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11 课1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 的女儿李星华于 1943 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 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 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 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 仰与深切怀念。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 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是从李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 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教学难点是领 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叶挺 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 解放战争的英雄。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身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 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 志豪情。本班学生 32 人,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涯,已经掌握了一 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本课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大胆质疑, 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3.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等描写,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 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李大钊被审时、被害后有关资料; 叶挺将军 的资料。2.PPT 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人物言行,体会到了李大钊品质 忠于革命、不惧生死的品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初步了解李大钊,简单交流形势严峻的语句。(指名回答) 这一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 崇高品质。(二)迁移运用,感悟人物形象 1.学习任务:默读课文 8-29 自然段(被捕时、被审时),标注人物语 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 结合搜集的李大钊同志被审 和被害时的资料,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 畏的革命气概并感情朗读。2.交流体会( 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 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这一部分承接上文, 更能突出形势特别严峻,反动派开始行动了)(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生谈体会。(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这句话是抓住什么来写的?(语言)此时情况怎样?你又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此时“我”又 是怎样的表现?引读:情况危险,我显得惊慌失措,父亲却显得镇定自 若——齐读。(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后面,走 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生谈体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一个关键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品质—从容不 迫、临危不惧。(4)自读课文第 13-17 自然段,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来 写反动军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谈体会。这一部分写了反动军警的残暴,更能反衬出 李大钊的沉着冷静,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一部 分还运用了前后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 的工友阎振三”和文章前面“共有阎振三一早上街买菜,直 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样写结构严谨,更能突出革命者坚 定的革命信念。(5)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 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生谈体会。什么叫“惯有的严峻态度”? 感情朗读。(6)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体会父亲的外貌描写。(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你怎么知道李大钊在狱中遭受酷刑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你查到的资料。相机资料补充: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 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 他始 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 没泄露 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 命气节。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平静”“慈祥”)(7)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安定”“沉着”) 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他 的眼神里包含着什么?(8)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 她们什么也不 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 望我们。从语言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什么?(李大钊不愿牵连家人, 一心要保护家人)父亲和“我”为什么都说“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望了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担心与不舍, 充分体现了对家人的爱。3.体会父亲对我的影响。(1)父亲无论在被捕还是被审时都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这对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浏览课文, 思考:父亲对我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2)对比阅读。“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 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3)父亲被捕时我显得惊恐不安,为什么此时我却如 此机智和勇敢?是谁让我学会了沉着机智应对危险,是谁给 了我面对危险时的勇气?4.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革命者,一位共产党员。正 是因为怀着对家人的爱,对受苦受难的同胞的爱,对军阀和 帝国主义的憎恨,才会有如此坚定的革命志向,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5.补充资料:4 月 28 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 责,将李大钊等 20 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 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 38 岁。三、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过渡:(学习任务)像李大钊这样忠于革命、不怕牺牲 的革命者还有许多,一起听叶挺的《囚歌》,你又能从中感 受到怎样的革命气节。1.阅读链接:《囚歌》。(1)指名介绍背景。(2)简单交流感受。(3)感情朗读。四、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手法过渡:今天,我们追随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了解了李大 钊的革命事迹,感受了李大钊崇高的革命气节,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两节,记住英雄的被难日。 1.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被害后(30—33 自然段),学习文章首尾呼应 的手法,感受作者李星华对父亲无限追思之情。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3.最后两段与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这样写有何好 处?(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是“我” 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 之情。)小结:前后照应的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还能 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五、学习收获1.从文章主题说收获; 2.从写作方面说收获。六、总结课文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斗士前 赴后继,视死如归,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让 我们缅怀先烈,牢记他们的革命事迹。七、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分享。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