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梳理手册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契阔谈讌(“讌”,同“宴”,宴饮,宴会)
一词多义

一去三十年(动词,离开)
相去复几许(动词,距离)
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去掉)
汝可去应之(动词,前去)
只恐夜深花睡去(表行为的趋向)

草屋八九间(量词,用于房间)
盈盈一水间(动词,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方宅十余亩(名词,方圆,周围)
博学而无方(名词,方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名词,边,一面)
古今异义
明明如月【古义:光明,明亮。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对酒当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
(2)形容词的活用
去日苦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3)动词的活用
天下归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误落尘网中【省略介词“于”,即“误落(于)尘网中”】
开荒南野际【省略介词“于”,即“开荒(于)南野际”】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省略介词“于”,即“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
(2)倒装句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即“以何解忧”)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主谓倒装,即“远人村暧暧,墟里烟依依”)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青衿: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诗中指代有学识的人。衿,衣服的交领。
阡陌: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文学常识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他的作品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中散文清峻平整,开创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其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可采用五言、七言等;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年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境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著有《陶渊明集》。
思维方法
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主要是指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经典语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能使诗词显得典雅风趣、含蓄有致,也可以使诗词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用典之别
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根据典故的类型,可分为用事典(借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和用语典(借用经典语句等)两类;根据典故使用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用与暗用等;根据典故使用的角度,可分为正用、反用等。
《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曹操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现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渴盼,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这里当是“用语典”,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周公吐哺”一句则是“用事典”。《史记》中记载,周公广纳贤才,当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嚼咽下嘴里的食物,把东西一吐就赶紧去接见。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用典之妙
首先,便于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其次,便于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再次,便于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最后,使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同“裂”)
一词多义

我欲因之梦吴越(动词,想)
云青青兮欲雨(副词,将要)

世间行乐亦如此(动词,实行,在此指“享受”的意思)
须行即骑访名山(动词,走)

忽魂悸以魄动(副词,忽然)
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动词,不重视,不注意)

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事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动词,侍奉)

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迅疾)
白帝城高急暮砧(形容词,急促的)
大王必欲急臣(动词,逼迫)

感斯人言(名词,话)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遂命酒(动词,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动词,命名)

我从去年辞帝京(动词,离开)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推辞)
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义:确实、实在。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云霞明灭或可睹(古义:暗。今义:使熄灭;灭亡;消亡。)
渌水荡漾清猿啼(古义:凄清。今义:干净;寂静;公正廉洁;一,点儿不留。)
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借指晚年。今义: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明年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古义:两个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创作。今义:表示原因的连词。)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副词,突然;“出”,动词,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等。)
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间。今义:小心,留神。)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今义:拟声词,虫叫声。)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倾”的趋向,向东南)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作动词,弹奏)
訇然中开(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歌以赠之(名词作动词,作歌)
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2)动词的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3)形容词的活用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重,看重;轻,轻视)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青冥:天空。
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鸾:传说中的神鸟。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唐代伟大诗人,有“诗仙”之誉。李白众体兼善,但最擅长写古风及绝句。前者多用乐府古题而自出新意,后者多为七绝。他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现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等,代表作有《离骚》《蜀道难》等。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规定 内容
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讲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思维方法
赏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国伤时之思、志向抱负之慨、思乡怀人之愁、送别惜留之情、人生杂感之抒等。
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别,用整体观探究诗歌思想感情,最终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是赏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一考点的学习方向。
对于赏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高考中,有如下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1:直接设题,整体把握诗中的情感
命题角度2:直接设题,问某一诗句表达的情感
命题角度3:与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隐性考查情感
着眼于赏析古代诗歌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应注意什么?
知人论世
从作者及创作背景入手把握情感。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处境,所处朝代的国势等。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
抓标题诗眼
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诗眼往往是全诗感情的核心所在。
抓意象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抓典故内涵
诗人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情感。
抓注释暗示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极值得注意的内容,虽字数较少,却是出题人给的提示。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故垒西边(形容词,旧时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旧、老)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连词,所以)
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
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
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故国神游(名词,地区、地域,此处指赤壁古战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名词,诸侯国)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形容词,气势大而猛)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动词,涌动)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动词,吃惊,惊讶)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望)
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照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表反问,难道)

人道寄奴曾住(céng,副词,曾经)
曾益其所不能(zēng,动词,增加)
曾不若孀妻弱子(zēng,副词,竟然)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形容词,花白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名词,花)
歃血于华屋之下(形容词,华丽的)
物华天宝(名词,精华)
华诞(赞美之辞)

却是旧时相识(副词,交互、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副词,表他称,一方对另一方)
伯乐学相马(动词,察看,相看)
儿已薄禄相(名词,面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辅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句式积累
倒装句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烽火扬州路(宾语前置,应为“扬州路烽火”)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大江:即长江,又称江水。元、明、清三代皆沿用“大江”的称呼。
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垒,防御工事。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周公瑾:即周瑜,东汉末年名将,二十四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羽扇纶巾:常见的儒生打扮,本是苏轼对周瑜的描绘,后来却多化用在诸葛亮身上,成了诸葛亮的经典形象。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路:宋时行政区划名。
社鼓: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
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二十多岁便投身抗金。南渡后曾任建康通判、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他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力主抗金,所作《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
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风格多样,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词宗,在两宋之交的词坛上拥有特殊地位,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的搜集整理研究。金兵占据中原,她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后,其境遇孤苦。故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倡“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武陵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豪放派作品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之仇人郭开之贿,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后世用其代称建功立业。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思维方法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孟子·万章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与普天下的优秀人物交友还不够,就去崇尚追忆古代的优秀人物。但吟诵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著作,却不了解他们的为人,是不行的,还要求证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孟子所谓“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其成为鉴赏诗文的一种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所谓“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思考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之妙
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强调在文学鉴赏中必须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经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这种“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方式,不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进入作品,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知人论世法赏析诗歌,可以很快掌握诗词的思想主旨,明辨作品的情感取向。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代环境或自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有时所描写的意境比较朦胧,所要表达的情感较为含蓄委婉,再加上时空的局限性和诗词语言的模糊性,令一些诗词不容易理解。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把握时代的脉搏,进而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甚至明确作品的价值取向。
运用知人论世法赏析诗歌,可以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量小,又缺少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再加上生活经历比较少,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体验欠缺,对古典诗词所彰显的美感包括自然美、情感美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并进行有效升华。如果懂得知人论世的技巧,就可以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理解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东坡的影响,你才能真正读懂苏轼的达观。
知人论世之用
在用知人论世法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诗歌创作的背景,还要联系诗人诗歌创作的技法与风格等,可以借助小序、注解、典故等作进一步的整理与归纳。具体来说,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横向联系。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或者是不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点的人物进行联系,通过联系,相互验证,以求得共性的东西。比如鉴赏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尾联点到了“渔竿客”,我们可以横向联系张志和的《渔歌子》、柳宗元的《江雪》等作品。这样一来,渔父与归隐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其次,要纵向联系。在鉴赏诗人的作品时,可以与该诗人其他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这样便于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与风格。比如李清照,她早期的作品明丽清快,而到了晚期则变得哀婉凄苦。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嫁与赵明诚为妻后,二人志趣相投。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而幸福,所以她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是明丽清快。“靖康之雅”后,夫妻二人仓皇南渡,赵明诚又因病去世,一个弱女子,辗转东西,举目无亲,饱受流离之苦。如此遭遇,化作词句,怎能不满纸凄风苦雨,字字血泪?
再次,要抓住时代特征。运用知人论世法,可以借助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整体风格。诗词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深深的时代特征。比如李白的作品雄浑飘逸,气象宏大,固然与李白个人的心胸气度、学识修养有关,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盛唐时国家的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泱泱大国的气度,包容一切的情怀,给了李白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当时,儒释道三教并行,其他学术流派也自由发展。如此背景之下,出现一位震古烁今的“诗仙”是不足为奇的。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鉴赏者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典故等,但这并不是说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诗歌,也不是说所有的资料都可恰到好处地用来解读一首诗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有些借助常识就可以读透。此外,要注意,在使用资料的时候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生搬硬套,要学会选择性地使用材料;要结合他人的个性化解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而提出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