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预防犯罪》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预防犯罪》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5.2《预防犯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增强法治观念,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 :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 :树立法律意识,努力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学 重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 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学过程
导入 你知道这些法律分别有什么作用吗? 提示:我是国家的根本法;我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我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我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授新课 案例分享:徐某某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先后将厨房用具两次抛掷楼下,溧阳市法院审理认为,此行为构成高空抛物罪, 思考: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依照《刑法》判决被告人徐某某犯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图片分享: 思考:查阅刑法,分析案例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据以上案例,思考刑法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杖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思考:依据法律说说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提示: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甚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菲的标准。 新闻链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拐卖儿童罪一案。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余华英于1993年至1996年期间伙同龚某良(已故)为牟取非法利益,在贵州省、重庆市等地流窜,物色合适的孩童进行拐卖,得手后二人将被拐儿童带至河北省邯郸市,通过王某付(另处)、杨某兰(另处)介绍,寻找收买人进行买卖,以此获利,期间共拐卖儿童11名。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余华英为牟取非法利益,多次拐卖儿童,其行为已构成拐卖儿童罪,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予以严惩。 思考: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属于哪种法律责任 提示:(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罚的种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议一议:有人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犯罪与年龄无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社会行为才能构成犯罪,但是年龄小不受刑法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 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分: 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①吸烟、饮酒; ②多次旷课、逃学; ③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④沉迷网络; ⑤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⑥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⑦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⑧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⑨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①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③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④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⑤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⑥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⑦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 ⑧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观看视频:青少年预防犯罪宣传片 思考:看完视频后,思考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提示: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 A. 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 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 “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 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2. 一般违法行为包括( )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违宪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 ) A.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B.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C. 主刑和附加刑 D. 有期徒刑和死刑 4. 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这说明 (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5. 有期徒刑( ) ①是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是主刑的一种 ③是附加刑的一种 ④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