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项目二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课件)-【新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学期同步课件 (2024人教版)(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项目二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课件)-【新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学期同步课件 (2024人教版)(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综合实践项目二
目录
01
学业要求
02
内容要求
03
背景资料
04
确定任务
CONTENTS
06
展示交流
05
制定、实施方案
07
巩固提升
学业要求
①根据生物学相关的现实需求,尝试提出需要解决的生物学问题。
②根据活动目标,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研究方案。
③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分析时间研究中的不足,迭代更新不断研究方案或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④撰写实践活动报告,能够用恰当的方式直观、简洁地呈现实践成果。
⑤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分享实践成果。
01
内容要求
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
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
(1)收集当地面包酵母菌种,比较发酵结果。
(2)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3)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
02
背景资料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 发酵食品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加工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质地,同时增加其营养价值和保存性。 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常用的细菌和真菌包括 酵母菌、 乳酸菌、 醋酸菌等,这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确定任务
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分解蔬菜中的有机物,再辅以食盐溶液和配料等的作用,蔬菜就会成为别具风味的泡菜。蔬菜上还有其他微生物,其中有些能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控制亚硝酸盐含量是制作泡菜的关键。
04
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
制定、实施方案
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引导:
05
◎ 制作泡菜的原理是无氧发酵。
◎ 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要求严格限制其含量。
◎ 试纸法是测定亚硝酸盐浓度的一种方法,通过与标准色卡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亚硝酸盐的存在并测定其浓度。
◎ 系统设计泡菜的制作方案,并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探究某种因素对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制定、实施方案
一、实践目标:
1. 发展核心素养:能通过控制单一变量(如发酵时间或食盐溶液浓度),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并制作可安全食用的泡菜。
2. 理解相关概念: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
05
制定、实施方案
二、实践操作:
1.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制作泡菜的方法和容器种类。
05
制定、实施方案
2. 方案及分工:制订实践方案,明确具体分工。
3. 选材:先确定蔬菜原料,再选择恰当的泡菜容器。
4. 制作泡菜:先将新鲜的蔬菜洗净,在阳光下晾晒至蔬菜表皮萎蔫时,切成条状或片状;再将泡菜容器洗净、消毒,把经过处理的蔬菜装入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配料;然后将食盐溶液煮沸并冷却后,缓缓倒入容器,直至浸没蔬菜;最后密封容器。
05
制作泡菜选择什么样的容器有利于消毒和密封?
制作泡菜选择陶瓷材质的容器有利于消毒和密封。 陶瓷材质的容器具有很强的避光效果,能够更好地保持泡菜的质量和风味。此外,陶瓷坛子使用时间越长,腌制的泡菜越香醇,而且坛子都有坛沿,可以加水进行密封,隔绝空气,确保泡菜腌制成功 。
制作过程中,如何控制温度、酸碱度、食盐溶液浓度等因素不变?如何控制单一变量(如发酵时间)?
1.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使用温度计来精确测量和控制温度,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2.可以使用酸碱调节剂来调整pH值。
3.应精确计算各种盐类的用量,使用高精度秤量工具确保准确性 。
在实验中,应确保除研究因素外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制定、实施方案
5. 测定亚硝酸盐浓度:每隔相同的时间(如 1 天),取一定量的泡菜置于匀浆机中,定量加入少量的水制成匀浆,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试纸法,测定泡菜匀浆的亚硝酸盐浓度。每次都应该重复多次(一般不少于 3 次)进行测定,并计算平均值。
05
为什么要重复测定并计算平均值?
重复测定并计算平均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可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
制定、实施方案
6. 记录及整理:拍照记录制作好的泡菜;记录并整理测定得到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选用适当的方式表示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规律。
05
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规律除了可以用曲线图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学模型表示?
首先,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线性模型来进行估计。这种模型通常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能够较好地反映亚硝酸盐产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神经网络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亚硝酸盐浓度的预测。这种模型通过训练大量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制定、实施方案
7. 反思:可以从方案设计、泡菜制作、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讨论如何改进。
8. 撰写报告:小组同学共同撰写小组实践报告。报告应该包括:实践目标、选择泡菜容器的思路、制作泡菜的方法、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数据及浓度变化的规律(数学模型)、制作好的泡菜照片及反思等。还可以在报告中描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05
展示与评价
1. 各小组将小组实践报告在班级内展示交流,也可以上传到校园网进行分享。
2. 各小组通过相互质疑和评价,填写实践评价量表。
06
巩固提升
1.泡菜制作在中国历史悠久,以下生物与泡菜发酵利用的微生物结构特征最为接近的是( )
2.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主要原因是(  )
A.阻止灰尘、细菌进入 B.造成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C.有利于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D.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C
B
巩固提升
3.以下生活实例与其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冷藏条件下储存食物——低温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B.采用糖渍渗透法制作北京果脯——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C.制作泡菜时坛口要加水密封——缺氧条件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D.发面时要放入酵母菌——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松软多孔
4.下列微生物与食品制作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制面包
B.酵母菌——酿酒
C.醋酸菌——制醋
D.霉菌——制酱
C
A
巩固提升
5.泡菜开胃提神,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是泡菜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当其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食醋对湘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影响。生物兴趣小组在制作泡菜时,向泡菜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食醋,数天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时,3天后即可食用
B.制作泡菜所利用的细菌是乳酸菌
C.食醋浓度为0的组为对照组
D.食醋浓度为0.6%时对亚硝酸盐的抑制作用最强
A
巩固提升
6.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对细菌真菌的利用,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米酒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可以把糯米中的淀粉直接转化为酒精而酿成米酒
B.生活中用到的枸杞、红枣可以通过风干、晒干法延长保存时间
C.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这可能是酵母菌发酵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
D.在高温的夏天,为了避免细菌和真菌在食物中快速繁殖而使食品腐败变质,宜尽快食用
A
巩固提升
5.关于发酵食品品质鉴定及风味调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奶制作后,通过pH试纸测定酸奶的酸度,通过糖度计测定甜度
B.可用专门的试纸测定泡菜的亚硝酸盐浓度
C.酸奶制作完成后,可随意请同学品尝酸奶的口味
D.泡菜的亚硝酸盐浓度与原料、泡菜的腌制方式和腌制时间有关8.制作泡菜主要包括消洗、装坛、压实、密封等步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洗泡菜坛可以防止杂菌污染 B.密封坛口可以创造无氧环境
C.导致蔬菜变酸的主要是醋酸菌 D.发酵宜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
C
C
巩固提升
9.四川是我国泡菜主产区之一,泡菜类型丰富,历史悠久。近年来加快发展以四川泡菜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业,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洗泡菜坛可以防止杂菌污染
B.密封坛口可以创造无氧环境
C.导致蔬菜变酸的主要是酵母菌
D.发酵宜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
C
巩固提升
10.经过查找资料和初步实验,发现当食盐浓度为3%以下时,制作的泡菜容易发生腐败,而当食盐浓度在8%以上时,制作的泡菜又容易成为咸腌菜。因此,分别设计了3%、5%、7%的食盐浓度梯度来制作泡菜。将实验材料分成3组制作泡菜,除盐水浓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2)从第3天开始,定期测定3种食盐浓度下泡
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绘制成下图。
①根据此图,请你给出制作泡菜的最佳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给出此建议的理由:食盐浓度为3%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总体上在3坛泡菜中____;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在发酵初期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然后_______,发酵11天后亚硝酸盐含量降到最低值;食盐浓度为7%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虽一直处于较低数值,但容易成为腌咸菜。
5%浓度食盐制作泡菜,且发酵时间11天以上
最高
快速下降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