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和城镇--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题型滚动练(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乡村和城镇--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题型滚动练(解析版)

资源简介

乡村和城镇--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题型滚动练
一、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如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 )
A.就业岗位增加 B.改善居住条件 C.生活更加便利 D.基础设施完善
2.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法人原因是( )
①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
②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有利于提高商品利润
③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利润
④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扩大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临港新城发展模式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为( )
A.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
B.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
C.铺设透水路面,减少城市内涝
D.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
读世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4.当前,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5.下列关于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叙述,合理的是( )
A.OA阶段,城镇经济发展缓慢 B.BD阶段,城镇出现劳动力短缺
C.BC阶段,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D.DE阶段,城镇中心人口剧增
读某区域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6.中心商务区外围主要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高级住宅区 C.公共住宅区 D.混合功能区
7.该区域价格最高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公共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混合功能区
8.该区域合理布局公共住宅区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
A.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B.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其中甲地工业区计划外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该地盛行风最可能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正南风
10.甲地工业区外迁后最适宜在此地布局( )
A.高级住宅区 B.大型文化广场 C.现代物流园区 D.行政中心区
11.该城市住宅区向东部扩展,其优势条件是( )
A.方便上下班 B.交通更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建设难度小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的人口超过60%。图1为缅甸城市分布示意图,图2为2012~2022年缅甸城镇化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由图可知,影响缅甸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距海远近
③水源
④矿产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2~2022年,缅甸城镇化水平状况的成因最可能是( )
A.人口总数少 B.户籍制度严格 C.农业产值高 D.工业化进程慢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15.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常用来表示城市化质量高低。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某年城市化质量的差异。读图完成问题。
16.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自治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
17.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 D.城市化水平较高
台湾以闽南人居多,保存有许多古老的闽南文化,建筑文化是闽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环,其中闽南传统的土木砖瓦结构三合院建筑(下图)最有代表性。现今,台湾的闽南传统三合院正面临消失或转型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台湾三合院建造时考虑较少的因素是( )
A.采光 B.通风 C.避寒 D.防震
19.台湾传统三合院不易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外流严重 B.自然灾害频繁 C.生态破坏加剧 D.全球气候变暖
20.台湾闽南传统三合院最合理的转型方向或保护措施是( )
A.保存所有的传统三合院 B.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
C.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 D.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对城市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许多城市着手优化城市雨水排水规划和设计。下图示意某城市设计的水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城市最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广州 C.银川 D.兰州
24.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区中( )
①公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
②公园减少了地下径流
③屋顶植被加速了雨水汇流速度
④开放水域增加了洪水的蓄积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规模影响较大。表示2000—2015年苏州市各王地利用类型面积及比例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2000年 2015年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耕地 4344.89 50.35 2829.88 32.80
林地 186.40 2.16 182.51 2.12|
草地 22.91 0.27 21.82 0.25
水域 3049.93 35.35 3271.87 37.92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1019.94 1182 2317.54 26.86
未利用土地 4.76 0.06 5.23 0.06
25.苏州市各类用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B.生态用地面积增加
C.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 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6.苏州市各类用地的变化会导致( )
A.耕地破碎化程度加重
B.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连通度降低
C.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
D.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7.此图反映的影响城镇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与交通要道交叉点的距离 B.与城镇中心的距离
C.土地面积的大小 D.建筑物和设施条件
28.图中丙区域被工业部门租用,这是因为( )
A.这个区域的土地租金最高
B.工业部门付给丙区域的租金比甲、乙两地要高
C.丙区域的交通比甲、乙两地要方便
D.工业部门付给丙区域的租金比其他两部门高
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上累积最明显的是( )
A.茂密植被前的细颗粒 B.稀疏植被前的细颗粒
C.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 D.稀疏植被前的粗颗粒
30.为获得高精度的采样监测结果,最理想的天气是( )
A.逆温天气 B.晴朗无风 C.阴雨少光 D.风向稳定
31.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颗粒物对行人的影响,该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之间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均用茂密植被 B.均用稀疏植被 C.从茂密到稀疏 D.从稀疏到茂密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南部山区。徽派民居的特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
32.下列关于徽派建筑的描述,合理的是( )
A.马头墙的功能是收集雨水和防范火灾
B.天井的作用是采光和通风
C.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变化
D.房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33.当地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这些建筑组合体现着当地的( )
A.长幼有序的文化 B.御外凝内的思想 C.尊重自然的原则 D.简朴的耕读文化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4年1月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下图示意城镇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目前我国、英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分别为(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35.关于城镇化现象及其所处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郊区城镇化--丙 B.逆城镇化一甲
C.虚假城镇化一丁 D.环境质量下降一乙
城市“绿街系统”是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时期提出的道路系统整改概念。建构时,首先将快速路作为中心地区的边界,不得进入内部区域;其次,内部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下面左图为城市“绿街系统”形态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城市“绿街系统”中甲、乙功能区地铁站(非换乘站)6~20时进出站客流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6.推测甲功能区可能为( )
A.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教区
37.“绿街系统”建设反映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
A.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混乱 B.居住区密度大,治安隐患多
C.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严重 D.内城衰落,城市中心空洞化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方向是向郊区流动可以增加郊区的就业岗位,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就业岗位增加,带动就业,A正确;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中心城区居住条件改善,但这不是直接影响,B错误。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可能产生职住分离,生活会不便利,C错误。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影响不大,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原因是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可以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①③④正确。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不利于提高商品利润,②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海滨(森林、湖泊)影响范围有限,不能调节气候,A错误;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不是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B错误;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C正确;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不是对水圈的影响,D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目前大多城市镇水平较高,速度放缓,DE段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答案:A
解析:A项,OA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应当是农业社会城镇经济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B项,BD阶段城镇化速度快,大量人口迁往城镇劳动力充足。故B项错误;C项,BC阶段城镇化速度快,人口大量迁往城镇不属于逆城镇化阶段。故C项错误;D项,DE阶段城镇化速度放缓,城镇人口增速变慢。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答案:D
解析:A.工业区远离城市中心,故A选项错误B.高级住宅区远离中心商务区和工业区,故B选项错误;C.公共住宅区在混合功能区外围,故C选项错误;D.由图例可知,中心商务区外围主要的功能区是混合功能区,故D选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城市空间结构。A.地价从中心商务区向四周递减,工业区地价最低,故A选项错误;B.公共住宅区地价较低,故B选项错误;C.该区域价格最高的功能区是中心商务区,交通通达度最高,人流物流量最大,故C选项正确;D.混合功能区地价较高,故D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A公共住宅区不考虑产业结构分布,故A选项错误;B.该区域合理布局公共住宅区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地价不能太高,又要方便人们生活、工作,故B选项正确;C.休闲娱乐不是公共住宅区考虑的主要因素,故C选项错误;D.环境质量因素需要考虑,但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故D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该城区的工业区分布在市区的西南部,为减轻大气污染,工业区分布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可推测该地盛行风最可能为东北风,故A正确,BCD错,本题选A。
10.答案:B
解析:甲地占地较广,四周分布着居民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最适宜在此地布局大型文化广场,故B正确,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空气质量好的地区,该区域原来是工业区,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故A错,居民区成半环状围绕甲地,不适合建现代物流园,物流园占地广,噪音大,故C错,行政中心区应靠近文化区或商业区,故D错,本题选B。
11.答案:C
解析:该区域西部临近铁路和主要公路干线,运输方便,故规划为工业区,东部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是住宅区向东部扩展的优势条件,故C正确,住宅区向东部扩展远离工业区,交通不便,不方便上下班,建设难度各方位差别不大,故ABD错,本题选C。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缅甸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近海的平原地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水源,①③正确;距海远近、矿产资源不是影响缅甸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②④错误。故选B。
1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2012~2022年,缅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较慢,这可能是因为缅甸以农业为主,工 产业化进程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其城镇化水平较低,D正确;缅甸的人口总数较多,A错误;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限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主要因素,但现在影响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主要因素是经济,B错误;农业产值不是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天然河道供水能力更强,A错误;根据材料,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故城市渠化并不具备很强的观赏性,B错误;城市渠化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增强河道排水能力,但一般没有航运能力,C错误;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C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D错误。故选B。
1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内蒙古的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低,说明城市化水平低,不是最合理的,A项错误;上海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最大,说明城市化质量最高,B项正确;重庆的城市用地人口密度最大,说明人均占地少,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比上海低,城市化速度比上海慢,不是最快的,C项错误;贵州的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经济密度,说明虚假城市化程度最高,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重庆位于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地形影响,城市用地经济密度低于上海,A项正确;城市化水平主要是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而不是看第一产业,B项错误;上海位于平原地区,城市用地较为完整,重庆是山城,城市结构为组团式,C项错误;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重庆城市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采光和通风条件是南北方民居建造时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AB不合题意;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冬季北风肆虐、寒冷漫长,四合院相对较封闭的空间结构有利于避寒,而台湾地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须考虑避寒,但台湾多地震,因此需要考虑防震,C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B
解析:人口外流严重不是自然原因,A错误;台湾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严重(有台风、地震等),传统三合院多以土木砖瓦建构,防震效果较差,台风挟带暴雨带来土石流等重大灾情,三合院常被水浸泡或被土石掩埋,导致传统三合院民宅毁坏严重,不易保存,B正确;生态破坏加剧不是自然原因,C错误;极端天气增多,人为因素导致,D错误。故选B。
20.答案:D
解析:保存有价值的传统三合院,而不是所有的,A错误;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不利于传承古老的闽南文化,B错误;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与传统三合院的转型和保护无直接关联,C错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闽南三合院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实现其主要功能由居住向旅游、研究转型,D正确。故选D。
2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22.答案:D
解析: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23.答案:B
解析:水系统主要适合降水多、容易发生内涝的城市,乌鲁木齐、银川、兰州都位于较干旱的地区,降水少;广州位于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城市不透水路面面积大,且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故该城市最可能是广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答案:D
解析: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①正确,②错误;落入屋顶的雨水经过植被的过滤后再下渗,减缓了雨水汇流和下渗的速度,③错误;开放水域能够增加雨季洪水蓄水量,缓解城市内涝,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D。
25.答案:D
解析: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主要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不一定会导致各类用地发生如此大的变化,A错误。虽然水域面积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各类用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非单纯生态用地面积增加,B错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很小,不是各类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被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同时可能进行了一些水域治理等,使得各类用地发生了相应变化,D正确。故选D。
26.答案:A
解析: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量耕地被分割占用,耕地破碎化程度加重,A正确。通常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会趋向集中,连通度可能提高而不是降低,B错误。城镇化发展一般会促使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C错误。城镇化发展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植被等减少,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而不是减弱,D错误。故选A。
27.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地租水平越高,离市中心越近,所以反映的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与市中心的距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答案:D
解析:根据图解题思路得知,甲为商业区,乙为住宅区,丙为工业区。丙区域为工业部门所租用,主要是因为工业部门付给丙地域的租金比其他两部门高,即工业区在丙区域付租能力最强,D正确;甲区域土地租金最高,A错误;工业部门未在甲、乙两区域布局,B错误;图中未显示交通,C错误。故选D。
29.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与自行车相比,人行道上累积明显升高的是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C正确;茂密植被前的细颗粒略有升高,排除A;稀疏植被前的细颗粒略有下降,排除B;稀疏植被前的粗颗粒明显下降,排除D。故选C。
30.答案:B
解析:交通排放颗粒物受大气环境影响较大,要想获得高精度的采样检测结果,大气环境很重要必须大气稳定,无风或微风;天气状况影响也很大,择晴朗天气较好,B正确;逆温会导致污染物积累并浓度较大,排除A;稳定风向会导致污染物向下风向集中,排除D;阴雨会因为凝结导致污染物浓度较小,排除C。故选B。
31.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上题解题思路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应该在靠近居民区一侧种植茂密植被,减少颗粒物对居民区的影响;根据上题解题思路可知,茂密植被前粗颗粒污染物较多,对行人的影响较大,稀疏植被拦截的污染物较少,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种植稀疏植被。所以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从稀疏到茂密,D正确;从茂密到稀疏,茂密植被对行人影响大,C错误;稀疏植被拦截的污染物较少,均用稀疏植被起不到拦截的良好效果,B错误;均用茂密植被对行人影响大,A错误。所以选D。
32.答案:B
解析:天井在建筑院落中间,可以与外界自然相通,有利于采光、通风等,B正确;马头墙可以起到阻隔作用,可以防范火灾,但不能收集雨水,A错误;材料中没有徽派建筑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变化的相关信息,C错误;安徽降雨多,冬季降雪较少,房顶坡度较大是为了利于排水,不是为了减少屋顶积雪,D错误,故选B。
33.答案:D
解析:据题干当地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体现了简朴的耕读文化,D正确;长幼有序的文化、御外凝内的思想、尊重自然的原则在当地的建筑组合中没有体现,ABC错误。故选D。
3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处于丙阶段;英国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水平高,处于丁阶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5.答案:D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乙位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镇发展速度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等各种城市病,D正确;郊区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A错误;逆城镇化处于后期巅峰阶段,B错误;虚假城镇化指的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C错误。故选D。
36.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甲功能区地铁站进站客流量的峰值出现在8时左右,此时为上班时间,出站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8时左右,此时为下班时间,据此可推测甲功能区可能为居住区,A正确;工业区应该出现进站晚高峰,出站早高峰;B错误;商业区、文教区8时、18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客流峰值,CD错误。故选A。
3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绿街系统”是城市道路系统整改,反映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严重,C正确;材料无法判断城市内部空间及城市化情况,AD错误;居住区分布密度与存在治安隐患无必然关系,B错误。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