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 3.法治观念: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 4.健全人格: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具有能够分辨身边违法行为的理性态度。 5.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教学 重点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 难点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过程导入 新闻链接: 株洲芦淞大桥事故已致6死8伤 9月23日上午,湖南株洲,芦淞大桥发生起交通事故。一白色车辆从对向车道驶来,逆行撞击多辆机动车及电动车,事故已经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 事发时,一辆出租车与网约车相撞后,致网约车失控冲向对向车道,导致碰撞事故发生目前政府各部门正在现场进行处理。肇事司机目前已被控制。 思考:以上车主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他们会受到什么处罚 授新课 新闻链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句看似“轻飘飘”的评论 也许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是因为不堪网络暴力所带来的重负 多名受害者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抗争 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6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之后,又一部门出手。 7月7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思考:用法治的方式铲除网络暴力·这说明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提示: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图片分享: 上面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②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情境创设:李某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一时兴起,拿起随身携带的弹弓,无意中瞄准了沿街的路灯,并连续发射,导致四五盏路灯被打破。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设施,也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安全隐患。接到群众举报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通过现场勘查和监控录像等证据,确认了李某的违法行为。鉴于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公共财物的损害,公安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处以2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思考:你觉得李某违法的个人有哪些? 提示: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 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等。 ②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等。 ③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④社会方面:社会保护缺失,普法力度不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行为违法吗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么公众后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镜头二: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公利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提示:一: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疗右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二: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民法典》 【第1185条】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情境创设: 16岁的学生王某,在一次偶然的冲突中,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决定帮助同学“出头”。他没有选择通过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伙同其他同学,对受害人进行了恶劣的欺凌。他们轮番掌掴受害人,甚至持拖鞋等物品进行殴打,这种行为不仅给受害人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在其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王某的这种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也暴露了他对于欺凌行为的认知缺失。此事件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思考: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犯罪?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知名媒体人罗某平在新浪微博发布帖文,侮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英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三亚市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这告诉我们( ) ①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法律法规 ②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不可以违背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024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近年来生效的5个依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李某晨故意从高空向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酒瓶和玻璃杯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这警示我们( ) ①要强化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②高空抛物时应先看下面是否有人 ③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生命 ④任何违规行为都应受到相应制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作出违法的事情。对下列行为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时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违反校纪的行为 B.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多次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民事违法行为 C.吴某在考试中作弊,并与监考老师顶撞——行政违法行为 D.陈某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刑事违法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