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5.2《预防犯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核心 素养 目标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能够判断刑法和犯罪,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健全人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结交损友,崇德向善,远离违法犯罪。 责任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 重点 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 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教学过程导入 播放视频:陕西米脂杀人案 赵泽伟因工作、生活不顺而心生怨恨,并迁怒无辜,蓄意报复曾经就读初中的在读学生,在公共场所持刀疯狂捅刺,致21名中学生死伤,其中,9人死亡、4人重伤、7人轻伤、1人轻微伤。 思考:1.视频中,罪犯被判处了什么惩罚? 2.判处这项惩罚依据的是哪一个法律? 3.你觉得应不应该判处这项惩罚?为什么? 提示:死刑、刑法;应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授新课 校园霸凌案件:女生遭欺凌转学后失学 2023年,琳琳(化名)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专班遭受校园霸凌,包括被逼迫去酒吧陪酒、下跪、殴打等。琳琳家长报案后,四名霸凌者被判处一年六个月到缓刑等不等刑期。琳琳因心理创伤转学,但遭霸凌者家长举报违规借读,导致失学。 此事件对琳琳造成极大伤害,其父亲为使其重回教室四处奔波。事件也引发社会对校园霸凌及教育本质的关注和思考。 思考:,案件中四名霸凌者为什么会被判刑?思考什么是犯罪?刑法具有什么作用?判断犯罪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 教师: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判断犯罪的依据):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罚的种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 教师:酒驾,高空泼水,吸毒 醉驾,高空抛砖,贩毒 笔记: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案例: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1:小陈未满l8周岁,属于未成军人,为什么还是被刑罚处罚 提示: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思考2: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提示: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放纵自己偷窃、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抢劫,受到法律制裁。可见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就很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拓展:“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分 (1)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①吸烟、饮酒;②多次旷课、逃学;③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④沉迷网络;⑤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⑥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⑦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⑧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⑨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①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③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④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⑤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⑥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⑦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⑧参与赌博赌资较大;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样的规定( ) A.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可以实施犯罪行为 表明未成年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表明未成年人无论做出怎样的行为都会免除刑罚处罚 D.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 2.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某、孙某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某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庞某等人的行为( )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B.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3. 中学生李某平时成绩较好,但是虚荣心强,追求名牌。在家庭难以满足其欲望的情况下,便多次寻找机会偷拿同学的钱财,后来竟潜入学校计算机室,窃得价值2万余元的设备,后被抓获。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这一案例警示我们( ) A. 一般违法与犯罪应受的处罚是相同的 B. 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C. 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 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4.赵某为防盗在自家的围墙上架设电网,对此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犯罪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以刑罚 ②赵某私设电网是他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③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行政责任 ④赵某私设电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 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 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6.不少同学真欢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动,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预防犯罪,需要( ) A.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B.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 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