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沈阳市八年级期中阶段作业反馈试卷满分:80分 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2分,30分。1—10题为单选,11—15为多选,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1. 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正确的是( )A. 确保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50dB B. 正常人心脏跳动1min大约70次左右C. 人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D. 人步行速度约1.1km/h【答案】B【解析】【详解】A.确保人们正常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A错误;B.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60~100次,故B正确;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约为40℃,故C错误;D.人步行速度约1.1m/s,故D错误。故选B。2.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B. 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静止的C.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D. 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答案】D【解析】【详解】解:A.“嫦娥四号”停稳在月球表面上,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相对于月球表面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中,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相对于“玉兔二号”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C.“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中,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月球表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D.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轨道上的某个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D。3. 如图是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5s内,A、B平均速度相等B. 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3m处C. 从第3s开始,,第5s时A、B相遇D.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A.5s内,A的路程为10m,B的路程为5m,根据,它们的平均速度不相等,A错误;B.从图像可以看到,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B错误;C.从图像可以看到,从第3s开始,相同时间内,根据可知,;第5s时A、B与同一参考点O距离都为10 m,此时A、B相遇,C正确;D.一开始物体B在距离O点5m处,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物体A是比B迟3s才开始运动,D错误.4. 甲、乙、丙三人各驾驶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 B. 甲、乙、丙都匀速下降C. 甲、乙、丙都匀速上升 D. 乙、丙匀速下降,甲静止【答案】B【解析】【详解】研究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应以地面、楼房为参照物,丙看见楼房匀速上升,说明丙匀速下降;丙看见乙匀速上升,则乙有三种可能:静止、匀速上升或以小于丙的速度匀速下降;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而丙相对地面是下降的,说明甲是以比丙更快的速度匀速下降,甲不可能静止,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5.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甲图中手按压古筝不同位置的弦时,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利用放大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C.丙图中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故选B。6. 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跑掉了B. 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上会结“冰花”,是凝华现象C.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镜片会变模糊是液化现象D. 雪糕周围冒的“冷气”,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冷气”和“热气”都是小水滴【答案】BD【解析】【详解】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故A错误;B.冬天玻璃窗外表面结“冰花”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镜片不会变模糊,故C错误;D.肉眼能看到的“白气”本质上都是大量的小液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BD。7. 如图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形。下列古诗中描述有关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此相同的是( )A.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B.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C.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D.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形,属于凝固现象。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C.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C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图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B. 乙图是某次温度计读数的示意图,这样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C. 丙图中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D. 丁图中使用扩音设备是为了增大响度,加快声音传播的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A.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为冰,然后冰再熔化为水形成的,故A正确;B.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图中仰视这样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C.在结冰的道路上撒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冰中掺入杂质,使冰雪的熔点降低,让冰雪在0℃以下熔化,故C错误;D.使用扩音设备后,感到声音的强度增大,听的更为清楚,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故选A。9. A、B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用水浴加热(图甲)和用酒精灯(图乙)加热碘锤的方法观察“固态碘升华”过程。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碘的熔点为113.7℃。则关于这两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组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都仅是由固态碘升华形成的B. 两组实验中紫色碘蒸气的形成,都经历了由固态变液态的过程C. 应该采用甲图装置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D. 应该采用乙图装置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答案】C【解析】【详解】A.甲实验中,水浴加热最高温度是100℃,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甲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一定是固态碘升华形成的,而乙实验中酒精灯外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所以乙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有一部分是固态碘升华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固态碘熔化成液态碘,液态碘再汽化形成的,故A错误;B.甲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没有经历由固态变液态的过程,故B错误;CD.甲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全部都是由固态碘升华形成的,而乙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还有固态碘熔化成液态碘,液态碘再汽化形成的部分,所以采用甲图装置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0. 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甲所示,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将铜、铁两种不同金属片铆在一起,如图乙所示,若用酒精灯加热后,双金属片就会发生形变,如图丙所示,从而拉动寒暑表指针偏转;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指针式寒暑表利用了固体的热胀冷缩B. 被测温度越高,双金属片形变越大C. 温度改变时,铜片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片明显D. 若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双金属片也会向铁片一边弯曲【答案】D【解析】【详解】AB.由图丙可知,指针式寒暑表是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的,所以温度越高时,金属的膨胀程度越大,双金属片的形变就越大,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丙可知,用酒精灯加热双金属片时,铜的膨胀程度更大,形变更大,所以可知铜片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片明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用冰水混合物冷却时,金属片遇冷收缩,铜的收缩程度要大于铁,所以双金属片会向铜片一边弯曲,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物体长度为7.55cm B. 图②日晷测时间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C. 图③水浴加热缩短了实验时间 D. 图④秒表读数为5min8.5s【答案】ACD【解析】【详解】A.使用刻度尺读数时,应先看清零刻度线的位置,故图①中物体长度应为故A错误,符合题意;B.日晷是利用不同时刻指针的影子的位置不同来指示时间的,其工作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浴加热法的优点是使物质受热均匀,不能缩短加热时间,故C错误,符合题意;D.秒表的大圈表示分钟,一分钟分成两个小格,小圈表示秒,一分钟指针转两圈,由图可知,大圈指针在一分钟的第二个小格中,说明小圈转的是第二圈,故秒表的读数为5min38.5s,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CD。12. 如图所示的四个光现象中,与“凿壁偷光”的原理相同的是( )A. 小孔成像 B. 墙上的手影C. 日食 D. 水中的筷子弯折【答案】ABC【解析】【详解】凿壁偷光是利用隔壁的烛光,通过在墙上凿洞的方式,让光线照到自己的住处,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手影是手的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当光源发出的光射在不透明的道具上时,会在其背后形成影子。故B符合题意;C.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发生时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正好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此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才能看到日食,因此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筷子在水中变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13. 去年冬天冰雪大世界火爆全网,吸引了众多南方“小土豆”前去“哈尔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雕原材料采自于松花江面,江水凝固成冰的过程需要放热B. 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是发生了升华现象C. 游客交谈时嘴边会出现“白气”,是口中呼出的空气遇冷液化成了小水滴D. “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在极寒环境下凝结成水蒸气了【答案】AB【解析】【详解】A.江水凝固成冰是凝固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气温低于0℃时雪不会熔化,而雪人变小,是雪升华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B正确;C.游客交谈时嘴边会出现“白气”,是口中呼出的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凝华成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AB。14. 关于下列现象的解释,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量物体的长度,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B.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通常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C. 光的传播速度是D.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答案】ACD【解析】【详解】A.测量物体的长度,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的分度值,不是越小越好,故A错误,符合题意;B.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通常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m/s,故C错误,符合题意;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ACD。15.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天路”。铁路两侧的“热棒”保持路基冻土的稳定性,热棒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很容易汽化的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如图所示)。下端插在冻土中,液态氨从冻土中吸热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又液化成液态氨下沉到棉的下部。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从而保证了冻土的坚固、稳定。关于热棒说法正确的是( )A. 管中的“液态氨”具有沸点高的特点B. 热棒工作时,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C. 热棒工作时,地面空气温度低于冻土的温度D. 热棒工作时,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答案】CD【解析】【详解】A.由于“液态氨”从冻土中吸热便可汽化,说明“液态氨”的沸点较低,故A错误;B.由题可知,气态氨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通过降温的方式液化成液态氨,故B错误;CD.由题可知,热棒工作过程中,在下端汽化吸热,上端液化放热,氢地面空气温度低于冻土的温度,故CD正确。故选CD。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6. 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五次测量读数分别为:3.80cm、3.79cm、3.81cm、3.92cm、3.82cm,则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物块的长度为_________。【答案】 ①. 1mm ②.【解析】【详解】[1]用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该同学所记录的数据可知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2]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92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92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故物块的长度为3.81 cm。17.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实验中要拨动直尺,观察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的振动快慢,小明应该采用图中_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当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即使在振动,也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答案】 ①. 甲 ②. 振动频率低于人耳听觉范围【解析】【详解】[1]甲图是尺子伸出桌面部分在振动,故要观察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的振动快慢,小明应该采用甲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2]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当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振动频率低于20Hz,即使在振动,也听不到声音了。18.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B杯中的水_________(选填“都能”、“都不能”、“A能B不能”或“A不能B能”)沸腾。A出现此现象原因是_________。【答案】 ①. 都不能 ②. A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解析】【详解】[1][2]由图可知,A杯中的水相当于水浴法加热,外部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100℃不变,所以A杯中的水在温度也达到100℃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A杯中的水不能沸腾,而B杯中随着加热内部气压升高,水的沸点升高,所以B杯中的水也无法沸腾。19. 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低、响度比甲强的乙的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中的哪一幅( )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波形图中最低点与最高点的差值表示的是振动的幅度,差异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重复次数表示的是振动的频率,重复次数越多,说明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乙的声音音调比甲低,所以振动频率小于甲,即重复次数少;响度比甲强,说明振动幅度大。A.振动幅度与甲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B.振动频率比甲大,音调高于甲,故B不符合题意;C.振动频率与甲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D.振动频率小于甲,声音的音调低于甲;振动幅度大于甲,声音的响度大于甲,故D符合题意。故选D。20. 中国科兴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图中所示的温度计 ___________。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验收人员 ___________(能/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表明疫苗 ___________(安全/不安全)。【答案】 ①. 乙 ②. 不能 ③. 安全【解析】【详解】[1]乙是体温计的构造,温度升高后水银柱升高,不会再降回去,可以知道是否超标。[2]外界温度高,取出温度计示数会上升,不能取出。[3]示数为5℃,小于8℃,安全。21. 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晶体,它凝固过程耗时_________min。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___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答案】 ①. 10 ②. 变多【解析】【详解】[1]由图甲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像;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到20min结束,所以凝固时间为10min。[2]由图甲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共4分)22. 我国唐代的作家韩愈在《原道》中写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如图所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坐井观天”,请利用光路图画出青蛙(眼睛用点O表示)通过井口能观察到的最大范围。(最大范围用阴影表示)【答案】【解析】【详解】图中O点是青蛙的位置,将O点与井口左右两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图所示:23. 如图所示是小强在纸杯上蒙上一层塑料膜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用表示)在塑料膜上成的像(用箭头表示)及光路图。【答案】【解析】【详解】A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A′,B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B′,连接A′B′即为烛焰在塑料膜上成的像,如下图所示:四、实验探究(本题共3小题,共20分)24.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对应的时刻。(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____;(2)实验中,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适当_________(填“大一些”或“小一些”)(3)图中________cm,则_________m/s;(4)同组的小丽测出斜面上位置到斜面上位置的距离s和小车通过的时间t,如图乙所示,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平均速度比小车的实际平均速度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的是_________A. B. C. D.(6)若车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在时间中点的速度为,根据实验,可推断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填“>”、“=”或“<”)。【答案】(1)(2)小一些 (3) ①. 80.0 ②. 0.11(4)偏大 (5)C(6)>【解析】【小问1详解】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再通过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则实验原理是。【小问2详解】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小问3详解】[1]由图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图中[2]由图得【小问4详解】小车运动的路程等于斜面的长度减去小车的长度,同组小丽测量的小车运动的路程为斜面的长度,则测得的运动量程偏长,而时间测量准确,由算得的平均速度比小车的实际平均速度偏大。【小问5详解】小车在斜面上加速直线运动。A.图中表示小车做减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表示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图中表示小车做先减速后加速的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问6详解】小车在斜面上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车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大于平均速度,在时间中点的速度为等于平均速度,则25. 小芳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1)玻璃小药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构造中的_________(2)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测温时其中_________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选填“A”或“B”或“C”)(3)D的工作原理与其他三支_________(相同/不同),当气温升高时,D中液柱ab会向_________(左/右)移动【答案】(1)玻璃泡 (2)C(3) ①. 不同 ②. 左【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常见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可知,图中的玻璃小药瓶与常见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功能类似。【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液面高度变化得越明显,精确度越高,而三个温度计中B的管最粗,升高相同温度时液面变化得最不明显,A、C管粗细相同,但是C玻璃瓶容积比A的大,所以液面变化比C明显,所以C的精确度最高。【小问3详解】[1]A、B、C三个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D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所以原理不同。[2]当气温升高时,玻璃瓶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推动液柱ab向左移动。26. 如图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16min。(1)图甲中实验器材安装过程中,应先调整固定,___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纸板上旁边的小孔作用是_________(2)根据图乙分析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小红比小明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3)小明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4)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a)、(b)所示,则图_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好奇的小明对气泡内的主要气体进行猜测,正确的是_________.A.热空气 B.水蒸气 C.冷空气 D.二氧化碳气体(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A. B.C. D.(6)拓展:厨房中的物理知识①实验完成后,小红取一个小烧杯装入适量沸腾的水浮在大烧杯中继续加热,如图,她发现大烧杯中的水持续沸腾而小烧杯中的水始终不沸腾,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发现温度相同。小红联想到厨房里妈妈炖汤用的隔水炖盅,和图相似,将装有食材和水的小盅放在装水的大盅内隔水慢炖,也能将汤炖好。与普通的炖锅相比,隔水炖盅的好处有_________(选填序号)。A.食材更容易炖熟 B.汤汁不易炖干C.汤汁不会谱[pū]锅(谱锅是指汤汁中由于产生大量气泡而溢出锅外)②小明也发现厨房中美食烹调的蒸、煮、炸、炒都有物理知识,下列认识错误的是_________A.蒸包子时往往上层的包子先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B.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液体的沸点降低C.煮的面条“白嫩嫩的”而炸的油条却“金黄”的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D.煮饺子时当锅里的水沸腾后应该把大火改为小火【答案】(1) ①. B ②. 使内外气压平衡(2)小红的水初温较低(3)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4) ①. b ②. B(5)D (6) ①. BC ②. B【解析】【小问1详解】[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先安装下面的,因为如果先安装上面的,下面不一定合适,所以先固定B铁圈。[2]小孔的作用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保持相等,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通过小孔可以有效地控制内外气压,从而精确地测量水的沸点。【小问2详解】由图象知,小明所用水的初温为96°C,小红所用水的初温为93°C,所以小红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原因是水的初温较低。【小问3详解】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与烧杯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能继续吸热,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小问4详解】[1]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2]气泡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故B正确,ABD错误。【小问5详解】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直到与室温相同时,温度不再变化,故D符合题意。【小问6详解】[1]隔水炖盅食材的温度与普通炖锅中食材的温度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隔水炖盅中水虽然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汤汁不会谱[pū]锅,所以汤汁不易炖干,故BC符合题意。[2]A.在蒸包子时,水蒸气上升、到达最上层,遇到锅盖(遇冷)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蒸包子时,上层先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食物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食物熟的越快,故B错误,符合题意;C.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所以炸油条可以将油条炸黄,而煮面条不能将面条煮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煮饺子时当锅里的水沸腾后应该把大火改为小火,可以节省燃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五.综合应用(本题共2小题,共14分)27. 国庆节假期,明明一家先坐汽车后又坐火车去旅游。当他乘坐汽车时看到路边的标志牌如图,求:(1)若汽车以允许最快的速度行驶,半个小时所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该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4s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鸣笛处距高山有多远?(3)乘坐火车时,该火车长为200m,当火车以108km/h中速度匀速通过一座2800m长的大桥,火车过桥的时间是多少?【答案】(1)60km(2)730m (3)100s【解析】【小问1详解】由标志牌可知,行驶时允许的最快速度为120km/h。故半个小时所行驶的路程为【小问2详解】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4s通过的距离为声音在4s内通过的距离为鸣笛处距高山的距离为【小问3详解】火车行驶的速度为火车过桥时通过的总路程为故火车过桥的时间为28. 研究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中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针对噪声常常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为比开展了“制作护耳器”的项目化活动:【项目材料】探究的材料有报纸、海绵、毛巾,可做声源的器材有闹钟、音叉;测量工具有声音监测仪、刻度尺等等【项目,分析】(1)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闹铃;你认为音叉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_________(2)设计活动时同学想到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都可能影响隔音效果,则实验时具体操作时应选用厚度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听闹钟声音响度的变化。【项目实施】一小组,声音的变化不容器辨别,于是用声音监测仪来完成研究。请问如图:监测仪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将声音监测仪放在距离钟1m处,记录声音分贝,再记录下按上述材料包裹后的声音分贝如表:次数 隔音材料厚度 包裹方式 隔音材料 包裹前声音响度/dB 包裹后声音响度/dB 材料的隔音性能1 相同 相同 报纸 57 422 毛巾 383 海绵 29请回答:①小组同学发现生活中隔音材料广泛应用,使用隔音材料是在_________减弱噪声;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三种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二小组:材料 报纸 毛巾 海绵声音到人的平均距离/米 2.8 2.1 1.2分别准备三种不同材料,进行隔音效果的测试。固定声源,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罩住两只耳朵,从声音处慢慢向后移动,当恰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测量距离,重复3次取平均值。再换用其他材料重复实验,得到如表数据。二组设计的实验中,依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来判断物体的隔音性能,这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项目拓展】某同学选择合适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护耳器。评价小组认为该作品虽然隔音效果好,但是佩戴时挤压耳廓,舒适性较差。为使该作品达到优秀,请你对该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设_________。【答案】 ①. 音叉声音不稳定 ②. 不能 ③. 传播过程中 ④. 海绵 ⑤. 转换法 ⑥. 增加海绵垫以提高舒适性【解析】【详解】(1)[1]音叉发出的声音不稳定,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2]监测仪只能监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①[3]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使用隔音材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②[4]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海绵的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隔音效果最差。[5]人离声源逐渐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恰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采用了转换法。[6]该护耳器虽然隔音效果好,但是佩戴时挤压耳廓,舒适性较差。为使该作品达到优秀,可以增加海绵垫以提高舒适性。沈阳市八年级期中阶段作业反馈试卷满分:80分 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2分,30分。1—10题为单选,11—15为多选,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1. 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正确的是( )A 确保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50dB B. 正常人心脏跳动1min大约70次左右C. 人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D. 人步行速度约1.1km/h2.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B. 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静止的C.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D. 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3. 如图是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B. 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3m处C. 从第3s开始,,第5s时A、B相遇D.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4. 甲、乙、丙三人各驾驶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 B. 甲、乙、丙都匀速下降C. 甲、乙、丙都匀速上升 D. 乙、丙匀速下降,甲静止5.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 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 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 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6. 学习了物态变化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跑掉了B. 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上会结“冰花”,是凝华现象C.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镜片会变模糊是液化现象D. 雪糕周围冒的“冷气”,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冷气”和“热气”都是小水滴7. 如图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形。下列古诗中描述有关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此相同的是( )A.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B.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C.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D.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8.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图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B. 乙图是某次温度计读数的示意图,这样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C. 丙图中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D. 丁图中使用扩音设备是为了增大响度,加快声音传播的速度9. A、B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用水浴加热(图甲)和用酒精灯(图乙)加热碘锤的方法观察“固态碘升华”过程。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碘的熔点为113.7℃。则关于这两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组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都仅是由固态碘升华形成的B. 两组实验中紫色碘蒸气的形成,都经历了由固态变液态的过程C. 应该采用甲图装置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D. 应该采用乙图装置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10. 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甲所示,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将铜、铁两种不同金属片铆在一起,如图乙所示,若用酒精灯加热后,双金属片就会发生形变,如图丙所示,从而拉动寒暑表指针偏转;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指针式寒暑表利用了固体的热胀冷缩B. 被测温度越高,双金属片形变越大C. 温度改变时,铜片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片明显D. 若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双金属片也会向铁片一边弯曲1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物体长度为7.55cm B. 图②日晷测时间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C. 图③水浴加热缩短了实验时间 D. 图④秒表读数为5min8.5s12. 如图所示的四个光现象中,与“凿壁偷光”的原理相同的是( )A. 小孔成像 B. 墙上的手影C. 日食 D. 水中的筷子弯折13. 去年冬天冰雪大世界火爆全网,吸引了众多南方“小土豆”前去“哈尔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雕原材料采自于松花江面,江水凝固成冰的过程需要放热B. 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是发生了升华现象C. 游客交谈时嘴边会出现“白气”,是口中呼出的空气遇冷液化成了小水滴D. “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在极寒环境下凝结成水蒸气了14. 关于下列现象的解释,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量物体的长度,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B.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通常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C. 光的传播速度是D.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15.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天路”。铁路两侧的“热棒”保持路基冻土的稳定性,热棒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很容易汽化的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如图所示)。下端插在冻土中,液态氨从冻土中吸热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又液化成液态氨下沉到棉的下部。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从而保证了冻土的坚固、稳定。关于热棒说法正确的是( )A. 管中的“液态氨”具有沸点高的特点B. 热棒工作时,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C. 热棒工作时,地面空气温度低于冻土的温度D. 热棒工作时,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6. 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五次测量读数分别为:3.80cm、3.79cm、3.81cm、3.92cm、3.82cm,则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物块的长度为_________。17.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实验中要拨动直尺,观察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的振动快慢,小明应该采用图中_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当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即使在振动,也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18.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B杯中的水_________(选填“都能”、“都不能”、“A能B不能”或“A不能B能”)沸腾。A出现此现象原因是_________。19. 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低、响度比甲强乙的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中的哪一幅( )A. B.C. D.20. 中国科兴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图中所示的温度计 ___________。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验收人员 ___________(能/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表明疫苗 ___________(安全/不安全)。21. 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晶体,它凝固过程耗时_________min。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___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共4分)22. 我国唐代的作家韩愈在《原道》中写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如图所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坐井观天”,请利用光路图画出青蛙(眼睛用点O表示)通过井口能观察到的最大范围。(最大范围用阴影表示)23. 如图所示是小强在纸杯上蒙上一层塑料膜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用表示)在塑料膜上成的像(用箭头表示)及光路图。四、实验探究(本题共3小题,共20分)24.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对应的时刻。(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____;(2)实验中,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适当_________(填“大一些”或“小一些”)(3)图中________cm,则_________m/s;(4)同组的小丽测出斜面上位置到斜面上位置的距离s和小车通过的时间t,如图乙所示,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平均速度比小车的实际平均速度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的是_________A. B. C. D.(6)若车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在时间中点的速度为,根据实验,可推断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填“>”、“=”或“<”)。25. 小芳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的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1)玻璃小药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构造中的_________(2)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测温时其中_________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选填“A”或“B”或“C”)(3)D的工作原理与其他三支_________(相同/不同),当气温升高时,D中液柱ab会向_________(左/右)移动26. 如图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16min。(1)图甲中实验器材安装过程中,应先调整固定,___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纸板上旁边的小孔作用是_________(2)根据图乙分析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小红比小明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3)小明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4)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a)、(b)所示,则图_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好奇的小明对气泡内的主要气体进行猜测,正确的是_________.A.热空气 B.水蒸气 C.冷空气 D.二氧化碳气体(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A. B.C. D.(6)拓展:厨房中物理知识①实验完成后,小红取一个小烧杯装入适量沸腾的水浮在大烧杯中继续加热,如图,她发现大烧杯中的水持续沸腾而小烧杯中的水始终不沸腾,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发现温度相同。小红联想到厨房里妈妈炖汤用的隔水炖盅,和图相似,将装有食材和水的小盅放在装水的大盅内隔水慢炖,也能将汤炖好。与普通的炖锅相比,隔水炖盅的好处有_________(选填序号)。A.食材更容易炖熟 B.汤汁不易炖干C.汤汁不会谱[pū]锅(谱锅是指汤汁中由于产生大量气泡而溢出锅外)②小明也发现厨房中美食烹调的蒸、煮、炸、炒都有物理知识,下列认识错误的是_________A.蒸包子时往往上层的包子先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B.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液体的沸点降低C.煮的面条“白嫩嫩的”而炸的油条却“金黄”的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D.煮饺子时当锅里的水沸腾后应该把大火改为小火五.综合应用(本题共2小题,共14分)27. 国庆节假期,明明一家先坐汽车后又坐火车去旅游。当他乘坐汽车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求:(1)若汽车以允许最快的速度行驶,半个小时所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该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4s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鸣笛处距高山有多远?(3)乘坐火车时,该火车长为200m,当火车以108km/h中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2800m长的大桥,火车过桥的时间是多少?28. 研究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中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针对噪声常常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为比开展了“制作护耳器”的项目化活动:【项目材料】探究的材料有报纸、海绵、毛巾,可做声源的器材有闹钟、音叉;测量工具有声音监测仪、刻度尺等等【项目,分析】(1)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闹铃;你认为音叉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_________(2)设计活动时同学想到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都可能影响隔音效果,则实验时具体操作时应选用厚度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听闹钟声音响度的变化。【项目实施】一小组,声音的变化不容器辨别,于是用声音监测仪来完成研究。请问如图:监测仪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将声音监测仪放在距离钟1m处,记录声音分贝,再记录下按上述材料包裹后的声音分贝如表:次数 隔音材料厚度 包裹方式 隔音材料 包裹前声音响度/dB 包裹后声音响度/dB 材料的隔音性能1 相同 相同 报纸 57 422 毛巾 383 海绵 29请回答:①小组同学发现生活中隔音材料广泛应用,使用隔音材料是在_________减弱噪声;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三种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二小组:材料 报纸 毛巾 海绵声音到人的平均距离/米 2.8 2.1 1.2分别准备三种不同材料,进行隔音效果的测试。固定声源,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罩住两只耳朵,从声音处慢慢向后移动,当恰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测量距离,重复3次取平均值。再换用其他材料重复实验,得到如表数据。二组设计的实验中,依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来判断物体的隔音性能,这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项目拓展】某同学选择合适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护耳器。评价小组认为该作品虽然隔音效果好,但是佩戴时挤压耳廓,舒适性较差。为使该作品达到优秀,请你对该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设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