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4:赏析表达技巧(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4:赏析表达技巧(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4:赏析表达技巧
(原卷版)
考点解读:
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生动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古人很少直接比喻某物,常用借喻,如:玉轮,玉盘等(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比拟(拟物,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食物以人的情感(拟物),或赋予甲以乙的情感(拟人),描写生动,画面和情意表达更加鲜明别致。(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
3.双关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使得表达情意更含蓄,更有趣。(例: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谐音”怜子“,爱你之意)
4.借代
称人时用籍贯,官职等代称;称物时用其特征或者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借代在情意表达方面作用很多:有得体,有含蓄,有形象,又别致等(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富贵之家常把大门刷成红色,以显示其身份显赫,故朱门代之富贵之家)
5.夸张
情感表达更加强烈,鲜明,更能渲染读者。(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多么深重得愁思啊)
6.对比
古人常用对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恶或憎怜(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二)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记叙的方式写出了慈母给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的情景,朴实自然)
2.描写
a.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的直接描绘(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不直接描写对象,而是从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评价等入手(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从其他妃嫔的失宠来侧面写出杨玉环的美)
c.细描:即细节描写,又叫工笔,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精细雕刻式的描写,生动贴切,描写详尽细腻
d.白描:用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得特征(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为白描,用粗笔勾勒辽阔明丽的景象;后两句为细描,表现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景象)
3.议论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等所发表的意见或看法。(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情感
a.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达对某件事/某人的态度,抒情时情感强烈,朴实真切,震撼人心。(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接抒发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b.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的,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c.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的同时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d.用典抒情:运用典故讽刺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例:《锦瑟》用典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
开端直接了当切入主题(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伏笔照应
在前文的描写,叙述中对后文内容适当提示或暗示,使得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后文一尊还酹江月前后呼应)
3.先景后情
景与情分别描写,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例:杜甫的《登高》中前半诗写景,后半抒情,错综之妙,结构严谨)
4.卒章显志
诗歌结尾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怀,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和感染力。(例:李白的《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诗人立志实现理想的信心)
5.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时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歌,显得意犹未尽。(例: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中结尾描写古老雄伟的长城,景象壮观悲凉,加深了诗人的思想之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表现手法
1.渲染,烘托
渲染,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渲染描写,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用于艺术创作,则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例:《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2.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同时其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两个美女来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隐含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反衬
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将其与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例:《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
4.虚实结合
实写或是描述事实,或是描写所见之物等;虚写或是想象的内容等。虚实结合使作品结构更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所见为虚写,梦醒后的所见所想为实写)
5.借古讽今
诗人在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寻求载体,以便委婉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赏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心境。(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借古讽今,警示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可惜一片丹心并未被重视,可悲可叹)
6.动静,远近,高低结合(视角)
描写时由近及远,由动到静,由高到低,生动活泼,形象细腻,给读者展现一副生动的画面。(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动景,后两句为静景,一静一动,生动形象)
7.点面,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广景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为面,细笔描绘为点。(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远景描写,即面;后两句近景描写,即点)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王昌龄的《闺怨》中先写少妇不知愁,后才写其悔,通过少妇情感的变化,表现其伤感和哀怨的情绪)
8.比兴
比即打比方,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貌靓丽)
9.以小见大
通过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主题。(例:杜牧的《赤壁》中托物咏史,以小见大,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国家存亡,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
10.意象
诗人将一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诗句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例:诗中的月常表达思想思亲之意,柳常含有不舍的离别之情等等)
11.想象,联想
想象比较虚幻,具体;联想比较实在,想到即可。(例: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想象家人思念自己,从而将思乡之情表现地更加深切感人)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是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关键。以下是进行表达技巧思路分析的一些方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这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每种手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
探讨诗歌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情感。情感可以是直接表达的,也可以是通过景物、色彩、声音等间接表达的,分析这些技巧如何帮助诗歌传递更深层的情感体验。
三、意象构建的技巧
意象是古诗传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分析诗人如何通过选词和排列组合,构建出生动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主题或情绪。
四、结构布局的巧妙安排
考察诗歌的结构安排,如起承转合的布局,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来加强主题或情感的展现,包括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如何设计以增强表达力。
五、语言的精炼与凝练
古诗语言通常精炼而富有内涵。分析诗歌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以及这种语言的精炼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捕捉诗意。
六、节奏和韵律的掌握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音乐美的体现。分析诗歌如何通过不同的韵脚、节奏变化来营造特定的读诵效果,以及这些技巧如何与诗歌的情感和氛围相匹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的艺术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为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稻田”“凫雁”“斜径”等意象,点明环境,照应题目中的“郊居”二字。
B.颔联写作者垂钓归来,看到那花果树林和蔬菜园圃等田园风景,恬淡和美,不禁神往。
C.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D.全诗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挚,意蕴悠长。
2.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B.颔联写自己阅读时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颈联上句写坚持经常读书,思想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这一感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如出一辙。
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4.作者在二三两联中抒发了哪些读书之乐?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8.《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的卑微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
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又浓郁的抒情风味。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困惑,侯生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10.请简要概括出本诗的写作思路。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此诗尾联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12.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4:赏析表达技巧
(解析版)
考点解读:
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生动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古人很少直接比喻某物,常用借喻,如:玉轮,玉盘等(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比拟(拟物,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食物以人的情感(拟物),或赋予甲以乙的情感(拟人),描写生动,画面和情意表达更加鲜明别致。(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
3.双关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使得表达情意更含蓄,更有趣。(例: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谐音”怜子“,爱你之意)
4.借代
称人时用籍贯,官职等代称;称物时用其特征或者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借代在情意表达方面作用很多:有得体,有含蓄,有形象,又别致等(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富贵之家常把大门刷成红色,以显示其身份显赫,故朱门代之富贵之家)
5.夸张
情感表达更加强烈,鲜明,更能渲染读者。(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多么深重得愁思啊)
6.对比
古人常用对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恶或憎怜(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二)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记叙的方式写出了慈母给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的情景,朴实自然)
2.描写
a.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的直接描绘(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不直接描写对象,而是从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评价等入手(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从其他妃嫔的失宠来侧面写出杨玉环的美)
c.细描:即细节描写,又叫工笔,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精细雕刻式的描写,生动贴切,描写详尽细腻
d.白描:用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得特征(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为白描,用粗笔勾勒辽阔明丽的景象;后两句为细描,表现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景象)
3.议论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等所发表的意见或看法。(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情感
a.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达对某件事/某人的态度,抒情时情感强烈,朴实真切,震撼人心。(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接抒发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b.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的,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c.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的同时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d.用典抒情:运用典故讽刺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例:《锦瑟》用典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
开端直接了当切入主题(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伏笔照应
在前文的描写,叙述中对后文内容适当提示或暗示,使得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后文一尊还酹江月前后呼应)
3.先景后情
景与情分别描写,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例:杜甫的《登高》中前半诗写景,后半抒情,错综之妙,结构严谨)
4.卒章显志
诗歌结尾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怀,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和感染力。(例:李白的《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诗人立志实现理想的信心)
5.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时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歌,显得意犹未尽。(例: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中结尾描写古老雄伟的长城,景象壮观悲凉,加深了诗人的思想之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表现手法
1.渲染,烘托
渲染,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渲染描写,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用于艺术创作,则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例:《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2.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同时其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两个美女来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隐含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反衬
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将其与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例:《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
4.虚实结合
实写或是描述事实,或是描写所见之物等;虚写或是想象的内容等。虚实结合使作品结构更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所见为虚写,梦醒后的所见所想为实写)
5.借古讽今
诗人在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寻求载体,以便委婉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赏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心境。(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借古讽今,警示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可惜一片丹心并未被重视,可悲可叹)
6.动静,远近,高低结合(视角)
描写时由近及远,由动到静,由高到低,生动活泼,形象细腻,给读者展现一副生动的画面。(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动景,后两句为静景,一静一动,生动形象)
7.点面,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广景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为面,细笔描绘为点。(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远景描写,即面;后两句近景描写,即点)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王昌龄的《闺怨》中先写少妇不知愁,后才写其悔,通过少妇情感的变化,表现其伤感和哀怨的情绪)
8.比兴
比即打比方,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貌靓丽)
9.以小见大
通过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主题。(例:杜牧的《赤壁》中托物咏史,以小见大,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国家存亡,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
10.意象
诗人将一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诗句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例:诗中的月常表达思想思亲之意,柳常含有不舍的离别之情等等)
11.想象,联想
想象比较虚幻,具体;联想比较实在,想到即可。(例: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想象家人思念自己,从而将思乡之情表现地更加深切感人)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是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关键。以下是进行表达技巧思路分析的一些方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这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每种手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
探讨诗歌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情感。情感可以是直接表达的,也可以是通过景物、色彩、声音等间接表达的,分析这些技巧如何帮助诗歌传递更深层的情感体验。
三、意象构建的技巧
意象是古诗传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分析诗人如何通过选词和排列组合,构建出生动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主题或情绪。
四、结构布局的巧妙安排
考察诗歌的结构安排,如起承转合的布局,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来加强主题或情感的展现,包括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如何设计以增强表达力。
五、语言的精炼与凝练
古诗语言通常精炼而富有内涵。分析诗歌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以及这种语言的精炼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捕捉诗意。
六、节奏和韵律的掌握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音乐美的体现。分析诗歌如何通过不同的韵脚、节奏变化来营造特定的读诵效果,以及这些技巧如何与诗歌的情感和氛围相匹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的艺术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为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稻田”“凫雁”“斜径”等意象,点明环境,照应题目中的“郊居”二字。
B.颔联写作者垂钓归来,看到那花果树林和蔬菜园圃等田园风景,恬淡和美,不禁神往。
C.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D.全诗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挚,意蕴悠长。
2.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C
2.(1)均运用了对偶修辞;陶诗“榆柳”对“桃李”,温诗“垂禾穗”对“映豆花”,较为工整。(2)均用白描的手法,陶诗以榆柳、桃李在堂前屋后的乡村景物,温诗以禾穗、桑竹、豆花等乡间植物,均勾勒出一幅恬淡和美、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错,此诗前六句勾勒出的明明是一幅恬淡和美的田园画卷,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尾联的笔锋却遽然一转,表明这种闲散的生活并非自己所追求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句诗均用对偶,本诗颈联“皋原寂历”对“桑竹参差”,“垂禾穗”对“映豆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榆柳”对“桃李”,“荫后檐”对“罗堂前”。
描写田园风光均用了白描的手法,“皋原寂历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原野寂寥,禾穗饱满垂下脑袋,桑竹参差不齐,豆花明亮,恬淡和美充满生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B.颔联写自己阅读时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颈联上句写坚持经常读书,思想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这一感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如出一辙。
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4.作者在二三两联中抒发了哪些读书之乐?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D
①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②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风格婉约”错,应为“风格率直”,“多情似故人”“每相亲”“直下三千字”“全无一点尘”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其风格应为“风格率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读书能够涤荡心胸,让人感觉内心和外部世界一片澄净。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作者运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能够更新增长知识。“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C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有误,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具体来说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颔联“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
颈联“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8.《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C
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意思是: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感官方面:积雪、旌旗、烽火、云山是视觉所见,笳鼓声调动的是听觉,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动静方面:旌旗飘动、烽火连天是动景,而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察角度方面:军营、积雪、海畔是俯视之景,而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是仰视之景,诗人采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的卑微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
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又浓郁的抒情风味。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困惑,侯生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10.请简要概括出本诗的写作思路。
9.D 10.①前四句写出了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赵国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态度;②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贤下士;③最后四句赞扬侯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明了作者的困惑”错,“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意思是,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作者对侯生这么做,只有赞美,没有困惑。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诗共十二句,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退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
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
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此诗尾联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12.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C
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借象征抒情,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象征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奋发的愿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说法错误。两处表达的情感不同。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六句意思是: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描写了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具有象征意味,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结尾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直抒胸臆,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