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三节 冰川地貌第三章 地球表面形态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动画、图像,描述冰川地貌的含义和特点,并掌握冰川地貌的分布区域综合思维:结合不同区域景观图,分析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冰川地貌类型及成因;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指导不同地貌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人地协调观:理解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目 录冰川概况第一部分1.形成过程 2.冰川类型3.冰川分布 4.冰川作用冰川地貌第二部分1.冰蚀地貌2.冰碛地貌3.冰积地貌4.典型冰川地貌分布冰川地貌一、冰川概念是指终年冰封的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的积雪经重力或压力,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山是指已经脱离冰川,在海上漂浮的,像山一样形状的巨大冰体。一、冰川形成过程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C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积雪逐渐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冰川由积累区和沉降区两大部分组成,新雪在积累区沉降成为冰川冰之后,逐步向下流动最终从消融区流出而融化形成冰川水。,一、冰川类型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又称为“冰坡”或“冰原”,是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体。大陆冰川,山岳冰川一、冰川类型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是发育在高山顶上的冰川,雪线比较的高,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山岳冰川一、冰川分布一、冰川成冰作用是积雪转化成粒雪,在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有重结晶、渗透、冻结三个基本类型。作用广义的冰川作用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的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蚀、冰川堆积三个方面。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1、冰川的侵蚀作用一、冰川作用拔蚀作用冰川侵蚀是指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的一系列作用。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冰川体积、质量巨大、且呈固态、对地表的侵蚀破坏能力极强。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1、冰川的侵蚀作用一、冰川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磨蚀作用2、冰川的搬运作用一、冰川作用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无分选性)。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动,冰川可以将岩石搬运得很远,还有可能抬至很高。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冰川被搬运的碎屑物(岩屑)统称为冰碛物。冰川运动到温暖区域(雪线附近)或气候转暖,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的特点:分选差,大小混杂,无分选,无磨圆(砾石磨圆度低),较大的砾石有擦痕。3、冰川的堆积作用一、冰川作用冰川消融后,冰川搬运物质就堆积下来。二、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堆积地貌)。概念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分类二、冰川地貌1、冰蚀地貌因冰川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地貌称为冰蚀地貌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一般形成于雪线附近,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①.冰斗二、冰川地貌1、冰蚀地貌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平面图形呈放射状。②.刃脊、角峰1、冰蚀地貌刃脊而几个冰斗继续侵蚀,(一般由三个以上)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属于角峰。角峰③.冰川谷1、冰蚀地貌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底部宽而平。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后由冰川切割而成。U型谷的形成: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称U形谷。③.冰川谷1、冰蚀地貌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 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④.峡湾1、冰蚀地貌挪威松恩峡湾:挪威西海岸向东延伸204公里,崖壁陡峭、曲折幽深,是世界上最长(220km)、最深(1308m)的峡湾。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当冰体入海尚未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1、冰蚀地貌特点:狭长;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④.峡湾世界上有80%的峡湾分布在欧洲,而欧洲的大部分峡湾分布在北欧,也有少部分在新西兰、智利等国。最典型的分布在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1.为什么挪威西海岸峡湾众多 2.简述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提示: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强烈。提示:冰川侵蚀形成冰川槽谷(U形谷),后来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槽谷而形成。质疑探究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地表使其成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内积水形成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⑤.冰蚀湖1、冰蚀地貌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美国湖泊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底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集于冰蚀洼地中,形成五大湖的水面。1、冰蚀地貌⑤.冰蚀湖羊背石磨光面冰川擦痕⑥.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1、冰蚀地貌2、冰碛地貌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概念】【类型】包含冰碛湖、终碛垄、侧碛垄、 冰碛丘陵、 槽碛、鼓丘等2、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意义】冰碛物特点:粒度悬殊,大小混杂,分选差,棱角分明,多有擦痕、磨痕。2、冰碛地貌①.冰碛湖形成原因: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后,形成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分布区域:基本上是在大陆冰川区域冰碛湖冰碛湖芬兰湖泊芬兰湖泊大约18.8万个,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有“千湖之国”之称,这与其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受的强烈冰川作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众多美丽的湖泊都是冰川的杰作,而芬兰也是世界上冰碛湖、冰蚀湖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2、冰碛地貌①.冰碛湖①.冰碛湖形成原因:冰碛湖是冰川消融,冰碛物堵塞河道形成积水湖分布区域:基本上是在大陆冰川区域冰蚀湖冰碛湖与冰蚀湖的差异终碛垄冰碛湖形成原因:冰蚀湖则是冰川侵蚀凹陷积水形成,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分布区域:冰碛湖基本上是在大陆冰川区域,冰蚀湖在一些高山或高纬地区出现。冰蚀湖冰川末端的弧形垄状地形,外侧陡而内侧缓,山岳冰川冰碛堤高达百米。2、冰碛地貌②.终碛堤③.侧碛堤冰川两侧长堤状垄岗,高度一般在数十米,向上可延伸至雪线附近,末端与终碛堤相连。两条冰川汇合后,其侧碛合并成中碛,冰川融化后,在冰川谷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积成垅状砂砾堤,称为碛堤。④.中碛堤西欧冰碛丘陵2、冰碛地貌⑤.冰碛丘陵高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呈椭圆形或长条形,有平顶的和尖顶的.冰碛物在冰层内通常分布不均匀,其在冰川融化时沉落成厚度不同并且有波动起伏的冰碛盖层冰川消融后,原来的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概念】【成因】【形态】 冰积地貌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冲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3、冰积地貌世界典型的冰川地貌在以下几个地方,即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指第四纪古冰川塑造的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地球陆地面积11%的现代冰川分布区,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识窗波状起伏的波德平原1、西欧典型冰川地貌冰蚀湖:冰蚀作用,阿尔卑斯山脉南部峰峦挺拔,多宽谷、尖峰、冰蚀湖,山脉两侧有湖泊。峡湾:冰川作用,崖壁陡峭,曲折幽深,典型景观有挪威海峡、芬兰湖。波状平原:冰碛作用,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典型景观有波德平原。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识窗2、北美洲典型冰川地貌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冰蚀湖,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在北温带。地形对气候影响大。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识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昆仑山脉冰川,唐古拉山脉冰川。3.中国典型冰川地貌我国虽地处中、低纬,但是在西部(大致东经102°线以西)却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由于特殊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广泛发育了现代高山冰川。北起阿尔泰山(雪线高度3000~3400m),南至喜马拉雅山(北坡雪线高度6000~6200m,南坡为5000 m),西自帕米尔高原(雪线高度约5000 m),东到川滇横断山系(雪线高度4600~4700 m),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现代高山冰川及其塑造的地貌。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识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昆仑山脉冰川,唐古拉山脉冰川。3.中国典型冰川地貌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识窗V形谷U形谷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项目 U形谷 V形谷形态 谷地直且加深、加宽,谷壁陡,谷底平,横剖面变为“U”字形。 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原因 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冲刷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质疑探究 (1)结合青藏高原组、内蒙古高原组、黄土高原组和云贵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这些高原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2)若对长江流域进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别可观察到哪些地貌类型?说出判断理由。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较为常见,内蒙古高原上风成地貌较为常见,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较为常见。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深邃的V形峡谷。长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区地形起伏趋缓,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流水堆积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沙洲、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质疑探究2.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少数山地尚保留有古冰川遗迹,如陕西太白山、四川螺髻山、台湾玉山、我国与朝鲜交界处的长白山等。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或上网查询,观察、了解这些山地的古冰川遗迹学生自主完成:冰川遗迹是冰川在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堆积物和地貌。如由于冰蚀作用产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于冰积作用形成的冰碛丘陵和冰碛阶地等。(1)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考察报告等资料进行研究,设计考察路线,拟定观察内容;分析考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规避风险的措施。(2)开展实地考察,进行地貌观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中可拍照或画素描图。(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考察报告,并与同学分享野外观察、识别地貌的要领。4.观察家乡的地貌。质疑探究1.该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海浪作用2.以下地区典型地貌与甲处地貌的成因类似的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阿拉伯半岛C.朝鲜半岛 D.佛罗里达半岛下图为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CA基础过关读某高纬度高山地区局部等高线分布图(该山地有冰川分布),完成下列各题。3、图中甲处为典型的冰川地貌,应是( )A.角峰 B.刃脊 C.冰川 D.U形谷4、按成因图中的湖泊是( )A.构造湖 B.冰蚀湖 C.火山湖 D.堰塞湖BB素养提升5.形成图中U形谷的外力主要来自( )A.风 B.流水 C.冰川 D.海浪6.形成图中U形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CB基础过关7.下列关于峡湾地貌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沉积,后气候变冷B.海浪沉积,后气候变暖C.冰川侵蚀,后气候变暖D.海浪侵蚀,后气候变冷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图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8.能正确演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①—② D.②—③—①CB基础过关冰盖冰川中流动速度明显大于其周围冰体的部分叫作冰流。在格陵兰岛海岸线附近,能看到巨大的冰川在蜿蜒的峡谷中游走,冰流前锋探入大海,峡谷中横卧的冰川与峡湾共存,这种地貌便是冰峡湾(下图)。据此完成9-10小题。10.冰峡湾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冰盖—冰流—U形谷—冰流前锋入海—冰峡湾B.冰盖—U形谷—冰流—冰峡湾—冰流前锋入海C.冰流—冰盖—冰流前锋入海—U形谷—冰峡湾D.冰流—冰盖—冰峡湾—U形谷—冰流前锋入海9.我国冰峡湾地貌缺乏的原因主要是( )A.冰川缺乏 B.纬度C.地形平坦 D.海拔偏低AB素养提升本节知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