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 (含解析)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 (含解析)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B.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C.一般来说,次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
D.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即便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音色不同来分辨
3.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能力越弱
B.听到声音音调越来越低
C.如果将瓶内抽成真空,依然会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听到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
4.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B.大雪后噪声减小,是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
C.从气温角度来说,冬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夏季慢一些
D.噪声也具有频率、响度、音色三特性
5.下列的测量和估测,说法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测最一支铅笔的长度0.1712m选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lcm的刻度尺
B.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μm
C.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dm
D.小华说话的声音频率是16Hz
6.学校里,上下楼梯要轻声细语,举止文明,有序创造文明环境。“轻声细语”所描述的声音特征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7.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戴耳罩是在耳朵处减弱噪声
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声音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
C.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9.小明上学路上,听到路边超市正在播放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一下就听出是中国好声音第三季亚军,具有独特颤嗓的帕尔哈提唱的.小明判断的依据是帕尔哈提与众不同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1.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如图所示正步要求:“128步正步,一步不能差”踢腿高度30cm,步幅间距75cm,摆头位置45°,每分钟112步,同时喊出响彻云霄的口号声,关于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口号声由声带振动产生 B.口号声通过空气传播
C.行进的总路程为96m D.行进的速度为1.6m/s
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3.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声已成为日常课题。校园附近禁止鸣笛是在 减弱噪声,马路两旁植树是在 减弱噪声。
14.每年冬季来临之际,大批候鸟南飞越冬,如图所示是在我国西部沿海地区的候鸟停留觅食的情况,候鸟妈妈大声呼叫小候鸟,说明它发声音的 大。小候鸟根据妈妈发出声音的 找到自己的妈妈。
15.石家庄地铁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民众出行,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
(1)地铁的机车噪声很小,它是从防止噪声 方面控制的;
(2)地铁行驶过程中,以地铁为参照物,站台是 的;地铁进站时会鸣笛提醒,说明声能传递 。
16.“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赞美泉城济南趵突泉美景的佳句。其中“波涛声震大明湖”则形容了泉水喷涌时产生的声音的 非常大;(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而且我们听到的“波涛声”是通过 传播过来的。
17.2021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载着三名航天员进入我国空间站。火箭发射过程中,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巨大”形容的是声音的 这一特性,如果离得近,会感觉耳膜有胀痛感。
18.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闹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减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
(2)如图所示,实验时没有将闹铃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
三、实验题
19.回顾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过程方法 小雨猜想:物体振动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于是小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 ,再拨动几次,注意使钢尺每次振动的 大致相同。运用的是 法。
表格
20.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这种方法,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图所示.制完,调节后就可以用该“四弦琴”演奏简单的“乐曲”.
(1)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 的关系.
(2)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是否合理: ,原因是: .
(3)我国京族特有的单一琴弦的乐器独弦琴,主要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改变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奏出委婉如歌的曲调.
21.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听到: ;
看到: ;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B B D B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C
【详解】A.只有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内的声音,人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B错误;
C.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市区内“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从物理学角度说,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速度既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又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次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慢,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清洗物体时,是用超声波,不是次声波,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和响度,但由于材质和构造的区别,音色可能是不同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AC.把空气逐渐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瓶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可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C错误;
BD.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指的是响度变小,音调和音色不变,故B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AB.大雪蓬松且多孔,声音传播到雪上时,难以被反射出去,对噪声有吸收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错误,B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从气温角度来说,冬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夏季慢一些,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噪声也是声音的一种,所以噪声也具有频率(音调)、响度、音色三特性,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若刻度尺测量的铅笔长度是0.1712m,数据的倒数第二位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是1mm,故A不正确;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故B正确;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cm=2.5dm左右,故C不正确;人的发声频率在65Hz-1100Hz之间,不可能发出频率是16Hz的声音,故D不正确,选B.
6.B
【详解】“低声细语”描述的是声音比较小,即响度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A.戴耳罩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水中的鱼儿被行人声音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看电视时调节音量,声音强弱发生变化,所以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
C.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试题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和不同人的声音.
解: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是谁在唱歌,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与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频率无关.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特征的辨别,要会利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0.B
【详解】“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超声清洗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快把耳朵震聋了,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故B错误。
11.D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喊出的口号声由声带振动产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口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128步正步,步幅间距75cm,则行进的总路程为: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每步的距离为:0.75m,每分钟112步,即每分钟运动距离为:

则速度为:

故D错误,符合题意。
12.B
【详解】A.“土电话”通过棉线传声,所以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在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详解】[1]校园附近禁止鸣笛即禁止喇叭发出声音,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马路两旁植树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被树木阻断,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4. 响度 音色
【详解】[1]候鸟妈妈大声呼叫小候鸟,振动幅度越大,则声音的响度大。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候鸟根据妈妈发出声音的音色找到自己的妈妈。
15. 产生 运动 信息
【详解】(1)[1]控制噪声要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高速列车噪声小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着手控制的。
(2)[2]若以地铁为参照物,站台和地铁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故站台是运动的。
[3]地铁到站时会鸣笛提醒人们注意,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16. 响度; 空气。
【详解】[1]“波涛声震大明湖”说明声音的振幅非常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非常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的“波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17.响度
【详解】“轰鸣声”巨大,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18. 变大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防止声音通过底座传出
【详解】(1)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得很希薄,铃声将会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变大;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里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当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由此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实验时如果将闹铃直接放在玻璃罩的托盘上,声音会通过托盘传出,把闹铃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声音通过底座传出.
19. 伸出桌边的长度 幅度 控制变量 低 高 快 实验检验 小 理想实验法
【详解】[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物体振动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3]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改变物体振动快慢,控制其他因素相同,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4][5]由实验现象得出,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越慢,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为12cm时比8cm时振动得慢,音调低。伸出桌面的长度为4cm时比8cm时振动得快,音调高。
[6]由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7]实验经历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8][9]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并不能使玻璃罩内完全达到真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断,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声音将完全听不到,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想实验法,也叫推理法。
20. 粗细 不合理 粗细和长度都在改变(变量有多个) 长度 音调
【详解】(1)[1]由图甲可知,橡皮筋粗细不同,因此利用图中器材可以探究四弦琴发声的音调与橡皮筋粗细的关系;
(2)[2][3]弦松紧是一定的,在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需控制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所以不合理,原因是他没有控制两根弦的粗细相同.
(3)[4][5]当琴弦长度改变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我国京族特有的单一琴弦的乐器独弦琴,主要是通过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奏出委婉如歌的曲调.
21. 乒乓球多次被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转换法 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 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 声音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详解】(1)[1][2]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多次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3][4]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3)[5][6]加大敲击音叉时,乒乓球弹起的越高,音叉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7]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是: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