肌肉细胞并被利用的过程,A错误;
B、图乙是细胞间直接接触进行的信息交流,可表示人体吞噬细胞识别侵入人体的致病菌的过程,B正确;
C、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特殊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图丙可表示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的过程,C正确;
D、细胞间信息交流使细胞之间协作更加有序,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A。
16.答案:AD
解析:
17.答案:BCD
解析:吞噬细胞参与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抗原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吞噬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A错误,B正确。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进行细胞免疫,C正确。
18.3.T3.T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2.体液调节; 升高; 3.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 监控和清除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