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0.往事依依本课主要围绕“如何选取典型事件表达作者深挚的情感”这一核心问题,从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品味语言等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把握思想感情,从作者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读书做人的道理。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快速梳理文章内容2.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往事,说给同学听一听,之后再分享给大家。2.读一读题目,你能从标题“往事依依”读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习检测:徜徉 雕镂 谆谆 搜索枯肠 鸦雀无声2.了解作者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3.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主题。(1).默读文章,梳理脉络第一部分(1):点题总写,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分写,深情回忆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7):总写收束全文,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扣题。(2).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先自主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间 事件 体验感受 意义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 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 读《千家诗》 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乐趣初中 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使“我”一生受用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线索明晰,选材精当,同时,我们也能从文中可知,自觉地认真读书、学习,学成才之法,明做人之理。三、探究内容,体会情感1.品读“看图画”作者在第2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2.品读“读诗歌”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再思考问题。3.品读“听讲课”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分别诵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田汉的《南归》的情境,感染了大家,也令作者难以忘怀。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小结:虽然都是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和“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4.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情思。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文章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四、总结1.教师总结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五、布置作业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小组合作,以“我们的依衣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