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31讲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人类迈人文明时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具体表现:1.政治上: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2.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3.文化上: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课标要求: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广东卷 古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甘肃卷 古代罗马帝国新课标卷 古代波斯帝国湖北卷 古代罗马帝国2023 全国甲卷 罗马法山东卷 人类古代文明交流——罗马的建筑浙江卷 古代世界帝国广东卷 希腊化时代湖南卷 罗马共和国时代湖北卷 罗马帝国的扩张北京卷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奴隶制2022 浙江卷 罗马法辽宁卷 埃及早期王朝命题分析:由于教材的原因,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律是考察的重点,部分省市命题开始出现新教材的内容;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中西对比。备考建议:重点关注:新教材的内容,尤其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历史;理解古代文明的不同扩展方式及影响。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考点1:古代文明的扩展考点2:古代世界的帝国考点3:文明的交流教学过程:考点1:古代文明的扩展(一)农耕文明的扩展1.原因:材料一 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所以,农业是一种扩张的力量,它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钱乘旦《西方那块土》材料二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愈来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刘景华《人类六千年》归纳为:(1)必要性:①在生产力水平有限发展的情况下,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水源、劳动力(人地矛盾);②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2)可能性:①经济: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②政治: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强有力的国家机构;③自然:位于中低纬度,气候适宜,适宜生产生活,自然条件优越。(3)客观性:古代各文明间的扩张及争霸战争的客观促进。2.方式:农耕文明古国对外武力扩张,以大河为中心,向四周扩张。3.表现:(1)埃及文明的扩展: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受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2)西亚文明的扩展:①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②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二)海洋文明的扩展(1)原因:①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城邦内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以立足纷纷外迁。②工商业发展需要。原料和奴隶来源而另辟新路;③城邦资源少,人口过剩,贫富分化(谋生)。在狭小的城邦范围内,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满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2)条件: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3.方式:以移民方式展开殖民扩张。4.区域: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5.特点:(1)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2)海外城邦独立于母邦,没有形成统一帝国;(3)主要以地中海为核心,以航海为主要手段。(4)殖民城邦与母邦是平等关系。6.影响:(1)古希腊人在其统治区域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巩固城邦制度;(2)古希腊海外工商业得到发展(最大贡献);(3)扩大了希腊人的视野,传播了希腊文化;(4)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冲击。核心素养: 结合教材,比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拓展有哪些异同?(三)游牧文明的扩展1.原因:(1)游牧文明:气候变冷、人口增长等迫使游牧民族迁移、扩展。(2)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且较早掌握先遗的冶铁技术。2.印欧人的迁徙: (选择性必修3)(1)概况:(2)特点:①时间长:从公元前2千纪起,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②范围广: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③方式多样:武力征服、与被征服者融合;④影响深远:形成新民族;对早期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3)影响:①冲击了当地文明的发展进程,使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互通,推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②在不同地区产生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等;③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如古希腊文化区、西亚文化区、古代印度文化区等;④促进早期区域文化的交流:如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的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考点2:古代世界的帝国(一)帝国的含义:指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力征服统治其它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国家。①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②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三)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1.建立: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2.统治制度: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1)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2)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3)推广希腊文化。3.影响:①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②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③使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④在一定程度上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材料一 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她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陈恒《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材料二 为了报复地中海东岸中部城市提尔的坚决抵抗,马其顿人屠杀八千提尔人,被俘当奴隶的共约三万人!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沦为奴隶,底比斯从此灭亡。——吴于堇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提示:(1)积极: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加强了地区经济的联系与发展;③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2)消极:①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②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知识链接: “希腊化时代” (选择性必修3 第11课)1.概念: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①空间: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②时间: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年)到罗马屋大维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年)之间大约300年。2.特点: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3.影响:(1)促进民族交融:①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③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2)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①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②亚历山大规划修建亚历山大城。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③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3)传承古希腊文化,促进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①文学: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②科学: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4)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如过去一样,说着祖先的语言,保持原有的宗教和风俗。(四)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395年)1.发展历程 :(1)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2)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4)公元前27年:建立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罗马帝国;(5)2世纪安敦尼王朝时期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313年,基督教成为国教。2.国家治理:①政治上: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地方实行行省制;②经济上:奴隶制迅速发展,大力发展海外贸易,1-2世纪空前繁荣;③文化上: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国教;④法律上:以罗马法维护统治。知识拓展: 基督教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公元313年,罗马征服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于392年被定位罗马帝国国教。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基本教义:出自《圣经》,主要有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末世论;“因行称义”等。3.分裂和灭亡:(1)原因:内因:①军事扩张建国,缺乏内部凝聚力;②政治腐败,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③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频仍。外因:④边境压力增大,蛮族入侵。(2)表现: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②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③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知识链接: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1)权力运行机制:(选择性必修1 第2课)(2)局限性:①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②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③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2.罗马帝国的文化: 选必3:第4课1.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法律形式而言):(1)习惯法:没有文字记载,贵族垄断;(2)《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3)《十二铜表法》的评价:①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②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学:卢克菜修、西塞罗、维吉尔3.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4.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6.文化的价值内涵:(1)古典希腊:理性智慧、科学思维、人文精神、求真意识。(2)古罗马:法制。综合归纳: 古代世界三大帝国的统治概况并归纳其共同点。共同点:(1)扩张和疆域:都通过军事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2)帝国性质:均是奴隶制大帝国。(3)帝国体制:均确立了专制集权体制,宣扬君权神授。(4)帝国管理: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地方大都实行行省制。(5)帝国贡献:均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奠基中做出突出贡献。(6)帝国命运:均被内部或外部势力所摧毁,但都影响深远。考点3:文明的交流(一)交流的总趋势: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二)方式:(1)武力扩张的推动;(2)和平友好往来。(三)交流的表现: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问题思考: 为什么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①字母文字符号少、便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等;②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③古代亚非欧帝国,商业比较发达,经济交流的需要。4.经贸的交流:丝绸之路(1)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2)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3)东汉: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4)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三)交流的影响:①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往来;②促进了大国的兴起(西汉和大秦)。归纳综合: 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趋势、方式和影响。(1)趋势:①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独立自主发展,文明交流大多范围有限(农耕经济自给自足);②农耕文明在古代世界不断扩大(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制度与文化的优越性)。(2)方式:(1)经贸往来:如丝绸之路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2)人口迁徙:如西亚地区人口迁徙使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军事征服:如亚历山大帝国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4)国家统一:如罗马帝国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3)影响:①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②促使奴隶制大帝国兴起;③军事扩张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高考真题演练:高考真题演练:1.(2024·广东卷)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解析】 根据材料“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具有一致性,可见古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过程,各种文明之间内在地具有统一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用帝国之间文明的互相借鉴,排除A项;古代文明发展并非同源,排除B项;这几大帝国存在的时间并非同时,无法得出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甘肃卷)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解析】 根据材料“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帝国法律更加尊重个人的财产,其获得的军功财产自行支配,这有利于调动子女在军队服役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的存在是为了皇帝的独裁,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了帝国尊重个人财产的好处,并未提及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工财产获取的艰难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新课标卷)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解析】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两份契约分别记载了国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农具、种子等租给别人的情况,条件是征收实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麦等实物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明确商人经营借贷业务的“开始”出现的时间,且除商人外,还有国王承租的土地、水源等,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也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西亚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约,排除C项;材料除国王占有生产资料外,还涉及了商人占有生产资料如种子等,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湖北卷)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解析】 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山东高考)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解析】 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进而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结论,排除D项。6.(2023·浙江高考)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解析】 据图可知,上图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下图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选A项;罗马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排除C、D项。7.(2023·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解析】 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北京高考)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 据材料“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说明经商是有利可图的,贵族不愿经商是轻视商业,故①错误;据材料“(奴隶……公民)代为经营……购买土地”可知,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故②正确;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故③错误;“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说明重农轻商观念浓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9.(2023·广东高考)下图所示历史事件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解析】 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10.(2023·湖南高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解析】 据材料可知,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讨论,罗马帝国的重大议题不是由屋大维独裁决定,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故选D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逐渐实行独裁统治,排除A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是寡头政治的继续存在的表现,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有利于元首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强化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思维导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讲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