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把握逻辑要义——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把握逻辑要义——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把握逻辑要义——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形式逻辑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和方法帮助人们思考问题,正确表达思想。它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提供了检验有效推理和无效推理的标准。可见,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 )
A.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 B.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
C.取决于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D.要选择正确的推理形式
2.小李和小孙相约一起观看贵州村BA决赛,小李问小孙:“你觉得两支球队中哪支实力更强 ”小孙回答:“两支队伍势均力敌。”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孙答非所问,偷换了概念
B.小孙骑墙居中,违背排中律
C.小孙回答错误,偷换了论题
D.小孙的回答符合逻辑的要求
3.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该观点(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4.下列关于形式逻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就能获得科学思维
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判断问题
5.“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下列各句中的“逻辑”含义为“思维规律”的是( )
①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②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③冬冷夏热,这是自然的逻辑
④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学校拟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共赴春约。关于春游的地点,同学们有诸多猜测。
小红:“我觉得如果不去西湖公园,就会去云顶山。”
小明:“我认为既不是去西湖公园,也不是去云顶山。”
小王:“肯定不会去云顶山的。”
根据学校最后安排的行程,发现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是对的,由此可知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小明的预测是对的 B.小红的预测是错的
C.春游地点是云顶山 D.他们最后去了西湖公园
7.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三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④三位同学的说法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三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④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小张问:“我能使用你的电动自行车吗?”小李回答:“我家电动自行车操作麻烦,你不会使用。”下列选项与小李回答犯了同一种逻辑错误的是( )
A.有的非金属是很珍贵的,钻石是非金属,所以,钻石是很珍贵的。
B.小红说:“我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C.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D.老师说:“你今天迟到了吗?”学生说:“我一向很守时,但今天迟到了。”
10.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11.下列说法中违背矛盾律的是( )
①同时承认“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和“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
②同时否认“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和“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
③同时承认“有的同学穿校服了”和“有的同学没穿校服”
④同时承认“所有的同学都穿校服了”和“所有的同学都没穿校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下列说法中的“逻辑”,从词义上看,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学数学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②冯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③学校教授通识课的郑老师是逻辑学专业毕业的
④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以下对张先生的推断评价正确的是( )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是准时的。
14.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
A.违反同一律要求 B.违反矛盾律要求
C.违反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
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起议论本班参加某次志愿活动的情况。甲说:“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乙说:“如果小贺没参加,那么小孟也没参加。”丙说:“小孟参加了。”丁说:“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没有参加。”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说法错误,那么可以肯定的是( )
A.甲的说法不正确,小贺没参加 B.乙的说法不正确,小贺没参加
C.丙的说法不正确,小孟没参加 D.丁的说法不正确,小孟参加了
二、材料分析题
16.“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其中,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请你根据上述“逻辑”的不同含义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狭义逻辑学特别关注推理问题,你能举出一个推理的事例吗?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造“涨大水了,我家门前的河很难过”。
材料二
某电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严禁触摸,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材料三
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好。
材料四
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
上述材料各自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A错误。
B: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B正确。
C: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C错误。
D: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推理形式,D错误。
2.答案:D
解析:“势均力敌”的意思就是实力差不多,是对“实力谁更强”的回答,故符合逻辑要求。
3.答案:A
解析:A:“工作经验”“生产经验”与“经验主义”的含义是不同的“工作经验”和“生产经验”不包括在“经验主义”之内,而材料中把“经验主义”与“经验”混淆了。该观点违反了同一律,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A。
4.答案:A
解析:A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因此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A符合题意,C排除。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是获得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B说法错误。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答案:B
解析:①④: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这几句话不合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都是思维规律,①④入选。②: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第一个逻辑指逻辑学,后一个逻辑指思维方法,②不选。③:冬冷夏热,这是自然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规律,③不选。故本题选B。
6.答案:C
解析:ABCD:材料显示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为真。小红的预测可以理解为“或者去西湖公园,或者去云顶山”,与小明的预测构成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预测为真的同学必在小红和小明之间。由于预测为真的同学只有一位,所以小王的预测一定为假,春游的地点就是云顶山,故C符合题意,ABD不选。故本题选C。
7.答案:B
解析: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①正确。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②错误。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三个“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③错误。④:三位同学的说法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④正确。故本题选B。
8.答案:B
解析:①:“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①正确。②:“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拔苗助长”,这里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第二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②错误。③④:“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这里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第三个“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③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B。
9.答案:B
解析:小张的意思是我可不可以借你的车用一下,小李的意思是我的车操作麻烦,你不会使用,故两人对“使用”这个概念理解不一致,题干逻辑错误是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A:中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一次,A选项中“非金属”在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故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A不符合题意。B:小红指的是出门去逛逛花灯,而妈妈却说看家里的灯,说的不是一件事,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B符合题意。C:观点前后矛盾,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C不符合题意。D:该联言判断符合逻辑,与题意的逻辑错误指向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解析: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甲、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那么甲、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B不符合题意。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只有丙判断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①④: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两可”。同时承认“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和“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和同时承认“所有的同学都穿校服了”和“所有的同学都没穿校服”都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违背矛盾律,①④符合题意。②:同时否认“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和“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背了排中律,排除②。③:同时承认“有的同学穿校服了”和“有的同学没穿校服”,该选项两个观点的主项研究的不是同一对象,没有违背矛盾律要求,排除③。故本题选C。
12.答案:C
解析:①:“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学数学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①与题意不符。③:“学校教授通识课的郑老师是逻辑学专业毕业的”中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③与题意不符。②④:“冯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中的“逻辑”指思维方法和逻辑规律与规则,都属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3.答案:B
解析:ABCD:题干中提及的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结果,是准确的三分钟。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本题选B。
14.答案:C
解析:CD:排中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骑墙居中,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小周或小王要么独舞表演,要么都不独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可见,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违反排中律要求,C观点符合题意,排除D。A:根据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有两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该选项材料不涉及,排除A。B:如果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该选项材料不涉及,排除B。故本题选C。
15.答案:D
解析:ABCD:题干中甲和丁的说法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此甲和丁的说法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根据题中“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说法错误”可知,乙和丙的说法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小孟必然参加了志愿活动。乙说:“如果小贺没参加,那么小孟也没参加”,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依据此判断进行的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其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因此,由“小孟参加了”可推出“小贺也参加了”,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
16.答案:(1)①“逻辑”指规律。如“按照历史的逻辑”。
②“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如“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③“逻辑”指思维方法。如“以合理的逻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④“逻辑”指逻辑学。如“普及逻辑知识”。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解析:解析第(1)问直接调用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用事实论证观点的能力,答案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应结合生活经验及相关学科知识举例。
17.答案:材料一学生暗中偷换概念,违反了逻辑思维中同一律的规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材料二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材料三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材料四、这位导游的表述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把握知识指向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老师要求学生用“难”一词造句,学生造“涨大水了,我家门前的河很难过”,可联系教材知识违反了逻辑思维中同一律的规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关键词②:某电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严禁触摸,一触即死,违者法办,可联系教材知识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关键词③: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好,可联系教材知识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关键词④: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可联系教材知识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