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2024级10月月考政治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6
8
9
10
11
12
B
D
B
0
C
&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A
A
C
D
B
D
A
B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52分。)
25.据此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12分)
【答案】
材料中该同学的观点,看到了奴隶杜会存在着剥削与压迫,这是正确的,(2分)但没有看到奴隶社会虽
然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其生产关系道应并大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2分)
一种社会形态代潜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竞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分)
奴隶社会代潜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奴隶社会代
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4分)〉
26.为了带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请写出你认为最适合推荐阅读的书目,并写出三条
推荐理由。(12分)
【答案】
《共产党宜言》。《共产党宜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分)
①《共产党宜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3分)
②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路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3分)
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威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分)
27.(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镜头1和镜头2中是什么因素促进劳动者积极性高涨。(4分)
【答案】
镜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激发了劳动者建设国家的积极性。(2分)
镜头2:国企承包制改革,将劳动者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
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2分)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任意两件大事并闸述改革开放的意义。(12分)
【答来】
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
展。(1分)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置要步伐等。
(1分)
煮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魏。(3分)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言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
伟大飞氏,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龙立于世界的东方。
高2024级10月政治答案第1页共2页四 川 省 德 阳 中 学 高 2024 级10月 月 考 政 治 试 题
总分: 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命题人:陈浩 审题人:尹念桃
第 Ⅰ 卷 (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8月,中国考古公布最新成果:找到了萨拉乌苏遗址的原始地点,同时发掘出两个原生文化层位。这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人类化石和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从生产力的角度可以推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
①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主要以采集自然界天然食物为生
③主要使用打制而非磨制的石器 ④已经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A. ①② B. ②③ 6 ①④ D. ③④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
1.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失去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③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④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语道破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地主阶级强迫农民缴纳大量苛捐杂税 B. 封建社会生产力还适应生产关系发展
C. 封建国家采取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 D. 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依附于地主
4.新自由主义下的虚拟经济不仅正逐渐掏空实体经济,还让资本主义国家原本就亟待解决的贫富差距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完全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本泛滥,不仅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市场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愈加尖锐化是无法避免的
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④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5.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做了为期6周的考察,他们一起研究理论、考察工厂、走访工人,加深了思想上的认识: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A. 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 人民的理论,首次创立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6、实践的理论,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
D. 发展的理论,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与时俱进
6. 在典型的资本主义农村,存在着三个阶级。三个阶级的经济关系如下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三个阶级间的剥削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阶级A、B共同受阶级C的剥削 B. 阶级B、C共同受到阶级A的剥削
C. 阶级A、C共同剥削阶级B D. 阶级A 剥削阶级C,阶级 C剥削阶级 B
7.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可是以往的社会主义同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是不相容的,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 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在哪里和怎样发生……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被看作“必然产物”
③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对付这个生产方式”的方案
④空想社会主义的唯一价值是批判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8.2023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学者马里奥·卡瓦列罗指出:“这份文献是一本容易消化和理解的宣传小册,供工厂工人在休息时阅读。这样的写作风格是考虑到当时劳动人口的识字率,文章的目标受众是占据人口主体的工人阶级。”这说明
A.《共产党宣言》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使用,不带有阶级色彩
B.《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理论,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D.马克思已经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9.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历经28年的武装斗争,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表现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③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①半封建: ②半殖民地: ③阶级矛盾
④民族矛盾 ⑤争取民族独立 ⑥争取人民解放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1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下列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坚持了“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起来 ④奠定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经过长期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充分说明
A.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
C.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D. 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
13. 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某外国友人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不通过自己的路线、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手,而靠别国帮助就不行。靠别国帮助太多是不好的,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帮助为辅。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完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建设过程
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适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④中国已经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10月1日,中学生小王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复兴之路”展厅里他看到了中国近代的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了解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根据他参观的内容,他可能会产生的感受有
①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②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落后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③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与希望
A. ①④ B. 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两个必然”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1859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6.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 “我们的工作”指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17. 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 ‘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这启示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
①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②是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B. 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必要准备
C.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话振聋发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次会议
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② ②④ B ③④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 世 纪 50年代, 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形成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说明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围绕新的历史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下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对应正确的是
(1)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科学发展观——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是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⑧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关于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内在要求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意味着党完成了理论创新任务
③理论创新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引我们党实现新时代宏伟目标任务的客观需要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认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杀害奴隶。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并不是一种进步,反而是人类社会的倒退”。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28日, “书香筑梦·奋楫先行”湖北省2023年全民阅读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在全民阅读活动周期间,全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孝感市某校也组织开展了“书香班级”阅读活动。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请写出你认为最适合推荐阅读的书目,并写出三条推荐理由。(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首钢故事
镜头1:轰轰烈烈的大生产首钢始建于1919年,前身为石景山钢铁厂。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钢铁企业。1952年,石景山钢铁厂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全年生铁任务,生铁产量从1949年的2.6万吨猛增到34.2万多吨,比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总产量还多。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不断创造了生产新纪录,还在竞赛中积极进行技术革新。
镜头2:承包制试点上世纪80年代,首钢率先实行了承包制。首钢在企业内部采用全面包、层层包、包到人、包保合一的办法,把企业对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层层落实到了厂矿、处室和车间、班组、个人,并根据贡献的大小实行有较大差别的奖励。全厂6万多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81年实行经济责任制后的8至12月,连续五个月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创当时历史最高水平。
(1)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镜头1和镜头2中是什么因素促进劳动者积极性高涨。(4分)
材料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截至2022年1月18日,我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将带动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统一的超大规模市场……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信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改革开放带来澎湃动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我们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任意两件大事并阐述改革开放的意义。(12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财政收入增加到20,4万亿元,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有关知识,分析近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原因。(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