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标题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核心 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1.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 3.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责任意识:感受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 重点 法律作用,违法分类。
教学 难点 违法行为具体表现,遵章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酒后帮朋友挪车11米,构成危险驾驶罪吗 王某酒后,让朋友任某送其回家。任某开车不老练连续“磨”几次,都未能将车从车位上开出来。王某见状“挺身而出”,将车从车位上挪至道路上行驶约11米,准备交由任某驾驶时,被执勤民警当场查获。 经鉴定,案发时王某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89.33mg/100ml,超过80mg/100ml的醉驾认定标准。检察机关以王某涉嫌危险驾驶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根据王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其认罪态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等法律规定,依法判决王某犯危险驾驶罪,免于刑事处罚。
授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闲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小勤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法律链接:《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 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民法》 第四十三条 财产代管人应当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一干一百四十三条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 思考:请依据法律链接思考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情境创设: 情境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思考:朱某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提示: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情境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思考:李某等人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提示: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②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强行进入场内的; (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 (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 (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 (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情境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思考:陈某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提示: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 案例分享:2024年2月,深圳海关缉私局在机场检查中发现中国籍旅客李某携带疑似针管状包装的药品,经鉴定为国家管制的第一、二类精神药品。进一步调查发现,李某与多名男性犯罪嫌疑人合谋,利用这些精神药物对多名女性进行猥亵、迷奸、轮奸。深圳缉私警察与杭州市公安局合作,成功在杭州抓获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共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查获液态毒品20支、固态毒品78粒。 思考1:李某犯了什么罪? 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思考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何区别? 提示: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图片分享: 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人做过这样的事情吗 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提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有很多你以为“没问题”但是其实已经违法的行为.. 强迫他人叫爸爸:如果是朋友之间开玩笑叫爸爸那无伤大雅,但若是在公共场合带有侮辱性质或暴力威胁强怕他人叫的会构成侮辱罪。 拍丑照发班级群:如果你在拍之前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还自己偷偷发到班级群,到处传播,就算是“侵犯口言以。 操场蹦迪: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行政违法行为? 提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分享:2024年2月19日,在贵州省玉屏至朱家场的道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酒驾事件。当日,驾驶员杨某保在酒后驾驶车辆,被交警部门查获。经过酒精测试,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307.11mg/100mL,远超国家规定的醉酒驾驶标准。 鉴于杨某保的醉酒驾驶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惩处。最终,杨某保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 思考: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提示: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知名媒体人罗某平在新浪微博发布帖文,侮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英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三亚市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这告诉我们( ) ①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法律法规 ②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不可以违背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024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近年来生效的5个依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李某晨故意从高空向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酒瓶和玻璃杯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这警示我们( ) ①要强化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②高空抛物时应先看下面是否有人 ③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生命 ④任何违规行为都应受到相应制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作出违法的事情。对下列行为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时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违反校纪的行为 B.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多次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民事违法行为 C.吴某在考试中作弊,并与监考老师顶撞——行政违法行为 D.陈某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刑事违法行为 4.当下,走进影院看电影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影厅灯光一暗,有人就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摄,不少人的朋友圈充斥着屏摄的照片、短视频。这种“屏摄”行为( ) A.不可取:是一种违纪、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B.很正常:自己花钱买票就能拍摄发朋友圈,又不是商用 C.应点赞:随手记录生活轨迹,留下美好回忆 D.启示我: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传播优秀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