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5:赏析语言特色(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5:赏析语言特色(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5:赏析语言特色
(原卷版)
考点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 (3) 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 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二字:清新、明快、冲淡、自然、含蓄、绚丽、豪放、悲慨、沉郁、缠绵……
四字: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方法点拨
(一)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 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二)题型分类
语言风格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直接分析类
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
例: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考查到的“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2. 辨析类
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例: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3. 综合类
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三)答题步骤
1. 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3. 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解题技巧
辨别诗歌语言风格我们有哪些途径?
1. 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2. 诗歌语言风格和题材有关;
3. 品读词、句,感受意象、意境、语言的力度等;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4. 此外,还应重视注释,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作品朝代和文风。
古诗的语言特点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备考时,分析语言特点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是针对语言特点的思路分析:
一、诗歌的词汇运用
- 准确性与生动性:分析诗人选择特定词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如何通过具体的词汇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意象。
- 古今词汇的使用:注意古诗中古代词汇的使用情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色彩。
二、句式结构和修辞
- 对偶和排比:分析诗中是否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 意象的呈现方式:诗歌通过何种句式结构来构建意象,例如使用了哪些特殊的动词或形容词。
三、韵律与节奏
- 音韵美:掌握不同的韵律模式,如平仄、押韵等,并分析这些音韵如何与情感和意象相呼应。
- 节奏感:理解诗歌的节奏如何配合内容的流转,是否与主题和情感的变化相协调。
四、声音与音乐性
- 声音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声音效果,如擬聲詞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音乐性:探究诗歌的音乐性,即如何通过重复、对仗等技巧来创造节奏和旋律。
五、特殊表现手法
- 暗示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暗示或象征手法,这些手法如何丰富诗歌的内涵。
- 概括与细腻描写:诗歌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宏大主题,或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细节。
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运用
-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注意诗歌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备考过程中,针对每一首诗歌,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其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诗歌本身,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的古诗鉴赏题目作好准备。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词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词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词人对思乡不得归而失眠的无奈之情。
D.“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词人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古诗词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很高,本词中的“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中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4.“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6.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7.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9.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11.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
欧阳修②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
14.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5:赏析语言特色
(解析版)
考点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 (3) 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 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二字:清新、明快、冲淡、自然、含蓄、绚丽、豪放、悲慨、沉郁、缠绵……
四字: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方法点拨
(一)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 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二)题型分类
语言风格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直接分析类
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
例: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考查到的“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2. 辨析类
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例: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3. 综合类
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三)答题步骤
1. 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3. 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解题技巧
辨别诗歌语言风格我们有哪些途径?
1. 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2. 诗歌语言风格和题材有关;
3. 品读词、句,感受意象、意境、语言的力度等;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4. 此外,还应重视注释,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作品朝代和文风。
古诗的语言特点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备考时,分析语言特点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是针对语言特点的思路分析:
一、诗歌的词汇运用
- 准确性与生动性:分析诗人选择特定词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如何通过具体的词汇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意象。
- 古今词汇的使用:注意古诗中古代词汇的使用情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色彩。
二、句式结构和修辞
- 对偶和排比:分析诗中是否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 意象的呈现方式:诗歌通过何种句式结构来构建意象,例如使用了哪些特殊的动词或形容词。
三、韵律与节奏
- 音韵美:掌握不同的韵律模式,如平仄、押韵等,并分析这些音韵如何与情感和意象相呼应。
- 节奏感:理解诗歌的节奏如何配合内容的流转,是否与主题和情感的变化相协调。
四、声音与音乐性
- 声音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声音效果,如擬聲詞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音乐性:探究诗歌的音乐性,即如何通过重复、对仗等技巧来创造节奏和旋律。
五、特殊表现手法
- 暗示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暗示或象征手法,这些手法如何丰富诗歌的内涵。
- 概括与细腻描写:诗歌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宏大主题,或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细节。
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运用
-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注意诗歌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备考过程中,针对每一首诗歌,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其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诗歌本身,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的古诗鉴赏题目作好准备。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词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词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词人对思乡不得归而失眠的无奈之情。
D.“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词人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古诗词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很高,本词中的“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中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1.
2.①“夜夜”即“每夜”,词人每夜都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到夜深时分,在孤独寂寞中倍感夜的漫长难熬 ;②“年年”即“每年”,每到年节之时,词人都会因年华易逝而惋惜伤感;③三个“夜”、“年”叠用,渲染了悲切伤感的氛围;对仗工整,富有音韵感、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可堪,就是可以忍受”分析错误。可堪,是不能忍受、不堪之意。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这是考查学生分析叠词手法的能力。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本问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的作用可从加强情感便于情感抒发,增强诗歌韵律感等方面考虑。“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意思是:每夜的漫长夜晚都充满忧愁,每一年的粘结都叹息年华已逝,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的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可惜年华已逝的悲哀中,加强了感情,同时也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强。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4.“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A
①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②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③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说法错误,词人来此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和作者及友人的经历遭遇有共通之处。
C.“却仍有其功用”说法错误,词中写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不是为了表明其仍有功用,而是要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心酸遭遇与岩石主人乃至作者,有相通之处。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说法错误,通过“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可看出,本词是诗人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忧民情怀是不一致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注释、主旨、手法等多角度探究诗句深层的内涵。
本题从表面看诗句含义为,古代的寒士,在人生路途之中,“有时”会遇到“不遇”,不遇即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境地,当然有“不遇”的处境,也会有“遇”的处境,即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再从手法角度挖掘,结合注释,诗人的朋友“赵不遇”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此句深刻的寓意,诗人,一语双关嵌进友人名字,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从表达效果角度看,作者巧妙运用“不遇有时遇”,又巧用朋友名字,又寄予了丰富的情感,既风趣幽默,又诚恳真挚表达了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6.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7.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C 6.D
7.(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此二句借陆游、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9.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B
9.①意境沉雄悲壮。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
②情感深沉蕴藉。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③行文起伏顿挫。诗人的漂泊之感、遭际之难、岁月之思和家国之忧非喷薄而出,乃曲折而至。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错误。“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情感苍凉悲壮。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洞庭之东江水西”,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意境沉雄悲壮。
结合注释内容“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分析,此诗写于北宋灭亡之后,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行文起伏顿挫。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11.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10.C
11.心情为之快意;视野为之开阔;胸怀为之豁然开朗。
12.本诗颔联感情豪迈,气势雄浑,具有一种豪壮之美;写潮水,先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第四句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的气势,只写了晨昏两次起潮,令读者可以想见潮水之势大。胸怀豪迈,气象恢弘,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正直清廉的政治家的广阔胸襟。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更为壮阔,景中融合情感,委婉含蓄,巧妙无痕,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气度。
所以说二者风格是接近的。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错误。本诗是诗人对友人登上蓬莱阁所赠诗的和诗,且根据“遥思”二字可知,颈联写的是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后的情景。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感受到的是蓬莱阁雄健的气势,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给诗人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和感觉。诗人以“快哉”点明自己此时的感受。
颈联提到“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意思是“遥想你在蓬莱阁座上,游乐观览,视野多么宽广,因着那壮美的海景,胸襟器量更加开张”,“游观远”“度量开”都是对友人观潮景象的描绘,想象友人在蓬莱阁上游目骋怀,视野开阔,心胸豁然开朗。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相关诗句的内容、评价语言风格的能力。
此诗颔联意思是说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颔联以濡染大笔绘出大海涵容天地、收纳百川的壮阔怀抱和早潮晚汐变幻的动荡景象。结构上承接上句“水阁风长此快哉!”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
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水经注》)的洞庭湖,觉得自己的眼界也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而扩大了,似乎看到了我国东南方吴楚两地的分界线,又似乎感到日月也都在湖面上飘浮,两句境界阔大,气象宏放,雄跨今古。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
欧阳修②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
14.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B
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豪放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起首两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写的是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务必,显得气势磅礴而又豪迈之感,境界较为开阔,与豪放词风相合;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写人,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饮酒千杯。“万字”“千钟”有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才华横溢、豪情万丈的太守形象;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抒情较为豪放旷达,要趁着年轻及时行乐。
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