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地理事实,能够独立辨析其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并能确定主导的相关性因素。
区域认知:在具体区域环境中,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并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考点一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A

土壤
岩石
大气
地貌
生物
1.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太阳能→动能→重力势能
太阳能→生物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2.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2.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光照
(有机物)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叶绿素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大气圈
(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② 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O2
CO2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CO2
光合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把大气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
削减CO2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白洋淀具有的生态功能有(  )
①提供栖息地 ②净化水质
③旅游观光 ④提供动植物产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对白洋淀实施的生态补水工程可以(  )
A.扩大白洋淀流域面积 B.使营养物质滞留时间长
C.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 D.使华北的地下水位回落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2017年起,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曲逆中支、蒲阳河、瀑河、北易水等退水闸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2022年底,累计补水8.49亿立方米,有力推动了白洋淀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改善。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C
对点演练
(2023·新课标全国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 ,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3.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4.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D
A
(2023·新课标全国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 ,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真题演练
5.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考点二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要素的可变性)
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
高原面萎缩
山地
丘陵
平原
流水侵蚀
这个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②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要素的统一性)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暖的原因及影响
大气中co2增多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滥伐森林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地质
植被
大气

地貌
①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
②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自然演化与干扰演化的差异性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决定并体现。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 ),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要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 然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 某种地理现 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 境的变化过 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内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 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自然环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6 2 54.4 洪峰流量
1.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减小降水变率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B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6 2 54.4 洪峰流量
2.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6 2 54.4 洪峰流量
3.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
D
材料一: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对温度的变化极其敏感。青海省祁连山俄博岭地区冻土广布,热融灾害较为典型,主要类型为热融滑塌,且在不同坡向发生热融滑塌的差异较大,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由于冻土的暴露融化以及外力因素使坡脚失稳,饱含水分的土体沿厚层冻土滑动,产生坍塌滑落的现象。
材料三:图左为俄博岭地区不同坡向多年累计热融滑塌面积、次数分布示意图,图右为热融滑塌原理示意图。
对点演练
(1)说明热融滑塌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改变了地形地貌,地表出现凹槽、沟谷等;②破坏植被,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③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含沙量增加,河湖泥沙淤积量增加;④热融滑塌释放了封在深土中的碳,影响碳循环;⑤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土壤变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