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练习

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近年来,AI(人工智能)正通过深刻变革人类社会信息处理方式而影响各行各业。关于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空间;也有人认为AI不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艺术不应被AI入侵。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一争论的原因是( )
①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人的认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工智能具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本质 ④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日,中国科学院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脑功能网络共表征的新概念,发展了定量化的新指标,在个体水平上刻画了人脑不同脑区参与功能网络的空间分布模式,从生物学基础进一步探索人类脑区分工图,这有望在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材料表明(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
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3.2024年3月4 日,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万米大关,这标志着我国在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自开钻以来,数百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进行钻探,他们坚守沙海腹地,历经高温、严寒、风沙和复杂地质情况的持续挑战,如今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他们所做的不仅是为国家找油找气,也是探索地球未知领域、拓展人类认识边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在电学中,导体是指那些能够轻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它们通常具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移动,形成电流。与导体相对的是绝缘体,它们在常态下几乎不能传导电流。但是,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例如玻璃在常温时是绝缘体,高温熔化后就成了导体,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具有斗争性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矛盾具有同一性 D.真理都是客观的
5.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计算机直接通信。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通过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美国神经连接公司实现了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用意念下棋、玩游戏。材料说明( )
A.认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B.脑机接口可以接管人脑自主地产生意识活动
C.脑机接口能延伸认识器官并促进认识的发展
D.现代科技可以使人们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6.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这三种地球上常见细菌的组合,可以提高月壤模拟物中植物可利用磷的浓度,从而提升月壤肥力,促进植物在月球上生长,这或许可以帮助航天员在月球土壤上种出植物。这一发现表明( )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植物生长的各种条件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研究团队提升月壤肥力做法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④在月球土壤上种出的植物是认识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第二近的行星。火星探测既能深入了解火星的起源和演化,还能推动对地球等其他行星演化规律的研究。目前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40多个空间探测器,人们对火星充满了探索的热情,火星探测史几乎贯穿整个航天史。这表明( )
A.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B.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C.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 D.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
9.长期以来,生物钟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精密调控着机体重要生理功能。最近,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该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体现出( )
①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科学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③科学研究作为最基本实践形式,是人们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新疆之美不胜枚举,然而多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断炮制散布有关新疆人权的谣言,可事实却是,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维吾尔族人口从300多万增长到1200多万,新疆地区各族群众平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75.6岁,这正是保护人权的最好例证。如今西方谣言不攻自破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犯错误是难免的
②关于新疆人权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③新疆发展成就的客观认识充分验证新疆人权真相
④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近日,南昌大学艾勇教授与廖伟强教授在分子铁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根据“多则异”的思想设计并合成了富勒烯加合物C60S8分子铁电体。这项研究工作不仅激发了设计铁电富勒烯和其他新型分子铁电材料的灵感,还为“多则异”的分子设计理念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这体现了(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③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未被破解。近日,中国研究团队通过创制大量复粒稻的衍生突变体,最终发现并克隆了控制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的关键基因BRD3,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这佐证了( )
①发挥意识能动创造性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②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具体联系
④成功的实践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崛起大国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构成了挑战,引发守成大国的遏制打压,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战争。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他看来,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还是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理解习近平主席对中美关系的评判。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创造“中国新文化”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古语“小康”生动描绘“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前景,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到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引经据典加以佐证,又经常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阐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深入系统论述。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谈谈“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形成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C
6.A
7.C
8.A
9.B
10.C
11.D
12.B
13.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习近平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判断是基于目前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必将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②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习近平基于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能够合作共赢,所以“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习近平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形势中对中美关系作出正确评判,深化对两国关系的认识。
14.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第二个结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此题无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