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温故而知新: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的四种主要含义。2、逻辑不同用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狭义逻辑?什么是广义逻辑?4、什么是推理?形式逻辑推理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什么?5、推理在日常思维中的运用?6、什么是论证和论辩?有何作用?7、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导游是这样介绍中国长城的:“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为万人瞩目。”这些话有什么逻辑错误 日常说话或写文章时如何避免这类错误?遵守逻辑思维规律和基本要求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狮子感冒了,于是他抓了一只熊猫。熊猫哭道:“为什么要吃我”狮子冷笑一声,说道:“医生说感冒要吃白加黑。”第二课 把握逻辑的要义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不能骑墙居中)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A是A)(A不是非A)(A或者非A)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壹——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同一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条件及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考:上述对话中甲和乙口中的“别人”一样吗?两人的对话有什么逻辑问题?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不一样,偷换概念违背了逻辑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甲乙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探究与分享(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A是思想,可指代概念或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3.同一律的要求(1)使用概念中犯错:“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例:厦门大学校长说:学校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摸出两个银元拍在桌上,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2)使用判断中犯错:“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例:你怎么能睁眼说瞎话呢 好吧,那我闭眼说瞎话。例:顾客:“服务员,你的手泡到汤里面了。”服务员:“不要紧,这汤不太烫。”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甲说的是吃的食物麻辣烫,乙说的是吃饭的地点,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买家的“好茶”:品质优良的茶,服务员嘴里的“好茶”:不变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买家:“你这里有好茶吗?服务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示例评析】1、政治老师: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学生:老师,我不认识马克思。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该单位的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4、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转移论题:有没有苍蝇→苍蝇喝酒少转移论题:安全生产→绿化、计划生育思考:以下表述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思考: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说明了什么?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复杂多样性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发展变化例如: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你什么意思;意思意思;你真有意思……5、同一律的条件性贰——矛盾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是什么?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1: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矛可戳穿此盾”“此矛不可戳穿此盾”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不能同时为真。【探究与分享】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其中不能同真(要求:不能同时肯定),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必舍一个)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2)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四边形。“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有些人是不善良的”。“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判断”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自相矛盾3、矛盾律的要求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自相矛盾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思考: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探究与分享】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即对立统一。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4、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自相矛盾的判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也比较绿。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很绿的。例如:“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5、矛盾律的条件性叁——排中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什么?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肯定判断是一个否定判断主持人对两种态度都加以否认,持“两不可”的态度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探究与分享】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其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例如:我不赞同这样,也不赞同那样。例如: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3、要求4、逻辑错误:“两不可”(不能都否定)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0201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否定我不去否定我去肯定去和不去示例评析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都肯定,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都否定,必有一真)错误不同 承认两个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 “自相矛盾”(“两可”) 对于两个相矛盾的事物都不承认它们存在“两不可”作用不同 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强调假,常用于反驳,即驳斥(舍弃)假的条件以推翻对方的观点。 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强调真,常用于证明,即找出真条件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2022山东模拟)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罪犯是 。这里使用了形式逻辑的 律进行判断。(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 。这里使用了形式逻辑的 律进行判断。=丁不是罪犯。(1)乙丁矛盾,必有一假。甲丙真话,罪犯为乙。用矛盾律。(2)乙丁矛盾,必有一真。甲丙假话,罪犯为甲。用排中律。乙甲矛盾排中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 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 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1、基本要求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3、来源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4、必要性(意义)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必须前后一致不可自相矛盾不可骑墙居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两不可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两可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偷换概念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知识框架《威尼斯商人》里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娅,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鲍西娅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一句话: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1.金匣子上刻了“肖像不在此匣中”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在金匣中”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此匣中”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所以1.2两句矛盾中,必有一句为真,因为只有一句真话,所以3一定为假,因此肖像在铅盒中。课堂练习2.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意见指出,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材料一在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给本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有的村干部和农民把改变农村“脏乱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等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靓丽、外观上的整齐,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这个首要任务抛到了脑后;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搬迁上楼当成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搞大拆大建,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造成新的矛盾冲突。结合材料,运用把握逻辑要义的知识,谈谈这些地方发展思路存在的逻辑错误。(6分)(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转移论题。(2分)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地方将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片面解读,或理解为增加收人、或理解为治理环境、或理解为撤村并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