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走进思维世界——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走进思维世界——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走进思维世界——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它( )
①与意识同义
②与理性认识同义
③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等特点
④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正确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早晨起床后,看到白茫茫遍地都是雪,可以判断昨天夜里下雪了。这种推断方法体现了思维的( )
A.指向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间接性
3.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下列对抽象思维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②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北京市社科院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四方面数据: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得出结论: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30年左右。这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群体性 D.科学性
5.新时代的实践和成就进一步证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守住“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底线,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任务。体现了( )
A.战略思维 B.历史思维 C.辩证思维 D.底线思维
6.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人们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 )
①让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
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③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
④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人们的实践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在思维表达的形态上便有不同。下面属于思维基本形态的是( )
A.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B.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D.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8.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总是有高或矮、直或曲、粗或细、阔叶或针叶、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青等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质茎干植物。这反映出思维具有特征( )
A.间接性 B.能动性 C.概括性 D.随意性
9.“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下列属于狭义的思维的有( )
①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②万有引力
③水往低处流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吉林市气象台2023年4月5日19时59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计6日夜间,吉林地区偏南风5到6级、阵风7到9级。局部地区伴有扬沙或浮尘,请注意防范。(预警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这说明( )
A.思维具有概括性
B.思维具有间接性
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11.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马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从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讲起,他用“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唤起大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总结历史经验、讲述中外交往故事的过程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思维形态角度,“声声驼铃”“袅袅孤烟”体现了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②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辩证思维
③从思维的产生角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来源于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④从思维的特征看,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如果有胡子就算知识渊博,那么山羊也能讲课了”说明( )
①思维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②人们可以直接感知所有事物
③只看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④如果感性材料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失误,就容易导致认识的失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在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这表明(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B.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
C.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
D.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思维风格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14.“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2024年5月20日,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如期而至。细数二十四节气,大小对称的节气有三对,唯有小满节气,只有小满而无大满,而这正是古人哲学智慧的体现。古人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不疾不徐,不求全求满。关于小满的语句,下列对应正确的有( )
①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思维具有概括性
②满招损,谦受益。——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不疾不徐,不求全求满。——思维具有能动性
④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思维具有间接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看完下图后,你想到了什么?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下列选项中对应一致的是( )
A.人的瞳孔——聚合思维 B.阴阳太极——发散思维
C.时光隧道——形象思维 D.射击靶标——抽象思维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如颗颗珍珠,熠熠生辉。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
诗句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句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句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诗句分别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17.人生要经历“三重境界”:人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年龄渐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回归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人如此解读“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人生开悟,人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由此总结出结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是智者。
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三重境界”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①不符合题意。②③: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等特点,②③符合题意。④: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但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④错误。故本题选C。
2.答案:D
解析:AB: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的特征,故AB排除。CD:下雪时自己并没有看到,但从眼前的景象可以推断,雪是昨天夜里下的,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故D当选,C排除。故本题选D。
3.答案:C
解析:①③: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指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反映的是形象思维的内容,②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4.答案:A
解析:ABCD:通过多个指标得出综合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间接性、群体性、科学性与题意没有直接关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5.答案:D
解析:D: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守住“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底线,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任务。这体现了底线思维,D符合题意。ABC:材料所述未涉及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AB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6.答案:D
解析:③④: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思考问题,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发散思维能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③④正确。①②:让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是聚和思维的作用,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7.答案:D
解析:
8.答案:C
解析:C:“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把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C项正确。A: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A观点不符合题意。B: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观点不符合题意。D:随意性不是思维的特征,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9.答案:D
解析:②④:“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万有引力”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符合要求。①③:“昼夜循环、四季更替”和“水往低处流”是一种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不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不属于狭义的思维,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0.答案:C
解析:A: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而题干强调的是气象台在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这是对未来天气、气候的一种预测和推断,与思维的概括性无关,A不符合题意。B: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而题干强调的是气象台在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这是对未来天气、气候的一种直接预测和推断,与思维的间接性无关,B不符合题意。C:科学思维可以根据历史和现实,找出规律,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具有超前性,材料中的天气预报,正说明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C符合题意。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的意思是“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题干科学思维具有预见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1.答案:D
解析:习近平主席在总结历史经验、讲述中外交往故事的过程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思考问题,坚持了辩证思维。②符合题意。思维能够从中外交往的故事中得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点。④符合题意。
①:从思维形态角度,“声声驼铃”“袅袅孤烟”体现了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故①说法错误。③:从思维的产生角度,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不来自党的智慧。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B
解析:AC:材料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AC与题目无关。B:由材料可知,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B符合题意。D: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同特征,而是体现的差异,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4.答案:B
解析:①:“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意思是月亮圆的时候就开始向缺损转变,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这是人们对于生活现象的概括和哲理的总结,体现出了思维的概括性,①正确。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②表述错误。③:“不疾不徐,不求全求满”体现古人的一种处世哲学,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③正确。④:“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没有体现思维的间接性,④不选。故本题选B。
15.答案:C
解析:AB: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因此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不属于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划分,AB不符合题意。C:看完下图后,你想到了什么?根据其形状,可以想象成时光隧道,这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属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C正确。D:射击标靶反映的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形象思维,而不是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6.答案:①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诗句一:诗人从昨夜风声雨声推测出吹落了许多春花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②思维具有能动性,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诗句二:不同的人对秋季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③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诗句三: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圆满的。此句将人生百态加以提炼和概括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体现类试题,直接从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联系思维具有间接性。有效信息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联系思维具有能动性。有效信息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7.答案:①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具体阶段,即形成了对事物整体现象的完整的认识。②第二重境界属于思维抽象阶段,即对事物构成要素的本质形成了零散的认识。③第三重境界属于思维具体阶段,即全面地、整体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