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前考一
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1题答案】D
2.【答案】B
【详解】A、H+在H+-ATP酶的作用下运出细胞,但会在蔗糖-H+同向运输器的作用下再进入细胞中,故质外体的pH 是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形成通道,细胞间可通过通道进行信息交流,故图中细胞间可通过途径①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只容许与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不需要结合,C错误;
D、加入H+-ATP酶抑制剂会影响H+运出细胞,进而影响细胞对蔗糖吸收,D错误。
【3题答案】D
【4题答案】C
5.【答案】D
【详解】A、③④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不同红细胞中,A错误;
B、人体的不同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每一个体细胞内含有的基因相同,B错误;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所致,并不是酪氨酸酶不能合成,C错误;
D、图示⑤⑥⑦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6题答案】A【7题答案】D【8题答案】D【9题答案】D【10题答案】D
11【答案】D
【详解】A、连锁的两对等位基因也都遵循分离定律,故不能依据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得出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结论,A错误;
B、F1产生的雄配子总数往往多于雌配子总数相等,B错误;
C、若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圆粒植株混合种植,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只有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才会产生yyrr的绿色皱粒豌豆,故后代出现绿色皱粒的概率为4/9×1/16=1/36,C错误;
D、从F2的绿色圆粒植株yyRR或yyRr中任取两株,这两株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3+2/3×2/3=5/9,故不同的概率为4/9,D正确。
12【答案】C
【详解】A、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一般真核细胞才有端粒,原核细胞没有端粒的存在,但是原核细胞也可以连续分裂,A错误;
B、端粒酶是一种含有RNA序列的核糖核蛋白,因此,端粒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B错误;
C、端粒酶可利用自身RNA中的一段重复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以弥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端粒的缺失,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可能与端粒酶活性较高有关,因此端粒酶可在癌细胞中发挥作用,C正确;
D、细胞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若增加端粒酶的活性或促进端粒酶的表达,可延缓细胞衰老,D错误。
【13题答案】C
14【答案】B
【详解】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正确;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S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若选取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后代的基因型为S1S1、S1S2、S2S3、S1S3,但花粉中含有的S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故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C正确;
D、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S1,S2,S3…不同的遗传信息是由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15【答案】C
【详解】A、据F2可知,晚熟:正常=3:1,红果:黄果=3:1,可推断晚熟对正常熟显性,红果对黄果显性,A正确;
B、依题意,M、m控制花大小及育性,R、r控制成熟时期和颜色。据F2可知,大花晚熟:大花正常熟:小花晚熟:小花正常熟=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推断M、m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F1自交产生F2的表型及比例为大花晚熟:大花正常熟:小花晚熟:小花正常熟=9:3:3:1,则可推断F1大花晚熟红果的基因型为MmRr。依题意,基因型为mm的植株表现为小花,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F2中红果:黄果=3:1,亲本表型为大花正常熟红果与小花晚熟黄果,结合F1基因型,可推断亲本基因型分别为MMRR、mmrr。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晚熟红果基因型为Rr,正常熟红果基因型为RR,晚熟黄果基因型为rr。故F2的表型有23=6种,C错误;
D、依题意,基因型mm表现雄性不育,F2中大花晚基因型为1RR:2Rr,小花基因型为mm,故F2大花晚熟与小花正常熟杂交,F3雄性不育为:2/31/2=1/3,D正确。
二、【16题答案】AB【17题答案】BD【18题答案】BD【19题答案】D
20【答案】ACD
【详解】A、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合成核酶的过程为转录,在真核细胞内可以发生在细胞核或者叶绿体、线粒体,A错误;
B、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rRNA能够催化肽键的形成,酶催化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核酶P能够识别和切割tRNA前体分子的5'端,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但tRNA中氢键的形成不需要核酶催化,C错误;
D、rRNA催化一类反应——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它的催化具有专一性,D错误。
三、非选择题(55分)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NADP+和H+结合 ②.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 ①. 下降 ②. 光照强度由I1增加到I2过程中,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不变
(3)铁氰化钾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电子及时导出,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下降,降低PSⅡ受损伤的程度
(4)I1
【22题答案】
【答案】(1)内质网、高尔基体
(2) ①. 专一性 ②. 两种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3) ①. 促进 ②. 不是 ③. 降解反应的最适pH为8.0 ,呈碱性
23【答案】(1) ①. O2、 ATP、NADPH ②.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2)②④ (3) . ③④
(4)缺水组在12点到14点左右,叶片气孔部分关闭,胞间CO2浓度较低,O2在与CO2竞争Rubisco酶中占优势,光呼吸加强
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水的分解,②是C5氧化产生乙醇酸,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④是乙醇酸转运出叶绿体,⑤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是ATP、NADPH的合成,⑦是RuBp的再生。图Ⅱ表示乙醇酸转化为苹果酸,苹果酸在叶绿体中进一步反应。
【小问1详解】
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过程有水分解为氧和H+ ,NADPH、ATP的形成;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 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ATP参与暗反应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题干信息,氧气与Rubisco结合催化C5的氧化,故图I中,由光反应产生且在叶绿体基质被消耗的物质有NADPH、ATP和氧气;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故在叶绿体中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水的分解,②是C5氧化产生乙醇酸,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④是乙醇酸转运出叶绿体,⑤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是ATP、NADPH的合成,⑦是RuBp的再生;完成光呼吸碳氧化的代谢途径包括②④。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Rubisco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酶之一,CO2和O2竞争与其结合,分别催化C5的羧化与氧化;要降低光呼吸,可以通过CO2浓度,使CO2在竞争Rubisco酶中占优势;①延长光照时间②补充照明均不能提高CO2浓度,而是提高O2浓度,而③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CO2浓度,④喷施光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光呼吸,故在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了降低“光呼吸”作用可采取的措施是③④;科学家在烟草叶绿体中组装表达了衣藻的乙醇酸脱氢酶和南瓜的苹果酸合酶,形成了图Ⅱ代谢途径,图Ⅱ表示乙醇酸转化为苹果酸,苹果酸在叶绿体中进一步反应,提高了叶绿体中CO2浓度,降低了光呼吸,提高了植株生物量。
【小问4详解】
光照下吸收O2释放CO2,称为光呼吸,相对于对照组,缺水组在12点到14点左右,为了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较低,当CO2浓度低而O2浓度高时,O2在与CO2竞争Rubisco酶中占优势,光呼吸加强。
【24题答案】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1/3
(2) ①. MmRr(或MmRrTt) ②. 5 ③. 1/9 ④. 0
(3) ①. 对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进行调查统计 ②. F2中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6:3:3:4
【25题答案】
【答案】(1)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②.联会
(2)甲 (3) ①. 次级卵母细胞 ②. 0 ③. Ab
(4)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B、b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②. 1/6
(5) ①. 在世代雄果蝇间连续遗传(或父传子、子传孙) ②. ③.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前考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丝状蓝细菌在氮源不足时,群体中5%-10%的营养细胞会转化为异形胞,异形胞个体大,细胞壁厚(主要成分为糖脂)。异形胞没有光系统Ⅱ,因此不能利用光能产生氧气;但其能够合成将N2还原为NH3的固氮酶,该酶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组成,对氧气极其敏感,遇到氧气短时间内会失活。下列有关丝状蓝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氮酶中除含有C、H、O、N元素外,还含有大量元素中的铁和钼
B. 糖脂由糖和脂肪组成,又称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密切相关
C. 异形胞的固氮作用与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相似
D. 丝状蓝细菌群体进化出空间分离机制,调和了光合和固氮这两个不相容的过程
2. 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研究发现,甘蔗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进入伴胞细胞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分别如图中①、②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ATP酶起作用时,质外体的pH肯定持续降低
B. 图中细胞间可通过途径①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流
C. 转运蛋白都含有被转运分子或离子的结合部位
D. 加入H+-ATP酶抑制剂不影响蔗糖进入伴胞细胞的运输速率
3. 黑藻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材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黑藻幼嫩的小叶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高倍镜下清晰可见
B. 用黑藻幼嫩的小叶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液泡绿色逐渐加深
C. 用黑藻叶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时要加入适量的SiO2、CaCO3和层析液
D. 用黑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可能观察到长方形的细胞,有的细胞还有液泡
4. 溶酶体所含的水解酶是由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溶酶体吞噬消化分解一部分细胞器来获取能量,该现象为细胞自噬;休克时,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多在肝和肠系膜等处,引起细胞和组织自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自噬后的产物均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
B. 溶酶体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其膜蛋白的含量和种类与高尔基体膜的相同
C. 休克时,测定血液中溶酶体水解酶的含量高低,可作为细胞损伤轻重程度的定量指标
D. 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5. 如图为人体内部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④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
B. 基因1和基因2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细胞中
C. 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⑤⑥过程不能完成
D. ⑤⑥⑦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6. 为研究水绵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某种指示剂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绵,另一支不加入水绵,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距日光灯 的距离(cm) 20 20 40 60 80 100 100(遮光)
50min后试管中 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蓝色 浅绿色 黄绿色 浅黄色 黄色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号和4号试管均呈现浅绿色的原因相同
B. 实验中加入的指示剂为溴麝香草酚蓝溶液,X代表蓝色
C. 若7号试管突然给予光照,短时间内细胞叶绿体中C3含量将减少
D. 水绵具有螺旋式带状叶绿体,是探究细胞中光合作用场所的良好材料
7. 科学家在果蝇唾腺细胞中发现了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复制10次,每次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直接分离形成子染色体并行排列,且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紧密结合形成非常巨大的染色体,多线化的细胞均处于永久间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线染色体含有210条子染色体
B.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通常会进行着丝粒的分裂
C. 多线染色体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相比,染色质丝螺旋化程度要低
D. 多线化的细胞中会发生核膜、核仁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现象
8. 乳酸循环是人体代谢中一个重要的循环过程,包括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生成乳酸,乳酸通过血液进入肝细胞中,经过糖异生作用重新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通过血液又被肌肉细胞摄取,具体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肉细胞生成乳酸常发生于剧烈运动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肌肉细胞中不能进行糖异生过程,根本原因是缺乏酶3
C. 由图可知糖异生是一个放能过程,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D. 乳酸循环既可防止乳酸过多导致稳态失调,又可避免能量浪费
9. 果蝇(2n=8)的某精原细胞每条染色体的DNA两条链均被32P标记,将其置于31P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下图表示某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2,则处于BC段的细胞中每个核DNA都有1条链带32P标记
B. 若a=2,则处于BC段的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和2条Y染色体
C. 若a=1,则处于BC段的细胞中有一半的染色体带32P标记
D. 若a=1,则处于BC段的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1或2
10. 鹌鹑(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在繁殖期颈后部的长羽冠和短羽冠分别由基因G和g控制。现有一对繁殖期表现为短羽冠的雄性和长羽冠的雌性鹌鹑杂交,得到一雄一雌两只子代。对亲子代个体进行基因检测,电泳结果如图,不考虑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G和g位于常染色体上
B. ①和③是子代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
C. 若亲本继续繁殖,子代个体的基因型都相同
D. F1相互交配,子代繁殖期出现雄性长羽冠的概率为3/4
11. 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1产生的雌雄雄配子数量相等,是F2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
C. 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圆粒个体混合种植,后代绿色皱粒的比例为1/81
D. 从F2的绿色圆粒植株中任取两株,这两株基因型不同的概率为4/9
12. 端粒酶是一种含有RNA序列的核糖核蛋白,可利用自身RNA中的一段重复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以弥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端粒的缺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无端粒可作为细胞是否连续分裂的判断依据 B. 端粒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C. 端粒酶可在癌细胞中发挥作用 D. 可通过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来延缓细胞的衰老
13. 小鼠背毛颜色受常染色体上3对等位基因控制,C基因通过指导酪氨酸酶的合成控制色素的合成,A、B基因能够调控C基因的表达。A基因单独作用时小鼠呈浅灰色,B基因单独作用时呈黑色,二者共同作用时呈深灰色,二者都不发挥作用时呈银灰色。c基因纯合时表现为白色。现有四个纯合品系:深灰色野生型、黑色品系甲、浅灰色品系乙和白色品系丙,并且品系甲、乙、丙分别只有一对基因与野生型不同。取甲×丙、乙×丙杂交得F1,F1自由交配得F2,两组实验的F2均出现3种表型且比例为9: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组杂交组合的F2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银灰色个体
B. 以上两组实验证明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两组杂交组合的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均有3种,其中纯合子占1/2
D. 甲×丙的F2代的深灰色个体自由交配,白色在子代中的比例是1/4
14. 烟草的核基因S具有多种复等位基因(S1、S2、S3…),若花粉中含有的S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S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选取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则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
D. S2和S3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15. 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基因型为mm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同时控制果实的成熟时期和颜色。选大花正常熟红果与小花晚熟黄果杂交,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P F1 F1自交产生F2的表型及比例
大花正常熟红果×小花晚熟黄果 大花晚熟红果 大花晚熟:大花正常熟:小花晚熟:小花正常熟=9:3:3:1红果:黄果=3:1
A. 晚熟对正常熟显性,红果对黄果显性 B. M、m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F2有8种表现型 D. 选F2大花晚熟与小花正常熟杂交,F3雄性不育占1/3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线粒体中的部分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先在线粒体外合成前体蛋白,然后在信号序列的引导下,进入线粒体加工为成熟蛋白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B. 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内加工成熟的过程需要酶的参与
C. 线粒体外的蛋白质分子直径小于转运通道直径,就可进入线粒体
D. 前体蛋白信号序列与受体识别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17. 图1为某家系中某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患者中大部分是由于M蛋白77位氨基酸缺失所致,少部分是由于M蛋白125位氨基酸替换所致。二者差异可用两种核酸探针进行检测,探针1与编码77位氨基酸缺失的M蛋白的基因结合,探针2与编码125位氨基酸异常的M蛋白的基因结合,图2为部分家庭成员的电泳检测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7带有来自个体2的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B. 个体6的探针检测结果应与个体1相同
C. 由图1推算个体8患病的概率是1/6
D. 利用两种探针对个体8进行产前诊断,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8. 果蝇的性别分化受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比例的调控。当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比例为1:1时,X染色体上的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个体发育成雌性;当二者比例低于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若体细胞中X染色体超过两条或者少于一条则个体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可能相同
B. XSY个体中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M蛋白
C. XSXs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1:3
D. XSXsY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7:3
19.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酶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利用甲图所示装置做了如下实验:将浸过肝脏研磨液的大小相同的4片滤纸片放入15mL质量分数为3%的H2O2溶液中,每隔2min观察一次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然后根据数据绘制出乙图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甲图装置中的滤纸片改为2片,反应终止后产生的气体量应该是乙图中的一半
B. 用上图的实验可以测定H2O2酶催化H2O2的最适温度
C. 若放入浸过煮熟肝脏研磨液的4片滤纸片,每隔2min观察一次,红色液滴不移动
D. 若甲图中的实验调整到最适pH条件下进行,则产生气体量为amL的时间小于b
20.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具有酶的基本特性。核酶P能够识别和切割tRNA前体分子的5'端,去除额外的序列,参与tRNA分子的加工过程;rRNA能够识别tRNA携带的氨基酸,催化肽键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的核酶均在细胞核合成,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发挥作用
B. 核酶P和rRNA均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作用
C. 核酶P作用于磷酸二酯键,并催化tRNA中氢键的形成
D. rRNA的催化不具有专一性,催化的底物为氨基酸分子和多肽
三、非选择题(55分)
21. 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量时,引起光能转化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光抑制。光抑制主要发生在PSⅡ,PSIⅡ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能将水分解为O2和H+并释放电子。电子积累过多会产生活性氧破坏PSIⅡ,使光合速率下降。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提出“非基因方式电子引流”的策略,利用能接收电子的人工电子梭(铁氰化钾)有效解除微藻的光抑制现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PSIⅡ将水分解释放电子用于与_____结合,形成NADPH。该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_____。
(2)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由I1增加到I2的过程中,对照组微藻的光能转化效率_____(填“下降”“不变”或“上升”),理由是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当光照强度过大时,加入铁氰化钾能够有效解除光抑制,原因是_____。
(4)若将对照组中经I1和I3光照强度处理的微藻分别加入铁氰化钾后置于I3光照强度下,_____(填“I1”或“I3”)光照强度处理的微藻光合放氧速率较高。
22. 细胞可维持正确折叠蛋白质的稳定性,同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从而实现蛋白质稳态。维持蛋白质稳态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错误折叠的异常蛋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我国科学家发明一种小分子绑定化合物ATTEC,这种“小分子胶水”(ATTEC)能将自噬标记物LC3和错误折叠的异常蛋白黏在一起,形成黏附物,进而将黏附物包裹形成自噬体进行降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过程如图1所示。
(1)分泌蛋白等蛋白质最初在核糖体内合成,后依次经过_____折叠、修饰后转运至相应部位发挥功能。
(2)ATTEC与异常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_____,溶酶体膜和自噬体膜能相互转化的原因是_____。
(3)网织红细胞是哺乳动物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存在大量血红蛋白,若某些血红蛋白出现错误折叠形成不正常的空间结构,则它们会被一种特殊的途径所降解。科研人员检测了该细胞在不同条件下错误折叠蛋白质的降解率,结果如图2。据图2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填“促进”或“抑制”)蛋白质的降解;你认为参与蛋白质降解的酶是不是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并说明理由。_____(是/不是)。理由是_____。
23. 图1所示为光合作用过程中部分物质的代谢关系,①~⑦表示代谢途径。Rubisco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酶之一,CO2和O2竞争与其结合,分别催化C5的羧化与氧化。C5羧化固定CO2合成糖;C5氧化则产生乙醇酸(C2),C2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协同下,完成光呼吸碳氧化循环。回各下列问题:
(1)图I中,由光反应产生且在叶绿体基质被消耗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在叶绿体中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是____________。
(2)图I中,完成光呼吸碳氧化的代谢途径包括____________(从①~⑦中选填)。
(3)光呼吸可使光合效率下降20%-50%,在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了降低“光呼吸”作用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延长光照时间②补充照明③增施有机肥④喷施光呼吸抑制剂
(4)如图是在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叶片光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曲线,由图分析缺水组在12点到14点左右光呼吸速率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4. 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表。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_____。
(2)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_____,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_____。
(3)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______。
结果分析:若______(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25. 图1表示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雄性果蝇(2n=8)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箭头所示,图3为减数分裂过程(甲~丁)中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图。图3表示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某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①②③代表相关过程,I~IV表示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过程发生在______时期,同源染色体出现______行为。
(2)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2的______时期(填甲、乙、丙、丁),
(3)图3中细胞Ⅱ的名称为______。细胞中可形成______个四分体。若细胞Ⅲ的基因型是aaBB,则细胞IV的基因型是______。
(4)若细胞IV的基因型为ABb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卵细胞IV与基因型为ab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且该雄性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另一条随机移动,则其产生基因型为abb的配子的概率是______。
(5)自然界中偶然发现了能够正常存活的某品系雌果蝇,其性染色体中含有Y染色体和并联X染色体,具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如图。它为研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的时间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材料。
①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YY、的果蝇不能存活。基因型为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fY的雄果蝇连续交配多代,f基因在此过程中的遗传特点是______。
②已知X染色体臂之间可以进行互换。为探究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是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前还是之后,可选用基因型为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fY的雄果蝇杂交。若后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说明互换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前;若后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说明互换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