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考点详讲各课重点 《秋天的怀念》 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细节描写及作用。3.理解关键语句。4.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散步》 1.拟题及理由。2.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3.景物描写的作用。《散文诗二首》 1.内容理解。2.品味语言特色。3.阅读感受。《〈世说新语〉二则》 1.体会古今用词的不同,复述故事。2.内容理解、提出看法。3.分析概括。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5.尊称和谦称。《秋天的怀念》 思考·探究·积累: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细节描写及作用。3.理解关键语句。4.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重要考点1、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文章标题要紧扣文本,联系作者经历、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标题的含义通常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标题: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义和指代义。2.深层含义:标题的象征义、修辞义、引申义、双关义,以及标题与主旨、人物情感态度的关系。如: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首先明确题目的表层含义是“对母亲的怀念”,其次再回答深层含义“生命的意义”,回答深层含义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①表层含义:母亲是秋天病逝的,故事发生的季节在秋天。②深层含义:“秋天”象征“我”不幸的遭遇及黯淡的心情,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标题的作用:1、先看标题本义——内容 :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2、再看深层含义:结构:①贯穿全文线索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主旨:提示(点明)主旨人物: ①表明人物……性格②表明作者情感态度修辞:①比喻②一语双关③拟人3、分析效果:生动形象,发人深思,引起兴趣拟写标题1、从文章线索入手2、从文章主题入手3、从主要情节入手4、从主要事件入手细节描写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3)动作描写:指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4)心理描写:指对人物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2.人物描写的作用:通过运用……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身体状态/心理品质。相关训练: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2)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因为“我”愿意去看菊花而高兴得不知所措。(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及对儿子的担心,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重要考点:理解关键词语3、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词句本身的含义(表层意思)。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字面义和指代义。2.分析词句的特殊含义(深层意思)。结合文章主题、作者情感等进行分析,注意一些常见词语在文中所派生的新义、特殊或者隐含的深意,如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色彩义等。4、概括文言文故事内容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合并关键句段。2.延展文章标题。3.串联写人记事的基本要素(时+地+人+事)。 2、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①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答题。如句中的指示代词、特定称谓,句中的动词、修饰语以及运用了比喻、借代、反语等修辞的词语。②在概括句子的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中心思想全面完整的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答题格式:表层意思+深层意思(结合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及文章主旨分析)示例:“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析:表面上指的是走小路要格外小心,实际上指的是中年人的责任是赡养老一代,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具有象征意义。如何理解深刻句意?(1)瞻前顾后,审读语境。(2)抓关键词,揣摩句意。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3)把握中心,整体领悟。一般来说,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3、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对点练习:简要分析《散步》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运用环境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愉快氛围;②优美的风景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做铺垫。考点链接 如何分析文章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变化?(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2)根据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3)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1.“红莲”和“荷叶”各象征着什么? 2.选文围绕着荷叶写出了作者的情绪变化,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烦闷—— —— ——深深地受了感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不适意 红莲象征孩子,荷叶象征母亲。《〈世说新语〉二则》 思考·探究·积累:1.体会古今用词的不同,复述故事。2.内容理解、提出看法。3.分析概括。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5.尊称和谦称。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在这个故事中,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人,谁是故事主角?请做出回答并说明理由。示例一:我认为谢道韫是故事的主角。从“言语”篇编者的意图看,谢朗与谢道韫的回答中,谢道韫的比喻更为高明;从诗歌的意象意境看,谢道韫的诗句情景更丰富,以春景比冬景,将奇寒变得更有温度,情感上更有味;故事最后的补续,交代谢道韫身份,有突出谢道韫的意图。示例二:我认为谢安是故事的主角。“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公欣然曰”“公大笑乐”的主语都是“谢太傅”,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以谢太傅为主语叙述的,文本显然要显示谢太傅的主体地位;况且,谢太傅的提问,本身也属于“言语”,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年龄为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很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在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2)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相委而去 古义: ; 今义: (4)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 今义: 照顾 回头看 引导 拉 委托 丢下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离开 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约定 “不”同“否”,表示疑问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3)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二、理解鉴赏1.“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______。________ ”。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在对方儿子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_____”又“_____ ”。(用原文回答)无礼无信日中不至期日中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从中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义,能言善辩。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认为失礼:在客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如此求全责备。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他本人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对白】友人:尊君在否?元方:(1) (A.家君 B.令尊)有事外出,劳君至(2) (A.贵府 B.寒舍)稍等片刻。 友人:无妨无妨,烦请(3) (A.令郎 B.贤侄)转告令尊,鄙人先行一步,届时再见。 元方:请君多多见谅。B B A 敬辞与谦辞【解析】“家君”是称呼自己的父亲。“令尊”是称呼对方的父亲。“贵府”是称对方的宅院,是敬辞。“寒舍”是称呼自己家,是谦辞。“令郎”是面对对方的父亲称呼对方的儿子。“贤侄”是称呼对面的小辈。据此分析进行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