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教材分析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以“海陆分布”与“七大洲”这两大块为主体内容,补充了“人类是怎样通过航海认识世界的”的阅读材料,并重点分析了七大洲的分布及分界线。学生通过前面“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本节课内容较多,以记忆为主,结合图像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记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上海陆分布比例并不陌生,小学科学课上有介绍过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内容,加上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机等媒体了解到海洋与陆地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的知识细节知之甚少,所以教学时只要从已知到未知,学生们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因为受新闻事件的影响,他们对大洲的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和地球仪等相关资料,能够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区域认知)
2.通过地图等相关资料,能够判别大洲、大陆和岛屿;(区域认知)
3.能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特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五、重难点
重点:世界海陆特点以及大洲特征
难点:大洲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教法:视频展示 讲授
学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宇宙中的地球图片,结合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所看见的地球,提问我们所生活的这颗星球属于地球还是水球? 生答:地球,水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自主学习 教师板书课题《大洲和大洋》。 【展示】地球仪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颜色。 问题:观察地球仪,发现地表大部分被什么覆盖?没有被海水覆盖的叫做什么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地球表面面貌的构成,那么具体的海陆分布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展示】地球海陆分布面积图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可以“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来概况。 【展示】全球海陆分布图 提问:全球海陆分布均匀吗? 是什么? 【展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我们可从三个视角去描述全球海陆分布图。 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提问:1从东西半球角度描述海陆分布特征 提问2:从南北半球角度描述海陆分布的特征 提问3:从水陆半球的角度描述海陆分布的特征 【教师总结】无论是我们怎么划分半球,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学生回答问题 观察地球仪,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陆地和海洋。 【学生小结】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未被海水覆盖的称为陆地。 生答:海洋79%,陆地21% 生答:不均匀 生答: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答: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确实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提高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师的小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深
合作探究 【承转】:由此可见,我们的地球果真是一个水球,那为什么我们叫它地球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地面上,古人的生活条件有限,目之所及都是陆地,所以叫做地球。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我们所生活的陆地。 【展示】陆地的基本概念图 引导学生认识与陆地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提问1:陆地和岛屿有什么区别? 【承转】如果把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连起来的话称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学习七大洲 【展示】七大洲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并根据课本图3.4将七大洲的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 【展示】七大洲空白分布图 引导学生记忆七大洲的轮廓,然后随机点名学生将大洲的名称配对到正确的位置。 【思考】:阅读图3.5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展示】七大洲的分布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附录的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生答:大洲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大洲的概念,七大洲分别是什么 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并按照面积大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学生通过阅读图3.5找出问题的答案 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分界线 有助于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对七大洲轮廓的记忆 增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课堂总结
能力检测 1检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 2教师展示能力检测试题,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节课知识比较简单,理解性的知识少,识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重点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边学边练,提高记忆。提高学生的兴趣。本节课的设计中尽量突出一个“趣”字,学生是主体,课堂才有效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