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zrbj-003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 第二框
——从汉服发展史中追求真理
2024年,汉服首次登陆春晚。那么,下面哪个是汉服?
旗装
古装戏服
汉服
古装戏服
唐装旗袍
第 壹幕
什么是汉服?
让我们认识一下汉服:
关于汉服,有人认为是汉朝人的服装,有人把唐装当成汉服,甚至有人把它当成cosplay。
其实,汉服有其独特的形制,对汉服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源于黄帝,定型于周朝,一路发展,到明代断代。最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袍。
议一议:说说什么是认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汉服有不同的看法,而对汉服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zrbj-003
总结一:真理
认识
客观对象
正确
错误
相符合
不符合
真理
谬误
1.认识:是人对客观对象的能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zrbj-003
总结一:真理
真理的特性
1)客观性【最基本属性】: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但真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
因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的会有不同的认识
zrbj-003
第 贰幕
什么是汉服运动
zrbj-003
zrbj-003
汉服复兴运动认为:复兴华夏,汉服先行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复兴,即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近代,2003年以来,出现了以青年族群为主体汉服复兴运动,它是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
不同时期的汉服复兴运动
清代: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
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典型人物包括黄宗羲、章太炎家族等。
民国:政府颁定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
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着汉服祭天。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倒向帝制,汉服复兴的萌芽被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民主革命忽略。此后,包括张大千、钱玄同、夏震武等名人身着汉服上班生活,但力量弱小终归于沉寂。
不同时期的汉服复兴运动
当代:“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一部分国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掀起一场以广大汉文化爱好者为主体、青少年族群,商业化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舆论平台,提出“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民间文化复兴运动。
议一议:被实践证明可行的当代"复兴华夏,汉服先行"的方案能否在清代、民国实行?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
议学提示:当代可行的汉服复兴方案能否在清代、民国实行?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代可行的汉服复兴方案是站在今天综合国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认识的真理。
而清代剃发易服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服的存在,民国国力孱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艰苦……两个时代都不具有当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复兴华夏,汉服先行”的口号更不符合当时客观的社会实践。
zrbj-003
总结一:真理
真理的特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2)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具体的:
1)客观性【最基本属性】
①要正确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方法论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空间)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时间)的实际.
zrbj-003
总结一:真理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
对立:二者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
统一: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易错易混
×
2.真理可以超越自身,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
1.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谬误。
(两者有着严格的界限)
方法论:正确对待错误
zrbj-003
第叁幕
汉服是如何复兴的?
zrbj-003
重拾优秀传统,汉服坎坷归来 第一阶段:蒙难与启蒙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族民族服装几近消失。
清末,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国内大张旗鼓的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浪潮,原本就模糊的汉服文化在人们的认知中渐行渐远。
2002年前后,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新浪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标志着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
清晚期
明朝及以前汉族女子服饰
清朝易服后汉族女子服饰
重拾优秀传统,汉服坎坷归来——第二阶段:汉服归来
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
王乐天回忆说:“但在行人的眼睛里,我就是一个出土文物,一个怪物。有一个路边小店的店员说,快来看,日本人来了。还有很多小孩对我说八格牙路!在街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重拾优秀传统,汉服坎坷归来——第二阶段:归来
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023年毕业流行“汉服+学士服”,浓浓的中国风与16年前遥相呼应,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今非昔比
zrbj-003
重拾优秀传统,汉服坎坷归来——第三阶段:再认识
2010年10月16日 成都的“反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后在公共场合焚烧汉服。
随后汉服宣传力度逐渐加大:2011 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设《走近汉服》选修课,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教学课程。2013 年 6 月 23 日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 16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把汉服作为礼服的两位明星。
重拾优秀传统,汉服坎坷归来——第四阶段:繁荣
2014年《女医明妃传》开机,该服装的设计借鉴了汉服的审美,此后,在汉服复兴的引领下,《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玉楼春》等电视剧的服饰也越来越趋向于流行的汉服审美。2024年汉服首次登陆央视春晚,引领审美潮流。
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身着汉服的同袍自信的在短视频平台展示自我,2018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华服日,2021年人大代表提案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这 “三连击”让汉服这个概念在2022年已经广为人知。
而汉服与文旅市场结合早已成为各地文旅局的共识。 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达 145亿元,2027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242亿元
议一议:汉服复兴运动的坎坎坷坷给我们追求真理有何启示?
zrbj-003
议学提示:汉服复兴运动的坎坎坷坷给我们追求真理有何启示?
汉服复兴运动是一个对汉服不断认识的过程。但其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从个体来看,受到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从汉服这个客体来看,其背负着时代的沉重,也站在时代的潮头。有反映国家实力的上升,也感受着政策的鼓舞,这都影响着对汉服的认识。这些客观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汉服复兴才会经历启蒙(实践到认识)、归来(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实践到认识)到下沉市场的繁荣(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变化。
蒙难与启蒙
汉服归来
再认识
繁荣
认识具有反复性
只要爱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还在(人类世代延续),着汉服、发展汉服文旅、拍摄汉服影视不会不断继续(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汉服运动就不会停下脚步,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汉服这个优秀传统文化IP,并不断挖掘汉服新的形制,推出新的应用场景,寻找其新的价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
zrbj-003
总结二:认识的特点
1)反复性
客体: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①原因
主体:受到实践水平以及其他各种主观认识的限制。
②结论: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 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zrbj-003
总结二:认识的特点
2)无限性
①原因
②结论: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不断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反复性
3)上升性
总结二:认识的特点
3)上升性
易错易混
×
2.认识具有无限性,每一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
×
1.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说明真理可以被推翻。
1)反复性
2)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gengdi
总结: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
含义
真理的特性:客观性;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对立又统一
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原因:(主体+客体)
无限性:原因:(主体+对象+实践)
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1. 下列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C、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D
【解析】A说法错误,真理也是向前发展的,并不是永恒不 变的; B说法错误,真理也属于认识,认识的内容是客观 的; C说法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而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符合题意,真理属于认识,而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属于真理. 故本题选D
2.水母等刺胞动物拥有很高的再生能力,这依赖于一团未分化的细胞——芽基。但刺胞动物如何形成关键的芽基,一直以来都是个谜。新研究表明,芽基中的干细胞样增殖细胞仅在受伤时出现。当使用刺胞动物水母的触手作为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动物的再生模型时,这项结果将从进化的角度提供新的见解。材料说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进行不断的探索 ④物质具有可知性,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说法错误。
③:材料未体现人们基于实践需要开展研究,③不符合题意。
3.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B
【解析】不同时代的研究人员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因为主客观因素而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真理只有一个,只有一种看法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观点是承认真理的唯一性,B符合题意。
4.教科书上说, “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海水,因为含有盐离子成分而使其具有了淡淡的蓝色。此外,因为二氧化碳的存在而让水有了清凉和略甜的味道。这表明( )
①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关于水的颜色,教科书和现实中有差别,说明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①②正确;真理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故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④不符合题意。
5. 2024年2月18日,上海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这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第七版行动方案,涉及五大行动150项任务举措。上海连续7年在岁末年初举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出台行动方案,一年更新一个版本,驰而不息抓落实。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不断更新( )
①说明感性认识需要在自我否定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推动
③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反映出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①③: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不断更新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①③排除。
6. 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了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首次完整监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刷新了人们对伽马暴的认知。这表明( )
①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探索过程
②科研意识的转变程度决定了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揭示宇宙奥秘的重要条件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①: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
②:实践决定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
结合青蒿素的研制过程谈谈认识过程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恶性疟原虫已对氯喹等一线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致使数亿患者无药可治。对此,以屠呦呦为首的科研团队在无效-有效-无效、失望-绝望-希望的痛苦煎熬中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青蒿素也并非无缺点,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
20世纪60年代,恶性疟原虫已对氯喹等一线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致使数亿患者无药可治。对此,以屠呦呦为首的科研团队在无效-有效-无效、失望-绝望-希望的痛苦煎熬中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青蒿素也并非无缺点,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
参考答案: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青蒿素是在多次试验和筛选的的基础上取得的;
(2)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青蒿素作用的机理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人们对于抗疟疾药物的研制是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