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历史·七上》新教材习题解读——读地图、想一想、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读地图(P5)】1.找到我国境内发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的遗址 遗址:直立人: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县人遗址、南京人遗址;早期智人:丁村人遗址、马坝人遗址、长阳人遗址、金牛山人遗址;晚期智人:山顶洞人遗址、左镇人遗址。2.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想一想(P6)】北京人的头部呈现怎样的进化特征?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了古猿的一些特征。【课后活动(P7)】1.完成下表,并说说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名称 生活年代 制作工具 用火状况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打制石器 已经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制作打制石器和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进步:山顶洞人已经是晚期智人,不仅使用打制石器,还会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可能已会人工取火,而北京人仅会使用火。2.请将下列石器的图片与它们的名称、使用说明用直线连接起来,想想考古学家将它们命名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的理由。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想一想(P12)】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原因: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房屋类型不同与自然环境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利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课后活动(P14)】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 制作陶器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想一想(P17)】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这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有许多精美随葬品,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陶寺都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说明统治者有较强调动、组织能力;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由此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已进入文明社会。【材料研读(P1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长期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课后活动(P19)】1.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证据,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了解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途径;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产工具、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遗址中的建筑遗迹、墓葬和祭祀场所等,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和政治组织;此外,考古发现还可以验证和补充历史文献的记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解记忆)远古传说: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解释,它们往往蕴含着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如黄帝、炎帝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还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理解记忆)2.如何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黄帝,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理解记忆)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材料研读(P25)】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旧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符合天意,顺应民心,因此材料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持赞同(或支持)态度。【想一想(P25)】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西周疆域广大,兵力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实行了分封制。【课后活动(P27)】请在下面对应的横线上填写示意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材料研读(P29)】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各自为政,国家统治权实际上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读地图(P30)】1.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见上图红色圆圈位置【想一想(P31)】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出现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课后活动(P32)】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读地图(P34)】1.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赵国、燕国、秦国、魏国、楚国、齐国。【想一想(P35)】面对战国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最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材料研读(P37)】(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后活动(P38)】“商鞅虽死,秦法不灭”,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 ?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秦国统治者不废除新法。第7课 百家争鸣【材料研读(P4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道之以德”指以道德教化天下;“齐之以礼”指用礼教来约束百姓。“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和礼教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想一想(P43)】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原因: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所以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课后活动(P43)】1.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参考答案:孔子强调在学习上要秉持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尚贤上》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墨子生活的时代,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主张:“尚贤”即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原因: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以血缘、地位、裙带关系授官,希望统治者能够任用德才兼备的庶民参与国家政治。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想一想(P44)】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在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研读(P48)】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说说《诗经》中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变化,战争频繁。表现出秦国战士们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课后活动(P49)】1.你能辨认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2.结合所学,说说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天文、历法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扁鹊的医学成就和《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读地图(P53)】1.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2.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材料研读(P55)】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措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意义: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的困难。统一车轨有利于车辆往来的方便。文字的统一,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实行的这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想一想(P56)】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在统一的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读地图(P56)】1.观察秦朝疆域的范围,说说其都城所在和疆域四至。都城:咸阳。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找到灵渠的位置,指出灵渠连接的河流。在秦朝形势图南部寻找,灵渠连接了湘水(湘江)和离水(漓江)。【课后活动(P57)】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填写下表的空白处。项目 周朝 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皇权至高无上统治地方的方式 建立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2.圆形方孔是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查阅资料,说一说:圆形方孔为什么成为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 课后活动(P57)原因:便于制造和携带方便。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材料研读(P60)】(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过秦论》阅读材料,说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关系。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抗。【读地图(P60)】1.找到渔阳的位置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在地图上找出渔阳和大泽乡即可2.找到张楚政权的根据地,并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进军路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然后向西进军,直逼咸阳。【想一想(P61)】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 原因: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人民起来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课后活动(P62)】1.你认为下列哪些举措与秦朝速亡有关联?请在□中画“√”。2.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暴政,人民生活困苦,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群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最终推翻了秦朝。由此可知,秦朝的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导致秦朝的灭亡,这说明人民群众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想一想(P64)】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材料研读(P65)】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局面:文景之治。原因: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时免去田租;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课后活动(P66)】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cháo)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与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2.议一议:与秦朝的横征暴敛相比,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能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材料研读(P69)】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原因: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强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想一想(P71)】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些措施有关系 汉武帝即位以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盐铁官营、平抑物价等强化经济管控的措施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使汉王朝的版图得以拓展。【读地图(P71)】1.找出西汉都城的位置。西汉都城是长安,在地图中找出位置。2.指出河西四郡的位置,说明其设立的意义?河西四郡是指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在地图中指出即可。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后活动(P72)】1.梳理西汉统治者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措施,并谈谈解决王国问题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相同”之处:都加强思想控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想一想(P75)】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豪强大族势力割据一方,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材料研读(P76)】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太平御览·菜茹部》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谣。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众中蔓延。【课后活动(P77)】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共同点。共同点:都主张释放奴婢,采取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主张轻徭薄赋。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材料研读(P79)】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读地图(P80)】1.找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欧洲和北非,据此在地图中找出即可。2.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和北非。【想一想(P82)】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影响: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使汉朝统治疆域扩大;促进东西方交流。【课后活动(P83)】1.尝试从多个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增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有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经济、文化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从军事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配合了汉朝的战略安排,为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2.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建设“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在如今日渐增长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中,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大国和平崛起和迎接机遇与挑战的一个适时、适地、适国情的国家倡议。历史上,从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中西方交流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才能传播到西方,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而中国也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完善中使中国在古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并在汉唐时期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理解记忆)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想一想(P85)】纸的发明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文化: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教育: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推动文明习惯的养成。【材料研读(P86)】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序》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精神:医德高尚,关注民生。【课后活动(P89)】1.列举三个秦汉时期的科技代表人物,并分别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蔡伦:他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他是东汉末年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很多成语典故出自《史记》,例如“破釜沉舟”“一以当十”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查一查,还有哪些成语典故出自《史记》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韦编三绝;酒池肉林;网开一面;卧薪尝胆;孺子可教;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第16课 三国鼎立【读地图(P94)】1.说出图中“江水”是现在的哪条河流。长江2.结合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赤壁之战的过程。根据地图中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即可。【材料研读(P95)】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 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策略:孙刘联合抗曹。关系: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想一想(P96)】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改变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读地图(P96)】1.指出三国的都城并观察三国大致的区域。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汉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是建业,据此在地图中指出。2.找到夷洲的位置。提示 仔细观察地图即可找出夷洲的位置。【课后活动(P97)】1.朗读诗句,回答问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东汉末年州郡割据不断。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决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材料研读(P99)】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晋书·鲁褒传》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钱至上。【想一想(P99)】西晋统治面临哪些挑战?政治腐败、宗室亲王势力强大、内迁各族的反抗。【读地图(P101)】1.指出西晋的都城。西晋的都城是洛阳,在地图中找出即可2.观察鲜卑、匈奴、羯、羌、氐分布区域。提示 根据地图分别说出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分布区域。【课后活动(P101)】1.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影响:诸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会导致国家战乱,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内迁各族想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想一想(P10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时南方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研读(P105)】梁朝吴筠( jūn )《咏宝剑诗》: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艺文类聚·军器部》这首诗与手工业的哪个行业有关 哪些诗句体现了宝剑的制作水平 冶铁制造业。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课后活动(P10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比较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的景象。2.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来主要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想一想:北方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这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 原因: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农作物。历史现象: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想一想(P1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当时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材料研读(P11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魏统治者强调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裔,鲜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血脉。【课后活动(P111)】1.胡床原是北方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根据图画,说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丰富了汉族社会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况。说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陆拔拔 长孙 贺兰 贺达奚 奚 独孤 刘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目的:削弱民族隔阂,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材料研读(P11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原因: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言之有理即可)【想一想(P1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2)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3)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课后活动(P118)】为展示古代科技成就,彰显古代科学家精神,我国在1955年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祖冲之纪念邮票是其中一枚。结合祖冲之的生平,想一想:祖冲之为什么被列入这套纪念邮票 原因:祖冲之是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与其子合著《缀术》一书,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理解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