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知识梳理:论点与论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知识梳理:论点与论证

资源简介

论点与论证(议论文的灵魂与血肉)
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它指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向;论证,是议论文的“血肉”,它运用各种论据和论证方法,使论点“站得住脚”,令读者信服。只有论点鲜明、论证有力,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掷地有声,征服阅卷老师。
一、精准审题:找准“靶心”,避免“脱靶”
审题,犹如“瞄准”,它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瞄准了正确的目标,才能射中“靶心”,否则就会“脱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命中目标。高考作文的审题,不仅要“读懂”题目表面的意思,更要“读透”材料的深层含义以及出题人的意图,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一)“三步走”,让你“明察秋毫”,洞悉题意:
1.审文体:首先要明确作文的文体要求,是写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写书信、演讲稿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如果“张冠李戴”,必定会丢分。例如,2020年全国II卷要求写的是“主持词”,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写成了议论文,即使内容再精彩,也无法得到高分。
2.审材料:材料是作文的“源泉”,它是提炼论点的“根据地”。
(1)要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揣摩这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2)要明确材料的写作对象,即材料是写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例如2020年全国I卷,材料中提到了“复兴中学”,并且要求“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语言风格和对象,不能写得太书面化或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要理解材料的内涵,思考材料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并找出最核心的那个含义,在它的基础上立意立论,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来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例如2020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中国面孔”并非指中国人的五官,而是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人物,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3.审要求: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给出材料以外,还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
(1)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例如有些题目会明确指出“不要谈及其他”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天马行空”,要“有的放矢”,围绕指定的范围展开论述,避免“跑题”。
(2)要注意内容安排的侧重点,例如有的题目会问“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就暗示考生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选择感触最深的那个角度进行重点论述,才会“言之有物”。
二、锤炼论点:确立“旗帜”,指引写作方向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它是文章的核心,统领全文,指引着写作方向。好的论点,犹如“旗帜”,鲜明醒目,凝聚人心,指引方向。
(一)好论点“四要素”,让你“一语中的”,直击人心:
(1)贴合材料:论点不能“无中生有”或“天马行空”,它必须来源于材料,且要“言之有据”。也就是说,论点必须是材料所表达的内涵的提炼和升华,是对材料的“升华和深化”,不能偏离材料,更不能“偷换概念”。
(2)正确鲜明:论点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表达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好的论点要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你的思想主张。
(3)简洁凝练:论点是议论文的“总纲”,它统领全文,引导着读者理解文章的思路。如果总纲过于“啰嗦”,就会造成思想含混,文章缺乏条理。所以好的论点应该是简洁扼要、概括性强的,避免长篇大论。
(4)立意新颖:好的论点应该是“见解独到、耳目一新”的,让人“眼前一亮”或“茅塞顿开”,产生“原来如此”或“还可以这样想”的感慨,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步走”,教你“炼就火眼金睛”,锤炼好论点: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句:认真阅读材料,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并思考它们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确定立意,连词成句:根据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你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初步确定论点。
3.多中选优,完善表达:可能会有很多种表述方式,但要从中选择最能体现材料内涵、最切合题意的句子作为论点,并用简洁准确、概括性强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4.对照检查,确定论点:最后要对照“好论点四要素”,对写好的论点进行“审查”,看它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模棱两可”“空洞乏味”“老生常谈”等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就要及时修改,直到论点精准、鲜明、凝练、新颖为止。
三、巧用论据,为论点“添砖加瓦”,搭建“论证大厦”
论据是论点的支撑,就像建造房屋需要“砖瓦”一样,只有论据“真实可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才能支撑起“论证大厦”,令你的论点“牢不可破”。
(一)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为论点提供“弹药”:
1.事实论据:犹如“炮弹”,是指来自现实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中的真实材料,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能让你的论证“直击人心”。
(1)现实事件:发生在人们周围的新鲜事物或重大事件。(示例:中国女排夺冠,弘扬女排精神)
(2)历史事实: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示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说明正义必胜)
(3)统计材料:通过调查、统计得来的数据材料。(示例: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数据,可以作为论证“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论据。)
(4)具体数字: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真实性,使论证更加准确、可信。(示例:“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可以作为论证“就业压力巨大”的论据)
2.理论论据:犹如“子弹”,是指来自权威书籍、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公认的科学原理、法则、公式等,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概括性,使你的论证“言之有理”。
(1)科学原理:已被科学验证过的定理、法则、公式,可以作为论证的依据。(示例:“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名人说过的富有哲理的话。(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用来论证“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古诗文名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歌赋,能够使你的文章更有文化气息和说服力。(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用来论证“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二)“五步走”,教你“运筹帷幄”,合理使用论据:
1.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论据要经得起推敲,不能胡编乱造,也不能使用没有权威来源的“野史”或者道听途说的“传闻”作为论据,否则就会让文章“失之偏颇”,甚至有“造假”之嫌。
2.论据必须能够证明论点:
(1)所使用的论据要紧密围绕着论点展开,并且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的正确性,避免“答非所问”或“风马牛不相及”。
(2)选择论据时,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让论点“立得住”。
3.论据要具有逻辑性:
(1)多个论据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也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要有合理的排列顺序,例如:
(2)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古到今),让文章“顺理成章”。
(3)也可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让论证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4.论据不必“贪多嚼不烂”:论据并非“多多益善”,一两个“精兵强将”足以“以一当十”,让你的论点“坚不可摧”。论据过多,容易造成“堆砌”之感,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让论证过程显得冗长乏味,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5.论据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使用论据时,要学会“提炼”和“概括”,用“概括性”的语言对其进行概述,避免“长篇大论”或者“事无巨细”的详细描写。
四、灵活运用论证方法,使论证“滴水不漏”
论证方法是“逻辑推理”的具体体现,它能把“论据”和“论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论点“站得住脚”。不同的论证方法,就好比“作战”中使用的“战术”,只有灵活运用不同的“战术”,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一)六种常用论证方法,助你“排兵布阵”,攻克“论证难关”:
1.例证法:犹如“重炮轰炸”,运用典型、具体、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常用于直接证明或间接证明论点。(示例:要证明“读书可以明智”这个论点,就可以列举古今中外那些“博览群书”最终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2.引证法:犹如“精确打击”引用名言警句、权威数据、公认的科学原理、法则、规律来论证观点,能使文章更具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多用于间接证明论点。(示例:要证明“实践出真知”这个论点,可以引用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经典论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3.喻证法:犹如“润物细无声”,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易理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示例:要论证“学习要持之以恒”,就可以使用“滴水穿石”“绳锯木断”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4.比较法:犹如“镜鉴明得失”,将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事物两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示例:要论证“细节决定成败”,可以举“重视细节而获得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举“忽略细节而导致失败的案例”,通过对比,更能突显主题。)
5.假设法:犹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通过假设推理,来揭示、凸显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示例:要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假设韩信没有“忍胯下之辱”,而是“意气用事”,结果很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封侯拜将”,从而得出“只有‘忍辱负重’,才能成就‘大业’的结论”。
6.因果法:犹如“追根溯源,探寻本质”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问一个“为什么 ”,沿着这条线“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最终“拨开云雾”,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链条”,得出“水落石出”的结论。可以“以因证果”,也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示例:要证明“环境污染危害巨大”,就可以分析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恶果”,例如“雾霾肆虐,疾病频发”,从而得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结论)
(二)“三个锦囊”,让你灵活运用论证方法,“战无不胜”:
1.论点为宗:无论采用哪种论证方法,都要牢记论点,一切从论点出发。哪种论证方法更有利于论证论点、更容易让读者信服,就用哪种方法。就好比“排兵布阵”,要根据具体的“战况”选择合适的“兵种”,才能“克敌制胜”。
2.便宜为度: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要根据你所掌握的论据情况来决定,不能“削足适履”。例如你想用“对比论证”,但只掌握了正方素材,却没有有力的反方素材,那就要果断放弃这种论证方法,选择更适合你“排兵布阵”的论证方法,避免“浪费弹药”。
3.组合为法:论证方法并非“单打独斗”,多种论证方法组合使用,能让论证更加“全面、深入、严谨、透彻、立体”,从而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就好比“作战”时,要“多兵种联合作战”,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就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论点”是议论文的“统帅”,它统领全文,指引写作方向;“论据”是议论文的“弹药”,为论点“添砖加瓦”,增强其“火力”;“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战术”,将“弹药”精确“制导”,让论点“命中目标”。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排兵布阵,决胜千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