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6世纪后期到10世纪初,在中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东临太平洋、西至中亚的强盛的隋、唐王朝。隋、唐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经济空前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公元907年,存在了290年的唐朝,为藩镇所灭。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短暂分裂时期。
历史总是辩证发展的,统一中包含着分裂的因素,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东汉末到隋初的四百年间,统一势力一直在增长,不管割据势力如何嚣张、游牧民族如何驰骋,最后还是归于统一。这表明,秦汉以来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已形成一个相当稳定的政治共同体,隋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因此,将本课教学主题确定为:统一、开放、革新的隋唐时代与五代十国。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相关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理性思维逐渐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通过各种史料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观察、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总结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民族团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唐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纵观中国历史,统一与分裂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统一和分裂,交替存在是事实;但是,统一终战胜分裂,这也是事实。下面我们就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王朝盛衰中看分合大势,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时空定位
(1)请学生根据时间轴提示,概括隋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预设: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618年,唐朝
建立;755年,安史之乱;907年,唐朝灭亡,后梁建立。
(2)提问:这一段历史有何特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这是一段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巩固统一,然后又从统一走向分裂的历史时期。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其中,隋唐王朝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王朝,也堪称古代东亚世界的中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时间坐标,总体感知这段历史的特点,增强时空观念。
2.王朝盛衰
(1)璀璨的流星王朝——隋朝兴亡
①隋朝的建立
从历史上看,隋朝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
——[日]气贺泽保规著,石晓军译《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提问:承前启后的隋朝有哪些制度和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预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等。
过渡:在诸多成就中,隋朝开通的大运河部分河段至今还在使用,可谓福泽后世。那么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开通的?它的开通又有何意义?大家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大运河地图和《汴河怀古》客观评价隋大运河。
预设: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它的开凿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地图,让学生从直观和空间上加深大运河对巩固中国统一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②隋朝的灭亡
过渡:劳民伤财是隋亡的原因之一,但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必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请阅读材料,结合教科书分析隋亡原因。
炀帝即位,即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元年开通济渠……遂南游扬州……造龙船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三年,北巡榆林……四年,开永济渠……六年,通江南河……八年,亲征高丽,发兵逾百万……九年、十年,再伐高丽,天下遂乱。
——钱穆《国史大纲》
炀帝常从容对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欲人谏。若位望通显而来谏我,以求当世之名者,弥所不耐。”
——《隋书·五行》
预设:隋炀帝自大拒谏,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致使百姓负担沉重,生产遭到破坏。
教师点拨:东都、运河、龙舟“三管齐下”,南巡、北狩、东征“反复折腾”。这样的肆意妄为一方面反映了隋朝国力雄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顾民生。同时,炀帝拒绝纳谏,独断专行,所以他失去臣民的拥护,最终农民起义,贵族起兵,隋二世而亡。
(2)辉煌的盛世帝国——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①唐朝前期的开明政治
请学生结合课本,分析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预设:唐太宗以隋为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提问:衡量古代封建社会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数。大家可以从材料中得出什么信息?
贞观初,户不满三百万。永徽元年,户部奏:“去年进户十五万,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而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五万。直至玄宗天宝十三载,始有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余,为唐之极盛。
——整理自钱穆《国史大纲》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客观上体现了隋朝的富庶与隋末动乱对经济的破坏。大唐盛世的开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和人民辛勤劳作共同创造的。
过渡: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展,彰显了大唐的繁荣。究其原因,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唐朝的统一与强盛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唐朝的强盛、政治开明又促进了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数字的变化,既能体现统治者励精图治,也能反映出毁易成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
②唐朝的民族交融
提问:唐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完成下表。
民族 处理方式
突厥 战争、设置机构
吐蕃 和亲、会盟
靺鞨 册封
点拨:总的来说,以和平方式为主,征战为辅。
请学生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在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
——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预设:表现有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过渡:唐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四方来朝,八方来贺,大一统王朝达到鼎盛。可是,它终究没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开明民族政策是唐朝开放包容的表现,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政治经济与民族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隋唐民族交融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深远影响。
③唐朝的衰亡
提问: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至开元中,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节度使即统此数州……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
——[清]赵翼《廿二史割记》
预设:皇帝沉于享乐,朝政腐败。(人为因素)节度使制度,外重内轻。(制度因素)
过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安沦陷,明皇幸蜀。从755年到763年,历经八年,叛乱终定。请学生阅读反映唐代藩镇分布情况的地图和下列材料,思考安史之乱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统治者角度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从节度使制度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方权力过大,势必威胁到中央集权。
唐朝经此大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又加回纥、吐蕃乘虚入寇,更不敢激起内变,破坏危局……(一些节度使)各拥劲卒数万,练兵修城,任命文武官吏,扣留赋税,不服朝廷命令,造成地方势力与中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预设:安史之乱导致边疆危机,民族关系紧张;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由盛转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国力强弱会影响民族关系。将史料和地图结合,加深学生对藩镇割据的理解。
过渡: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此后唐朝虽然有过几次复兴的努力,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但是却再也没有出现昔日的繁华。那么安史之乱后都有哪些因素在逐渐蚕食唐室国本,最终导致唐朝灭亡呢?
提问:唐朝灭亡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
(唐)文宗说:“去河北贼(河北三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预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朱温夺权。
点拨: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权威衰落,生产破坏;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乱政扰民。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不断消耗大唐国力。最终,农民起义爆发,给了大唐最后致命的一击。
【设计意图】此处不需重点处理,点明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对唐的危害即可。
过渡:朱温镇压了黄巢起义,但也终结了唐王朝。从朱温夺权开始,中国历史就再次陷入分裂,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纷乱的分裂政权——五代十国
(出示五代十国简表和五代十国前期、后期形势图)
点拨:五代十国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后周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简化处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
三、课堂小结
小结:在这近四个世纪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王朝兴衰,也认识了分合大势。安史之乱前,统一、繁荣、交融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林立,但唐朝还是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与南北朝的分裂相比时间趋短,也较快地走向重新统一。所以,虽然有分有合,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板书】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反思指导】
用典型历史资料,如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握隋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分合、更迭的历史趋势,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可利用热点话题,补充史书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学习隋唐盛世的繁荣和民族交融的概况,认识隋唐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说明大运河开通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C.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以下属于中国古代设置的管辖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安西都护府 ③安南都护府 ④北庭都护府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隋唐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如纺织业、陶瓷业、制盐业、造船业、酿酒业等。以下关于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安定 B.社会需求增加
C.水运网络形成 D.都护府的设置
4.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对以上诗句所反映的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蕃人”都学习耕作技术 B.全国人民学习“胡乐”
C.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 D.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材料二
太宗君臣皆亲历隋末战乱,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采取了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并省冗官、精简宫掖、提倡节俭、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当时政治风气也比较开明,太宗打破地域和门第偏见,广泛拔擢人才,标榜“兼听则明”,虚怀纳谏,大臣亦多遇事直抒己见,不阿顺药从。太宗还注意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政令的正确制定,要求协助皇帝决策的中书、门下省对不妥诏旨进行抵制。凡此种种,皆使贞观一朝政治成为后世政治楷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哪些历史遗产推动了隋唐的统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答案
1.A。2.C。3.D。4.C。
5.(1)民族交融加强;文化交流整合;区域经济开发等。(2)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政治上,励精图治、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统治开明;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文化上:兼收并蓄、思想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