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课件(共30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课件(共30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理解和解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作用;
理解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调节经济的作用;
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003
20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3
2022
二十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①党的领导——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注意:党对经济的领导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
党的经济领导是党执政能力的和水平的体现,但不能代替政府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共性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发挥市场经济优势
自己鲜明特征
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结合起来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②两制有机结合——显著优势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③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④科学调控——内在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重要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领导)
2、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两制融合)
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共富目标)
4、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科学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阅读P23探究与分享,判断政府的经济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国大幅减税降费,实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采取差别化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以施弱环节的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平均增速。
我国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并惩处各类违法行为,通过“宽进+严管”的政策导向激发市场活力。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
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职 能 作 用 关键词
① 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战略、规划
②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信贷
③ 实施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产业
④ 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部、东部、绿色
⑤ 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反垄断、监管、惩处
⑥ 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公共卫生
1314:
1个战略规划
3个监管
1个服务
4个政策
①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35)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
1.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②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
例: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③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例: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升级/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④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土绿化、垃圾分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例: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国家出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
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共包含“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要推动产业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必须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物质装备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发展战略、规划
产业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市场监管
区域政策
环境政策
公共服务
解读二十大报告,谈谈政府在推动制造强国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履行哪些经济职能?
是一个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问题的总谋划和总方针。
经济发展战略
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发展进行干预、引导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缺陷、调整市场结构、保护民族产业实现国家战略等。
产业政策
如:建设现代化强国“二步走”战略
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含义(是什么):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控制。
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最常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如: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颁发证照。
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②增加就业(最大民生)
③稳定物价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科学的宏观调
(P24)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
经济平稳运行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
>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
<
经济失衡会产生什么情况?
需求旺盛,消费强、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
需求低迷,消费弱,
物价下跌,纸币升值
经济过冷
通货紧缩
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扩张和紧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
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过冷
经济下行


需求不足
物价下跌


财政政策(财政部门)“多出少收”
①增加财政支出
②减税:降低税率,提升起征税点
③降费:
④增发国债
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
“多放少进”
①降低存贷款利率
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③买入有价证券
④公开市场业务
措施
扩张的积极的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
需要
增加总需求
刺激消费
增加货币流通
企业:利润减少,规模缩小,失业增加。
个人:短期内消费水平提高。
长期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实 质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经济态势 经济滞缓(过冷) 经济过热
政府 (财政政策)
央行 (货币政策)
目的 刺激需求(升温) 抑制需求(降温)
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减收)
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降低税率,减少税收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二率)
降存贷款利率、降存款准备金率;
逆回购(投放、买入)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支增收
减发国债,减少支出;
提高税率,增加税收
紧缩性货币政策:
升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正回购(回收、卖出)
冷扩扩:增支减税、降双率逆回购(增加流动性)
热紧紧:减支增税、升双率正回购(减少流动性)
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比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不同点 制定者 国务院财政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措 施
关键词
相同点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
税率、税收、国债、政府采购、补贴等
信贷、利率、外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正回购、逆回购等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③都是逆周期调节;
④都属于总需求调节工具;
⑤一般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正回购:
央行向市场卖出一些国债等有价证券,将市场上的流动性回收一部分,防止资金过度宽松导致通货膨胀。
逆回购:
央行从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向市场释放一些资金。防止资金过度紧张,导致利率飙升。
公开市场业务
是中央银行通过有价证券等的公开买卖,以控制
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的一种业务。
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关系
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
+
国家宏观调控
(弥补)
手拉手 向前走
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的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地位
基本特征
重要特征
有机结合
根本目标
内在要求
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
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含义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特征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经济运行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下政策举措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是( )
①加强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②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
③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④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加大服务消费金融支持,属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①正确。②: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权发行,地方财政支出减少,投资的力度下降,属于紧缩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②不符合题意。③: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发挥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持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③正确。④: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B
2.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如不加以干预,就会对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安全构成潜在风险。为此,需要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下政策作用路径正确的是( )
①发放育儿补贴→减轻税费负担→降低生育成本→增强生育意愿
②延长生育假期→提供时间便利→降低生育成本→增强生育意愿
③发展普惠托育→完善公共服务→降低养育成本→增强生育意愿
④均衡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增强生育意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解】①:发放育儿补贴,可以减轻育儿经济压力,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但与“减轻税费负担”无关。①排除。②:延长生育假期,可以延长父母陪伴、照料婴幼儿的时间,为其提供时间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父母生育、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②符合题意。
③:普惠托育是指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按照政府指导价格提供的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托育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也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③符合题意。④:从长期来看,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④排除。故本题选C。
C
3.促进公平就业、减少人力资本提升的障碍,可以让更多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职业,从而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下列做法符合上述原理的是( )
①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③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
④提高进口产品关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工人的就业机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但是与促进公平就业,减少人力资本提升的障碍没有关系,①不选。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公平就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②入选。③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③入选。④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不能通过提高关税的方式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④不选。故本题选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