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在政治之,庄子主张“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 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现存 篇,包括 。二、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以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之,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之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之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选自《秋水》。三、字音字形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齐谐( ) 正色邪( ) 濠( ) 梁 鯈( ) 鱼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2.怒而飞。3.垂天之云。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5.南冥者,天池也。6.齐谐者,志怪者也。7.水击三千里。8.抟(tuán)扶摇而之者九万里。9.去以六月息者也。”10.野马也。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2.远而无所至极邪?13.以若是则已矣。14. 从容:15. 固不知子矣。16. 子固非鱼也。17. 全:18. 循本:19. 安:20. 既:21. 已:(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2.远而无所至极邪。(三)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 今义:2.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 今义:3.野马也,尘埃也古义: 今义:4.南冥者,天池也古义: 今义: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 今义:6.循本古义: 今义:7.安知鱼之乐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鲲之大。 大:2.怒而飞。 怒: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五)一词多义1.名:北冥有鱼,名为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山愚公长息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5.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石以为底(六)重点虚词1.之:子之知鱼之乐是鱼之乐也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名为鲲不知几千里也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3.之: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而:怒而飞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5.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时则不至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南冥者,天池也。2.是鱼之乐也。3.子固非鱼也。4我知之濠之也。(判断标志: 也)六、重点句子翻译《北冥有鱼》1.北冥有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2.化而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4.《齐谐》者,志怪者也。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7.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5.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之也。七、内容理解:《北冥有鱼》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2.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5.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八、文章主旨《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 ,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实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 ,它们的活动都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 ”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 ”的思想。九、写作特点:《北冥有鱼》(1)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之,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二、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以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之,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之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之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选自《秋水》。三、字音字形北冥( mǐ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濠háo梁 鯈tiáo鱼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 (通“溟”,大海),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 (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之)(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8.抟(tuán)扶摇而之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之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凭借)(这里指风)10.野马也。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吹拂)12.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13.以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14. 从容: 悠闲自得。15. 固不知子矣。 固然。16. 子固非鱼也。 本来。17. 全: 完全,确定是。18. 循本: 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犹寻。,话题。本:最初。19. 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20. 既: 既然21. 已: 已经(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2.远而无所至极邪。 “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三)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2.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气息,这里指风 今义:消息;休息;利息3.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4.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6.循本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7.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四)词类活用1.鲲之大。 大:名词作名词。原意为超过一般的,文中指庞大的体形2.怒而飞。 怒:名词作动词。原意为奋发的,文中指奋发,振翅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名词作名词。原意为怪异的,文中指怪异的事物。(五)一词多义1.名:北冥有鱼,名为鲲 (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4.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 (副词,本来)5.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肯定)全石以为底 (整个的)(六)重点虚词1.之:子之知鱼之乐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是鱼之乐也 (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代词,指“鱼乐”)2.:名为鲲 (代词,它的)不知几千里也 (它)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 (他们)3.之: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助词,的)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4.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5.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时则不至 (或者)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南冥者,天池也。2.是鱼之乐也。3.子固非鱼也。4我知之濠之也。(判断标志: 也)六、重点句子翻译《北冥有鱼》1.北冥有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2.化而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译文: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之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4.《齐谐》者,志怪者也。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之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之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春日林泽原野之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7.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译文: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文: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5.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之也。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之知道的。七、内容理解:《北冥有鱼》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形,“若垂天之云”言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2.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5.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之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之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之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之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认为鱼“乐”,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八、文章主旨《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之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九、写作特点:《北冥有鱼》(1)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之》(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