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测试范围1-12课)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这说明,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传说 B.史料 C.化石 D.石器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3.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小陶猪,其形态介于野猪与现代家猪之间,同时在其居住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猪、狗等骨骼化石。这表明( )A.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手工业 B.河姆渡人的手工技术发展成熟C.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 D.河姆渡人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4.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5.“琮琮”是2023年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其创意灵感来自于长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下列选项中同属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遗址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6.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7.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捞茧,捞起了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2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8.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社会阶级分化开始出现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9.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个王朝是( )A.商朝 B.夏朝 C.周朝 D.秦朝1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11.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12.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楚国周围的一些小国,伐陆浑之戎时驻扎在洛,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却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B.礼法破坏,百家争鸣C.王室内讧,等级不再 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13.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B.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和平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 D.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14.下面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原始的农耕生活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5.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上举措(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便利了经济交流C.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保护了贵族特权16.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这样引用:“夫孝,德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17.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南北文化渐趋一致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18.秉持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一观点的人物是( )A.孟子 B.韩非子 C.李悝 D.孙膑19.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就需要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其中的“公元前221年”是(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晚期2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22.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殷周变革,实现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统。第二次是周秦变革,实现了郡县制的天下统一。后者胜过前者之处,在于(A.建立封建社会 B.升顶君主权力 C.巩固民族国家 D.强化中央集权23.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措施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严刑苛法 B.统一文字C.设立郡县 D.开凿灵渠24.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大臣晁错提出“让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这说明二位大臣共同主张( )A.以人为本 B.以农为本 C.轻刑减罚 D.勤俭治国2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使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是( )A.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铸币权收归中央 D.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第Ⅱ卷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中国原始社会史》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归纳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4分)(2)据材料二、列举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时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摘编自冯丽珍《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材料二 下面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文献史料。图片史料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文献史料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材料三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予以评析。(4分)(2)材料二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各大诸侯国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秋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因,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材料三——摘自李白《古风》组诗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并简述商鞅变法对秦的历史作用。(6分)(3)依据材料三中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并指出示意图中①指代的官职以及丞相的职责。示意图反映了秦始皇首创了哪一政治制度 (6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规定诸侯于祭祀时奉献一定量的黄金,称为“耐金”。皇帝坚持这项规定主要是观察王侯们是否俯首听命、尊祖敬宗。所以,西汉政府对“耐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要求,一旦不足,削县免爵。汉武帝元鼎五年,就出现了因为“耐金”不纯,106名列侯爵位被削夺的大案。——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耐金”与“耐金案”》材料二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私人聚众霸占地方资源,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也助长分裂割据势力。对此,汉武帝把冶铁、煮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尊崇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文物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制造“酌金”案的目的,并指出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经济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采纳其观点后对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1-5 C B C D C6-10 B A B C B11-15 C A D D A16-20 D D B B B21-25 B D A A A26.(1)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多。(答出两点即可)(4分)(2)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发展:会制作玉器、骨笛、骨哨。(4分)(3)制度:禅让制。特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4分)27.【答案】(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2)政治上,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多种货币流通,工商业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3)周朝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4分,答出一点即可)28.(1)目的: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利弊: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分)(2)原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内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分)(3)历史意义:秦朝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官职:御史大夫。职责:掌管行政事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6分)29.(1)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减轻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分)(2)措施: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等。影响: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3)核心观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思想确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