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1-4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1-4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训练(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
1.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èi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zh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    犹如   
颤动    逐渐   
(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山崩地裂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   ,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   。
(6)从第一段话中的“人声鼎沸”“沸腾”两个词可以看出   。
(7)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样子
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   ,说明   。
(9)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   。”
2.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并在方框内加上标点。
(2)按照时间顺序把选文第一段分成两层,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   。
(3)用横线画出选文第一段中表现观潮人惊喜激动之情的三个词。
(4)填一填。
作者描写大潮到来时的壮丽景观时,是按照从   到   的顺序观察的。不但写了亲眼看见的浪潮的   ,还写了亲耳听到的浪潮的   。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3.爱繁星之情。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用“ ”画出选文中作者联想的句子。
(2)选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满天繁星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美丽的画面呢?选一选。
A.温馨美 B.宁静美 C.朦胧美
①无数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
②繁星是“半明半昧”的,如萤火虫般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
③在海上看繁星就如同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
(3)对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把“星的怀抱”比作“母亲的怀里”形象地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
B.“我”陶醉于星天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一切”。
C.“我”常年漂泊在海上,每当看到繁星,就会思念远方的母亲。
D.星天——童话一般的天地,把“我”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小孩子。
(4)选文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    之情。
4.重点段落品析。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2)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3)“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4)“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5.课内阅读。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是什么意思?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是什么意思?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5)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6.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 作)小船,运(载 裁)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   。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划去。
(3)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
   
7.《夜间飞行的秘密》片段,回答问题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无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碍”的音节是   ,“荧”的部首是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仿照    重复   
阻碍    打开   
(3 读过这个片断,我知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蝙蝠在夜里是这样飞行的:   
(5)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6)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8.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片段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儿是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要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于是它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了。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1)从语段中给下面的词语找出反义词。
寒冷﹣﹣    柔软﹣﹣    黑暗﹣﹣   
(2)读一读,说说这几粒豌豆都要到哪里去?
第一粒豌豆   
第二粒豌豆   
第三、四粒豌豆   
第五粒豌豆   
(3)文中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一粒豌豆?为什么?
9.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语段,完成练习。
①20世纪,人类    月球,   深海,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②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③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登上 探索 洞察 潜入
(2)语段中列举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变化的例子,如电视、   、   、   等,除此之外我知道还有:   、   。
(3)指出句①、句②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打比方 B.作比较 C.举例子
句①:    句②:   
(4)概括说明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作用巨大的句子是第    句。
(5)请你针对这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一个能引发你深入思考的问题。
   
10.课内阅读。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 依靠)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用“/”画去文中不恰当的词语。
(2)“千里眼”“顺风耳”在文中指   。引号的作用是   。
A.特殊含义
B.强调
C.声音延长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形容大雪纷纷好像梨花盛开,文中引用它说明   
A.科学的发展让人感到如此美丽。
B.科学为人类带来的成果显著。
C.现代科技的发展之快、成就之多。
D.幻想变成了现实。
(4)请给下列问题选择相应的提问角度。(填序号)
A.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B.针对写法提问
C.针对内容提问
①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   
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分别指什么?   
③现代科学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11.
《蝴蝶的家》片段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写出反义词。
低沉       轻盈      
确信      柔弱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竟那样的着急?
(4)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12.课内阅读。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①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②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③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文段中加点的第①个“它”指   ,第②个“它”指   ,第③个“它”指   。
A.后腿上的两排锯
B.蟋蟀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
A.蟋蟀不辞劳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但却不喜欢蟋蟀
C.“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蟋蟀,看它看得不耐烦
13.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 jīng)上。茎上长叶柄(bǐn 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选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茎(jīn jīng)     柄(bǐn bǐ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弯曲——    紧——    细小——   
(3)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从    、   和    三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4)读读第二自然段,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5)在选文中,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这些细丝像    ,细丝触着墙的时候,头上就会变成    ,细丝也会弯曲,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图画上    。
14.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   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片段按照从   到   的顺序,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3)请你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选选填填,体会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A.干燥 B.隐蔽 C.向阳 D.有排水功能 E.有门 F.有平台
“朝着阳光”体现了住宅的   。“收拾得平坦”说明住宅有   。
“立刻就会干”体现了住宅的   。“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   。
“草丛中隐藏”体现了住宅的   。
②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什么?用“ ”画出来。
③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想一想,完成填空。
   。
因为蟋蟀选址   ,外部和内部设计优良,可是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样   ,只是一对   和一双   ,能建造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个   。
15.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zhǎng cháng)    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xiǎn xiān)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一阵风拂
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段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引人注意﹣﹣   
新鲜﹣﹣   
(3)这段话主要写了爬山虎的   
A.叶子 B.脚 C.细丝 D.怎么爬的
(4)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颜色   ; 二是叶子的方向   ;三是在墙上   ,既没有   ,又没有   。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1)“头顶天,脚踏地”可以用成语   来表示;“脚踏地”可以用成语   来表示。
(2)“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①“累”在句中的读音是   ,在词语“积累”中的读音是   。“倒”的读音是   ,在词语“倒车”中的读音是   。
②“精疲力竭”中的“竭”的意思是   ,词语的意思是   ,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有:   、   。
(3)“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句子把   比喻成   ,写出了盘古的巨大。
以“晚霞”为内容写比喻句。
   
(4)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重新排列一下。
①盘古醒来,拿起斧头向黑暗劈过去,天地开始分化。
②盘古累的倒下,身体变成自然万物。
③天地一片混沌,盘古睡在其中。
④天地分开后,盘古站立期间,使得天地成形。
正确的顺序是:   
(5)读完这两段话,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
   
17.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第一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四极:   
②五方:   
(3)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    ,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    ,从写作目的上看是为了赞扬盘古    。
(4)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    
(5)《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吗?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18.课内语段阅读。
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 悄悄对他说 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 归还( )火种( )   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1)给短文方框加上标点。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改写句子。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改成陈述句:   。
(4)读加重音的词语,体会语气。
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A普罗米修斯愤怒,不屈服   
B普罗米修斯理直气壮,坚定。   
19.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可是,普罗米修斯身上被啄食的地方又会奇迹般地复原。
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
有一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他看到困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心中愤愤不平,便取出箭射死了那只鹫鹰。于是,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
(1)从文中给下面词语找出近义词。
狠毒——    神奇——    怒气满腹——   
(2)语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这件事的结果?用“ ”画出来。
(3)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从普罗米修斯忍受鹫鹰的啄食说明他是个   
A.倔强而不听劝的人。
B.为正义而坚强不屈的人。
C.刻板、古怪的人。
(4)你敬佩普罗米修斯吗?痛恨宙斯吗?说说为什么?
20.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①艰难﹣   
②危险﹣   
(2)“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中的“五色”指的是哪五种颜色?
(3)用“ ”画出描写女娲解决野兽残害人类这一问题的句子。
(4)从本段可以看出,女娲做了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如“杀”“斩”“竖立”“撑”等,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女娲用龟足撑天的过程。我也能用一连串动词描写件事的经过。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21.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游于东海,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少   女:   
堙   :   
(4)女娃的灵魂化作了    。
①一根树枝
②一粒石子
③一只小鸟
④一朵鲜花
(5)精卫填海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6)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精卫如何填海的句子,表现了精卫    的精神。
2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B.《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A.yān B.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炎帝之/少女
B.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三.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3.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著名的    家、   家。与其父    、其弟    合称“   ”。
(2)找出诗句中的两组反义词写下来。
   ——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一句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
   
24.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选一选。(填序号)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
A.使人爱怜
B.可爱
C.可惜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的意思是   。
A.形容轻微的声音
B.形容颤抖的样子
C.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2)填一填。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   ,把   比作弯弯的弓。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把诗的题目写在诗前横线上。
   
(2)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3)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训练(1-4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
1.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èi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zh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 立刻  犹如 好像 
颤动 振动  逐渐 渐渐 
(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 闷雷滚动 ,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 一条白线 。
(6)从第一段话中的“人声鼎沸”“沸腾”两个词可以看出 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
(7)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④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样子
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 浪潮 ,说明 形象地说明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
(9)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再近些 、 越来越近 、 移来 。”
2.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并在方框内加上标点。
(2)按照时间顺序把选文第一段分成两层,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午后一点左右 、 过了一会儿 。
(3)用横线画出选文第一段中表现观潮人惊喜激动之情的三个词。
(4)填一填。
作者描写大潮到来时的壮丽景观时,是按照从 远 到 近 的顺序观察的。不但写了亲眼看见的浪潮的 声音 ,还写了亲耳听到的浪潮的 景象 。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3.爱繁星之情。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用“ ”画出选文中作者联想的句子。
(2)选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满天繁星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美丽的画面呢?选一选。
A.温馨美
B.宁静美
C.朦胧美
①无数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B 。
②繁星是“半明半昧”的,如萤火虫般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C 。
③在海上看繁星就如同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A 。
(3)对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把“星的怀抱”比作“母亲的怀里”形象地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
B.“我”陶醉于星天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一切”。
C.“我”常年漂泊在海上,每当看到繁星,就会思念远方的母亲。
D.星天——童话一般的天地,把“我”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小孩子。
(4)选文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  喜爱和赞美 之情。
【答案】(1)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①B ②C ③A;
(3)C;
(4)喜爱和赞美。
4.重点段落品析。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秋天 。(季节)
(2)从“斜阳”表达出是 傍晚 。(时间)
(3)“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4)“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5.课内阅读。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
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是什么意思?
 写月光映在水里,就像水塘里都有一个月亮。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是什么意思?
 山草、野花和月光映在小溪里,随着小溪流动。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现了4次。因为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的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 
(4)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里用了暗喻(暗中比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者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5)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水塘、溪水、鹅卵石。 
6.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 月光 。灰白色的 鹅卵石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 作)小船,运(载 裁)许多 新鲜的花瓣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 采过野花的地方 。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划去。
(3)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溪水、山草、野花、月光、鹅卵石、水塘和月亮的倒影。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塘抱月亮”的情景,这情景如同妈妈抱自己的孩子,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他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情景,这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啊! 
7.《夜间飞行的秘密》片段,回答问题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无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碍”的音节是 ài ,“荧”的部首是 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仿照 模仿 
重复 反复 
阻碍 障碍 
打开 揭开 
(3)读过这个片断,我知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耳朵 。
(4)蝙蝠在夜里是这样飞行的: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们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放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5)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雷达通过无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放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6)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8.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片段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儿是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要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于是它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了。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1)从语段中给下面的词语找出反义词。
寒冷﹣﹣ 温暖  柔软﹣﹣ 僵硬  黑暗﹣﹣ 明亮 
(2)读一读,说说这几粒豌豆都要到哪里去?
第一粒豌豆 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 
第二粒豌豆 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第三、四粒豌豆 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 
第五粒豌豆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3)文中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一粒豌豆?为什么?
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20世纪,人类  登上 月球, 潜入 深海, 洞察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②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③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登上 探索 洞察 潜入
(2)语段中列举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变化的例子,如电视、 程控电话 、 因特网 、 民航飞机 等,除此之外我知道还有: 手机 、 笔记本电脑 。
(3)指出句①、句②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打比方
B.作比较
C.举例子
句①: C 
句②: B 
(4)概括说明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作用巨大的句子是第  ③ 句。
(5)请你针对这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一个能引发你深入思考的问题。
 地球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答案】(1)登上 潜入 洞察 探索;
(2)程控电话 因特网 民航飞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
(3)①C;
②B;
(4)③;
(5)地球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10.课内阅读。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 依靠)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用“/”画去文中不恰当的词语。
(2)“千里眼”“顺风耳”在文中指 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引号的作用是 A 。
A.特殊含义
B.强调
C.声音延长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形容大雪纷纷好像梨花盛开,文中引用它说明 C 
A.科学的发展让人感到如此美丽。
B.科学为人类带来的成果显著。
C.现代科技的发展之快、成就之多。
D.幻想变成了现实。
(4)请给下列问题选择相应的提问角度。(填序号)
A.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B.针对写法提问
C.针对内容提问
①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 B 
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分别指什么? C 
③现代科学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A 
【答案】(1)依靠 成果;
(2)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A;
(3)C;
(4)①B;
②C;
③A。
11.
《蝴蝶的家》片段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写出反义词。
低沉 晴朗     轻盈 笨重    
确信 怀疑    柔弱 强壮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是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的。 
(3)“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竟那样的着急?
(4)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12.课内阅读。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①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②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③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文段中加点的第①个“它”指 B ,第②个“它”指 B ,第③个“它”指 A 。
A.后腿上的两排锯
B.蟋蟀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抓 、 搬 、 踏 、 推 、 铺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A 。
A.蟋蟀不辞劳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但却不喜欢蟋蟀
C.“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蟋蟀,看它看得不耐烦
【答案】(1)B B A;
(2)抓 搬 踏 推 铺;
(3)A。
13.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 jīng)上。茎上长叶柄(bǐn 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选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茎(jīn jīng)  jīng)  柄(bǐn bǐng)  bǐ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弯曲—— 笔直  紧—— 松  细小—— 巨大 
(3)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从  位置 、 形状 和  颜色 三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4)读读第二自然段,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
(5)在选文中,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这些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 ,细丝触着墙的时候,头上就会变成  圆片 ,细丝也会弯曲,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图画上  蛟龙的爪子 。
【答案】(1)jīng bǐng;
(2)笔直 松 巨大;
(3)位置 形状 颜色;
(4)触 巴 拉 贴;
(4)蜗牛的触角 圆片 蛟龙的爪子。
14.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即使 有骤雨,这里 也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 但是 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片段按照从 外 到 里 的顺序,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3)请你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选选填填,体会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A.干燥 B.隐蔽 C.向阳 D.有排水功能 E.有门 F.有平台
“朝着阳光”体现了住宅的 C 。“收拾得平坦”说明住宅有 F 。
“立刻就会干”体现了住宅的 D 。“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 E 。
“草丛中隐藏”体现了住宅的 B 。
②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什么?用“ ”画出来。
③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想一想,完成填空。
 不夸张 。
因为蟋蟀选址 慎重 ,外部和内部设计优良,可是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样 柔弱 ,只是一对 前足 和一双 后腿 ,能建造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个 奇迹 。
15.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zhǎng cháng) zhǎng  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xiǎn xiān) xiān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 cháo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kòng 。一阵风拂
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段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引人注意﹣﹣ 置之不理 
新鲜﹣﹣ 陈腐 
(3)这段话主要写了爬山虎的 A 
A.叶子
B.脚
C.细丝
D.怎么爬的
(4)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颜色 绿得新鲜 ; 二是叶子的方向 一顺儿朝下 ;三是在墙上 铺得均匀 ,既没有 重叠 ,又没有 空隙 。
【答案】(1)zhǎng xiān cháo kòng;
(2)默默无闻 陈腐;
(3)A;
(4)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铺得均匀 重叠 空隙。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1)“头顶天,脚踏地”可以用成语 顶天立地 来表示;“脚踏地”可以用成语 脚踏实地 来表示。
(2)“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①“累”在句中的读音是 lèi ,在词语“积累”中的读音是 lěi 。“倒”的读音是 dǎo ,在词语“倒车”中的读音是 dào 。
②“精疲力竭”中的“竭”的意思是 尽 ,词语的意思是 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有: 疲惫不堪 、 有气无力 。
(3)“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句子把 盘古 比喻成 一根柱子 ,写出了盘古的巨大。
以“晚霞”为内容写比喻句。
 晚霞像一块喜庆的红绸子挂满了西边的天空。 
(4)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重新排列一下。
①盘古醒来,拿起斧头向黑暗劈过去,天地开始分化。
②盘古累的倒下,身体变成自然万物。
③天地一片混沌,盘古睡在其中。
④天地分开后,盘古站立期间,使得天地成形。
正确的顺序是: ③①④② 
(5)读完这两段话,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
 盘古,你真伟大,为了开天辟地,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你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 
17.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第一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四极: 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②五方: 一般指五岳,也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全部名山。 
(3)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  抒情 ,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  总结全文 ,从写作目的上看是为了赞扬盘古  无私奉献的精神 。
(4)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吗?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女娲补天》 
【答案】(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①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②一般指五岳,也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全部名山。
(3)抒情 总结全文 无私奉献的精神;
(4)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女娲补天》。
18.课内语段阅读。
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 悄悄对他说 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 归还 huán 火种 zhǒng 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1)给短文空白处加上标点。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改写句子。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改成陈述句: 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
(4)读加重音的词语,体会语气。
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A普罗米修斯愤怒,不屈服 √ 
B普罗米修斯理直气壮,坚定。 × 
19.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可是,普罗米修斯身上被啄食的地方又会奇迹般地复原。
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
有一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他看到困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心中愤愤不平,便取出箭射死了那只鹫鹰。于是,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
(1)从文中给下面词语找出近义词。
狠毒—— 凶恶  神奇—— 奇迹  怒气满腹—— 愤愤不平 
(2)语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这件事的结果?用“ ”画出来。
(3)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从普罗米修斯忍受鹫鹰的啄食说明他是个 B 
A.倔强而不听劝的人。
B.为正义而坚强不屈的人。
C.刻板、古怪的人。
(4)你敬佩普罗米修斯吗?痛恨宙斯吗?说说为什么?
20.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①艰难﹣ 容易 
②危险﹣ 安全 
(2)“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中的“五色”指的是哪五种颜色?
(3)用“ ”画出描写女娲解决野兽残害人类这一问题的句子。
(4)从本段可以看出,女娲做了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5)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如“杀”“斩”“竖立”“撑”等,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女娲用龟足撑天的过程。我也能用一连串动词描写件事的经过。
【答案】(1)①容易 ②安全;
(2)赤、青、黄、白、黑;
(3)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
(4))①炼石补天;②斩龟足撑天;③杀死作恶的黑龙;④用芦灰把地缝堵住。
(5)烤地瓜的时候,要先挖一个土坑,在坑里放上好多好多地瓜,上面再用土块垒成一个塔形土窑,再去弄许多干草,放在窑里烧,烧得土块发红了,把土窑推倒,用土埋好,再等一小时就有香喷喷的烤地瓜了。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21.阅读。
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本文选自《 山海经 》,这是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少 shào 女: 小女儿。 
堙 yīn : 填塞。 
(4)女娃的灵魂化作了  ③ 。
①一根树枝
②一粒石子
③一只小鸟
④一朵鲜花
(5)精卫填海的原因是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用原句回答)。
(6)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精卫如何填海的句子,表现了精卫  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的精神。
【答案】(1)名曰女娃 溺而不返;
(2)山海经
(3)shào 小女儿;
yīn 填塞。
(4)③;
(5)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6)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2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B 》。
A.《三字经》B.《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B 
A.yān B.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A.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C 
A.炎帝之/少女
B.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三.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3.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著名的  文学 家、 书画 家。与其父  苏洵 、其弟  苏辙 合称“ 三苏 ”。
(2)找出诗句中的两组反义词写下来。
 横 —— 侧 
 远 —— 近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横 、 侧 不同的角度,处在  远 、 近 、 高 、 低 不同位置观看  庐山 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
(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一句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1)宋 苏轼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横 侧 远 近;
(3)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4.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选一选。(填序号)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B 。
A.使人爱怜
B.可爱
C.可惜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的意思是 C 。
A.形容轻微的声音
B.形容颤抖的样子
C.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A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2)填一填。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 真珠 ,把 月 比作弯弯的弓。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答案】(1)①B;
②C;
③A;
(2)比喻 真珠 月;
(3)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把诗的题目写在诗前横线上。
 《雪梅》 
(2)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争”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3)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答案】(1)《雪梅》;
(2)“争”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