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百色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内环境成分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胰蛋白酶、Na 、ATP、葡萄糖 B.CO 、胰岛素、尿素、抗体
C.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D.甘油三酯、DNA聚合酶、磷脂、胆固醇
2.如图是人体某处组织切片的模式图,图中序号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是①(组织液)
B.②(淋巴液)能为部分淋巴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C.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D.正常情况下,④的渗透压与组织液的保持平衡
3.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占90%左右,其余10%以蛋白质为主,此外还有无机盐、激素、胆固醇等。血浆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B.过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会导致低血压,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过多易导致高血压
C.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这主要与血浆中的HCO3—/H2CO3等缓冲对有关
D.血浆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的变化都可能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5.下列关于稳态及其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调节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pH相对稳定
D.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B.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C.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传出神经
D.支配血管、内脏和腺体的运动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7.下列有关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所有神经元的细胞体均在神经中枢中
C.人体感受器只能分布在皮下,有的形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
D.最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
8.如图为简化的排尿反射反射弧示意图(箭头示神经冲动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膀胱充盈形成尿意属于非条件反射
B.当脑部和脊髓的连接受损,仍有排尿反射
C.盆神经是该反射弧的传入神经,阴部神经为其传出神经
D.排尿时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加强脊髓中的初级排尿中枢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9.作为药物,芬太尼因其强效镇痛及高性价比,成为缓解人类疾苦但“天使”级的镇痛药,但因其成瘾性,又成为让人坠入成瘾深渊的“魔鬼”。其镇痛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芬太尼可能会抑制神经元膜上Ca 通道蛋白的开放,从而减少Ca |内流
B.芬太尼通过抑制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C.芬太尼能促进突触小体内的K 外流,引起膜电位变化,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
D.芬太尼因其镇痛效果佳且性价比高,可作为长期反复使用治疗药物的第一选择
10.在t 、t 、t 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降低细胞外K 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
C.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 通道打开
D.t t 时间段,细胞K 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 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
11.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mL时,膀胱充盈、扩张,使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盆神经传导,到达脊髓排尿中枢,同时,脊髓排尿中枢产生兴奋,沿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环境条件允许时,便发生排尿反射。如图所示。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第11题
A.大脑接受信息后,直接通过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缩小,完成排尿反射
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无法完成排尿反射
D.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脊髓→②的途径传导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12.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12题
A.调节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脑干
B.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无法产生兴奋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动脉血压升高时,神经调节能使其快速恢复正常
13.如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第13题
A.去医院验血取样时,针刺指尖能感觉痛但手不缩回来是因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调控
B.某人脑卒中,可能是第一运动区局部受损
C.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都有对应区域,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
14.沃泰默发现切除实验动物通向上段小肠的神经后,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就此提出假设:这是一种化学调节。下列能用于直接支持该假设的是( )
A.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实验动物的静脉
B.切除实验动物的上段小肠,再将稀盐酸直接注入静脉
C.将受稀盐酸刺激过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再注入静脉
D.切除实验动物体内连接胰腺的神经,再将稀盐酸注入上段小肠肠腔
15.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了确定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分别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测定二人注射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据下表可知( )
组别 TSH浓度(mU/L)
注射前30min 注射后30min
健康人 9 30
甲 2 29
乙 1 2
A.甲下丘脑病变,乙垂体病变 B.甲下丘脑病变,乙下丘脑病变
C.甲垂体病变,乙下丘脑病变 D.甲垂体病变,乙垂体病变
16.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M、N、P为结构,a、b、c为激素,①②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16题
A.c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只有M、N B.①②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C.寒冷刺激时,a分泌增多,b分泌减少 D.c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7.如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第17题
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
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18.拥抱给人带来力量(如图)。拥抱可以促进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由脑垂体分泌)两种“快乐物质”的合成,使人的情绪趋于平和、稳定、愉悦和满足。下列有关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18题
A.都是信息分子,起到催化作用 B.都能通过体内的导管运输到全身
C.都与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 D.都在起作用后全部被酶降解掉
19.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由PO/AH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共同活动(放电频率相等时)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如图为不同下丘脑温度热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和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定点分别为37℃、37.5℃
B.体温调定点在大脑皮层,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若机体体温恰好在某调定点水平,则此时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
D.若机体体温低于体温调定点水平,则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20.下列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与肾脏密切相关
B.长时间不饮水,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适量增加饮水有利于代谢废物随尿液排出
D.高盐饮食会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21.(12分)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
(1)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是_________(填序号)中蛋白质含量高,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从外界环境摄入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
(3)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1增多的液体_________(填标号),将导致______________。
22.(12分)图一是置于适宜环境中的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G表示电表,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图二是人体中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的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当刺激c处产生兴奋时,A侧的兴奋处为________(填“正”或“负”)电位,B侧为_______(填“正”或“负”)电位,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的。
(2)如果将图一中a、b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表的指针会发生________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表的指针先向________(填“右”或“左”)偏转。
(3)图二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其中C是________,可以据此判断B代表_____________。
(4)如果在图二中的C所在细胞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F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3.(12分)如图为人体神经系统某部分结构,A、B代表神经细胞末梢膨大的结构,C为另一细胞的神经末梢膜。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B称为____________。神经元中具有神经末梢结构的是____________。
(2)当神经冲动到达时,进入细胞内的Ca离子作用可能是促进_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的分泌与突触前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特点)有关。
(3)多巴胺和5-羟色胺分别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
①多巴胺 ②5-羟色胺 ③多巴胺和5-羟色胺
(4)研究发现,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可与相应的受体结合。睡眠主要依靠脑部多个脑区的胞外腺苷含量来调节。咖啡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其含有的咖啡因是腺苷的类似物,但不具有腺苷调节神经的作用。人体腺苷分泌不足时,会产生_____________(嗜睡/无睡意)作用。
24.(12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病人数近些年在全球呈上升趋势。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改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降糖药物用量。如图是正常个体适当运动对机体各器官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mmol/L。由图可知适当运动能够降低血糖,从胰岛素的角度分析,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胰岛素分泌,该激素在增加血糖去路的同时也减少血糖的来源,减少来源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运动能够减少脂肪细胞的脂肪量和减少肝脏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累积,原因是运动会诱发机体产生鸢尾素,该激素通过________进行运输,作用于皮下脂肪,加快脂肪细胞内脂肪的氧化分解。但鸢尾素在体内不能持续发挥作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开发出一种新型降糖药W,现需要验证W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选择体重、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为实验对象,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2分)长期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和毛囊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白发、脱发,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去甲肾上腺素能使黑色素细胞干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引发干细胞耗竭,黑色素细胞减少;Gas6蛋白能够促进毛囊细胞干细胞正常增殖分化。回答下列问题。
(1)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途径①②调节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在途径①中,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____________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干细胞;途径②使黑色素细胞干细胞异常增殖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调节,该途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途径①和途径②体现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途径③中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调控轴调节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调节方式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体现了激素_____________的作用特点,其中CRH只能作用于垂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可用于治疗因过度紧张、焦虑应激下引发白发、脱发的一些合理思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生物学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A、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TP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CO (代谢产物)、胰岛素(调节物质)、尿素(代谢产物)、抗体(免疫物质)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C、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内,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C错误;D、DNA聚合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发挥作用,磷脂在细胞内合成并参与细胞膜结构的组成,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2.C A、由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淋巴(液),③为血浆,其中表示X组织细胞,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X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可能为组织液,即①,A正确;B、图中②表示淋巴(液),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因此②淋巴液能为部分淋巴细胞提供营养物质,B正确;C、图中③表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错误;D、图中④表示组织的细胞内液,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正常情况下,④的渗透压与组织液的保持平衡,D正确。
3.A 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远高于无机盐,但是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远大于无机盐,因此蛋白质微粒数目远小于无机盐微粒数目,因此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有关,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过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会使血容量降低、导致低血压,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过多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导致高血压,B正确;C、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pH能保持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内主要是因为血浆中含有很多缓冲对,例如HCO3—/H2CO3等,C正确;D、血浆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的变化例如温度、pH变化都可能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代谢发生紊乱,D正确。
4.A A、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A错误;B、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B正确;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调节能力,再加入HCl后,pH会下降,C正确;D、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D正确。
5.C A、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其调节的现象,如个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及其调节,群落的各个种群之间数量上的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等等,A正确;B、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来维持pH相对稳定,如二氧化碳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进而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进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通过体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也能维持体液中pH的相对稳定,C错误;D、稳态指的是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内涵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正确。
6.D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的,A错误;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包含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C、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C错误;D、支配血管、内脏和腺体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正确。
7.D 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腺体或其他结构,A错误;B、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不在神经中枢中,B错误;C、感受器种类很多,不只分布在皮下,例如有的分布在血管壁,C错误;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构成,是最简单的反射弧,D正确。
8.B A、尿意是一种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所以当膀胱充盈形成尿意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B、当脑部和脊髓的连接受损,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控制,排尿反射仍可发生,但机体无法自主排尿,B正确;C、根据图示分析,盆神经即包括传入神经又包括传出神经,C错误;D、尿液进入后尿道,此时,后尿道的尿液可刺激后尿道感受器并产生冲动,冲动传递到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这样加强了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活动,使原有的排尿活动加强,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方式,能够使排尿反射迅速发起、越来越强、迅速完成,D错误。
9.A A、结合图示可知,芬太尼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K 外流,增大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膜电位的变化抑制神经元膜上Ca 通道蛋白的开放,从而减少(Ca 内流,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芬太尼镇痛的作用机理是:当其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 内流,促进K 外流,抑制突触前膜对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起到镇痛效果,B错误;C、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芬太尼能促进神经元内的K 外流,增大静息电位,C错误;D、结合图示可知,芬太尼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K 外流,增大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长期使用芬太尼,使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导致成瘾,故不能长期反复使用,D错误。
10.A A、由题图可知t 、t 两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 、t 两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 通透性较大,K 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降低细胞外K 浓度会导致膜内外K 浓度差增大从而提高K 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C、t 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 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C错误;D、t ~t 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 外流,K 外流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D错误。
11.D A、大脑通过控制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来控制排尿,A错误;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B错误;C、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D、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至大脑皮层,D正确。
12.D A、调节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的中枢位于脑干,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B、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B错误;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D、由图可知,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弧的调节动脉血压下降,最终使动脉血压维持动态平衡,而神经调节具有速度快的特点,D正确。
13.D A、控制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所以大脑可以控制缩手反射,A正确;B、脑卒中患者的脑部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其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可能有损伤,B正确;C、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都有对应区域,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下部,C正确;D、在第一运动区手的代表区面积与整个下肢代表区的面积相当,说明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而与该部分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均有关,D错误。
14.C 分析题意,沃泰默发现切除实验动物通向上段小肠的神经后,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目的是要证明这是一种化学调节,则应该彻底排除神经调节(应将小肠黏膜进行研磨处理,彻底破坏神经,制作提取液)的作用,但应保留盐酸刺激,故采取的适宜措施是将受稀盐酸刺激过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再注入静脉,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15.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恢复正常,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垂体,下丘脑病变;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因此甲下丘脑病变,乙垂体病变,A正确,BCD错误。
16.D A、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聚则图中M表示垂体,N表示下丘脑,P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A错误;B、①②过程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错误;C、寒冷刺激时,a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从而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增加,C错误;D、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故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17.A A、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引起血糖上升,A错误;B、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故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C、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D、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正确。
18.C A、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信息分子,无催化作用,A错误;B、内啡肽由内分泌腺脑垂体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都是直接进入内环境随体液运输到全身,B错误;C、二者都是信息分子,会与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正确;D、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后会被酶降解掉或被突触前膜重吸收,D错误。
19.C A、据图分析: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A、B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正常情况下体温为37℃,调定点调高后“正常”体温为38.8℃,A错误;B、体温调定点在下丘脑,主要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错误;C、若机体体温恰好在某调定点水平,则此时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这也是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实质,C正确;D、若机体体温低于体温调定点水平,则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D错误。
20.D A、肾脏与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A正确;B、长时间不饮水,渗透压增大,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正确;C、适量增加饮水有利于代谢废物随尿液排出,C正确;D、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错误。
21.(每空2分)
(1)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无机盐、蛋白质
(4)②组织水肿
22.(除注明外,每空1分)
(1)负 正 双向
(2)两/2/二 相反 右(2分)
(3)反射弧 神经节 传入神经
(4)出现收缩(2分)
23.(每空2分)
(1)突触小体 树突和轴突
(2)突触小泡一定的流动性
(3)③
(4)无睡意
24.(除注明外,每空2分)
(1)3.9—6.1(1分)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
(2)体液(1分)鸢尾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3)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均分成2组,编号甲、乙,并测量2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注射适量新型降糖药W,一段时间后,测量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甲组小鼠的血糖含量无明显变化,乙组小鼠血糖含量降低
25.(除注明外,每空2分)
(1)神经递质(1分)神经—体液 电信号/局部电流(1分)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微量高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只在垂体中表达
(3)利用药物适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或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作用或促进毛乳头细胞中Gas6表达(或注射Gas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