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专题复习提纲
主题一: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进步,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
(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发生于英国
(2)主要成就:
◆动力革新:蒸汽机发明和应用
◆生产方式变革: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
◆交通运输发展:火车、汽船出现
(3)影响: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主要成就:
◆电力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电车出现
◆内燃机发明:汽车、飞机出现
◆新材料和新工业:塑料、人造纤维,化学工业迅速发展
(3)影响: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调整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激化
(2)表现:
◆股票价格暴跌
◆工业生产锐减
◆世界贸易萎缩
◆失业人数激增
(3)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严重危机,社会动荡加剧
◆一些国家建立法西斯政权
◆资本主义国家被迫调整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2.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起,在美国实施
(2)背景: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3)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协调企业发展,保障工人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影响:
◆缓解了美国经济危机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2)西欧一体化:成立欧洲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3)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挑战:
(1)经济滞胀: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质疑
(2)新自由主义:放松政府管制,减少福利支出,试图重振资本主义经济活力
(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新阶段
1.含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形成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体系
2.推动力:
(1)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
(2)制度安排: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3.表现:
(1)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全球性经济活动加剧
(2)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国际投资日益活跃: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4)金融市场一体化:货币、股票、债券等在全球范围内交易
4.影响:
(1)正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2)负面:
◆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
◆经济风险加剧,金融危机容易跨国传播
(四)资本主义现代化特征总结
1.工业化: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民主化: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4.世俗化:宗教影响力逐渐减弱,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占据主导地位
5.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苏联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探索
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经济崩溃、百废待兴的局面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特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允许一定限度的私营经济存在
◆国家调节市场,以恢复和发展经济
(2)影响:
◆缓解了危机,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为后来苏联的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2.苏联工业化:
(1)时间:1928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后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2)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3)特点:
◆指令性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一切经济活动
◆高速度:集中全国力量,快速实现工业化
(4)成就:
◆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提高,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问题:
◆牺牲农业发展:造成农业生产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体制僵化:阻碍经济发展活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991年):
(1)原因:
◆经济体制僵化,效率低下
◆社会矛盾激化,民众不满情绪高涨
◆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法治
◆外部环境恶化,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冲击
(2)影响: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引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反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国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现代化起步晚
2.道路探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学习苏联经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主要措施: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②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
◆成就: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挑战
1.历史原因: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独立后依然受到外部势力的控制和干预
2.内部问题:政治不稳定,民族矛盾,宗教冲突,腐败等
3.发展模式:照搬西方模式难以成功,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1.经济发展模式:
(1)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民族工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局限性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但也存在对外依赖性过大的风险
2.政治发展模式:
(1)民主政治:
◆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西方式民主模式,但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道路
四、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1.发展问题: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加剧
(2)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现代化进程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应对: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精神
五、小结: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历史进程。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国情等因素的不同,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并在危机与调整中不断探索前进,但其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大挑战,需要克服殖民主义后遗症和内部矛盾,才能最终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
主题二: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指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关系。
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一)两次世界大战:打破旧格局,催生新力量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影响:
◆欧洲列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实力迅速增强
◆削弱帝国主义体系,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1)影响:
◆欧洲传统强国衰落:英、法等国实力削弱,世界中心地位逐渐丧失
◆美苏两国成为超级大国: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
◆殖民体系加速瓦解: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二)冷战(1947年—1991年)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对抗
2.背景:
(1)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2)战后两国实力膨胀,争夺世界霸权
3.表现:
(1)意识形态对抗:相互攻击,妖魔化对方,争夺国际舆论
(2)政治对抗:
◆组建军事集团,拉拢盟国:北约(1949年)与华约(1955年)对峙
◆扶持代理人:干预他国内政,挑起地区冲突(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军事对抗:军备竞赛,核军备竞赛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4)经济对抗:贸易封锁,经济援助
4.影响:
(1)世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战争阴云笼罩,阻碍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局部战争不断:造成地区动荡不安和大量人员伤亡
5.结束标志:
(1)1989年:东欧剧变
(2)1991年:苏联解体
(三)冷战后世界格局
1.新特点:
(1)一超多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其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欧盟力量增强:成为世界舞台重要力量
◆日本经济实力雄厚:但谋求政治大国受制约
◆中国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促进多极化发展
◆俄罗斯试图重振大国地位
(3)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4)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合作与竞争并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例如恐怖主义、民族矛盾、气候变化等)
(四)国际社会的新期待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4.倡导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二、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
(一)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平台
1.成立时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主要机构:
(1)大会(联大):所有会员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一国一票
(2)安全理事会(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俄)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负责维护国际和平,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3)秘书处:行政管理机构,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大会任命
4.主要作用:
(1)参与解决国际争端: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等手段
(2)维和行动:派驻维和部队到冲突地区,维护和平,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发展目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5.挑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预
(2)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
(3)联合国自身机制的改革问题
(二)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织
1.成立时间:1995年,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2.宗旨:
(1)促进贸易自由化:通过谈判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
(2)规范国际贸易秩序
(3)解决贸易争端
(4)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3.主要作用:
(1)监督成员国执行贸易协议:通过定期审查和争端解决机制
(2)推动多边贸易谈判:新一轮谈判称为“多哈回合”,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利益
4.挑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2)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5.中国与WTO:
(1)加入时间:2001年
(2)意义:
◆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力
(三)区域合作组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1.类型:
(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如欧洲联盟EU)
(3)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
2.主要作用:
(1)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
(2)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3.重要组织:
(1)欧盟(EU):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力量
(2)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推动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推动北美地区贸易自由化
(4)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5)亚太经合组织(APEC):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6)非洲联盟(AU):促进非洲国家团结合作
三、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1.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中心方向发展
(1)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互相制约
(1)地区性组织和国际组织作用日益重要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1)世界和平与稳定受到威胁
(2)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
(3)需要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秩序
(4)发展中国家需要提升国际地位,维护自身权益
3.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传染病等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4.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2)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小结:从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国际体系被打破,世界逐渐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合作也日益密切。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是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挑战。建立公正合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秩序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
主题三:社会变革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社会变革相互影响,交织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进程。
一、科技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一)科技革命浪潮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1)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电车出现
◆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诞生
◆新材料和新工业:塑料、人造纤维出现,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2)影响:
◆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
(1)主要成就:
◆原子能利用:核电站建设、核武器研制
◆计算机诞生与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互联网出现
◆空间技术发展:人造卫星、载人航天
◆生物工程技术突破: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2)影响:
◆极大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
◆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信息化社会
◆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
(二)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1.信息技术革命:
(1)改变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信息爆炸时代到来,人际交流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2)促进经济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出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3)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受到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2.交通运输发展:
(1)汽车普及:改变城市面貌,出行更加便捷
(2)飞机:缩短空间距离,加速世界各地联系
(3)高速铁路:方便快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医疗技术进步:
(1)抗生素等药物出现:有效控制传染病,提高人类寿命
(2)医疗器械和技术不断革新:改善医疗条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4.挑战:
(1)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重要性提升,网络犯罪成为社会问题
(2)伦理问题:生物技术发展带来克隆人等伦理挑战
(3)环境问题:科技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从争取权利到追求平等
(一)漫长的斗争之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部分国家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二战后:妇女解放运动高涨
(1)原因:
◆二战期间,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意识觉醒
◆战后经济社会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增加
(2)要求:
◆反对性别歧视:争取教育、就业、政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成果:许多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妇女权利
(二)国际社会的推动
1.联合国:
(1)成立妇女地位委员会:专门机构,负责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
(2)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提高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促进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改善妇女地位
2.重要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要求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
(三)现状与挑战
1.成就:
(1)妇女地位显著提高:获得选举权、参与政治,就业机会增加,经济独立
(2)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素养提升
2.挑战:
(1)性别歧视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
(2)女性权益需要进一步保障:例如反对家庭暴力,保障女性生育权利
三、环境问题:从局部污染到全球危机
(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工业革命以来:
(1)环境污染:工业排放大量废气、废水,破坏生态环境
(2)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砍伐,水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
2.20世纪中期以来:
(1)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增多
◆臭氧层破坏:化学物质排放,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二)环境问题的根源与危害
1.根源: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危害:
◆威胁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加剧社会矛盾,引发冲突和战争
(三)应对措施
1.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实现代际公平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3.提高公众意识: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四、人口问题:从爆炸式增长到老龄化
(一)人口增长与挑战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
(1)1950年:约25亿
(2)2011年:突破70亿
2.问题:
(1)资源短缺:能源、水资源、土地等不足
(2)环境污染加剧: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污染环境
(3)就业压力加大: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
(4)社会保障负担加重:老龄化社会到来,养老、医疗支出增加
(二)人口问题的原因与应对
1.原因:
(1)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延长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3)文化观念:传统生育观念导致多子多福现象
2.应对:
(1)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2)可持续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环境污染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五、社会变革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1.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思想解放:
(1)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精神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新思潮不断涌现: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3.社会结构变化:
(1)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出现新的社会阶层
(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出现新的职业和社会群体
4.全球化:
(1)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世界
(2)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应对
六、小结: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社会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但也面临新的挑战。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挑战,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