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文华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文华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5.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的产物,从
郑州文华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每一种文化对以前的文化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印证这
历史试卷
一说法的是( )
时间:2024年 10 月 A.古希腊民主政治是代议制的源头 B.代议制的核心是民主与轮番执政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试卷共 4 页) C.英国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D.美国首创资产阶级代议制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6.1929 年 3 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
1.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 政 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规定:国民党对于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独负全责”;
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 必须 是“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衙行三民主义”者,“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
变化说明西周( ) 这反 映出国民党“训政”的实质是( )
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A.主权在民 B.独裁专制 C.以党治国 D.法律至上
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 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7.1940 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有必要设计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又不
2.秦汉时期,卜、祝等一些专业技术性和医、御等实用性较强的职业,被政府以世代相传 同 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即新民主主义的“政体”。这种政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
的方式管控,并为政府提供长期的专业服务,被称为“畴官”。“畴官”的设立 国 民大会、省民大会、县民大会、区民大会直至乡民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大会选举政
( ) 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沿袭了先秦世官制度 B.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 A.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C.推动了汉代科技进步 D.有利于政权平稳运行 C.注重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D.致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 8.1905 年后,清廷陆续谕令蒙古及其他边疆地区一体兴学,普及汉语文教育。清廷学部
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 表 示:“普通教育所以培养国民之知识,增进国民之德艺,以民无不学为宗旨,以道一风
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 ) 同 为归宿。”边疆地区的兴学实践( )
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 A.为癸卯学制的颁布奠定基础 B.开启了边疆世俗化的进程
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壮大汉族官僚的力量 D.以文化认同推进国家认同
4.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形制自由,遍布各类公共建筑,乃是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
活动中心: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以庙宇为主体,轴线对称,有的呈多层纵深布局,公共 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
建筑被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神庙和凯旋门。广场形制的演变折射出古罗马 此可知,孝文帝 迁都的主要目的是( )
( ) A.放松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B.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A.社会性质的剧变 B.国家政体的倒退 C.背离古希腊传统 D.政治形势的变化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D.减少政治改革的阻力
10.下表是根据《汉书》整理的关于郡县官员的考核情况记录,据此可知汉代官员考核
( )
(陈立)为天水太守,劝民农桑,为天下最。 (祭肜)除偃师长,视 15.我国于 1994 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 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
制 度,1996 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 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
事五年,县无盗贼,州课第一,迁襄贲令。 (韩延寿)在东郡三岁,
究试 点。这表明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 )
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卜式)迁成皋令,将漕最。上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16.西夏颁布的《天盛律令》,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文字颁行的第一部律典。其首卷
A.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品质 B.标准多样切合实际需要
规定,企图危害国家政权和颠覆皇权统治的“谋逆”和“背叛”,以及“不孝”“不
C.以任满三年为考核周期 D.是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
睦”“内乱”等违犯家族伦常的罪行属于“十恶”,须予以严惩。这反映了( )
11.宋代建立了完善的官员巡行制度,监司、台谏、特使等官员被派遣到各地进行巡视,
A.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B.西夏沿用宋朝法律体系
了解地方治理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巡行过程中,会深入基层,与百姓交流,听取民意,搜
C.儒家伦理传统影响深刻 D.法典旨在捍卫皇权正统
集各种信息。宋代官员巡行制度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是( )
17.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
A.强调君主专制,权力高度集中 B.注重官员监督与考核,强化责任意识
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
C.倡导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 D.实行分权制衡,避免权力滥用
庭杖责李正风,这反映了( )
12.20 世纪以来的美国,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和 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 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政 策”。据此可知,美国( )
18.中世纪早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
A.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
12 世纪之前在欧洲小城沙特尔,法律和神学等内容出现在教父哲学或者是各种知识的汇
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集 手抄书籍当中,后来这些学科逐渐分离,专门设课研究学习。这表明当时的教会学校
13.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
( )
张伯伦曾对常用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
A.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情。”这一传统( )
C.迎合教育世俗化的趋势 D.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识
A.英国文官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 B.英国文官系统具有民主性
19.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
C.英国文官工作具有主动性 D.政治中立于政策的连续性
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
14.1902 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
配和享受。这说明( )
肄 业,每月给薪水,有主教,有助教,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
A.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融入法律 B.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者, 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C.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20.颁布于 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制 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
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而 1982 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
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 背景。(8)
所有 制。”这说明两部宪法( )
A.都反映了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B.颁布时我国的社会性质相同
C.都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都体现了对现实状况的承认
(2) 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
二、材料分析题
21.考试选官是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
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 21 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 综合上述所有信息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 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4)
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
咨送各官署学习 2 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
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
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 6 门。…… 2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考 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材料一 古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
——据 1913 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 颇为平等,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遏制。妇女由于广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承担徭役,其
理 材料二:(19 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 家庭地位不会低于男子多少。秦律有翔实的婚姻法,男女成婚、离婚必须报官备案,以受
国政
法律承认和保护。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
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 歧视。
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
——摘编自任树民《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
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二 从杨树达先生《汉代婚良礼俗考》及现存汉朝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
——高中历史选必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有礼法应允的聘婚制,即一夫一妻创;其他如父
材料三: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
死要其后母、兄亡妻嫂的收继婚、同姓血缘婿、交换婚、入赀婚等,并行不悖。汉朝人在
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
择偶标准上,“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婚姻选择上,有“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
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
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据史书记载,汉初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在五次守寡后
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
嫁给陈平;平阳公主初嫁曹寿,再嫁夏侯颂、后又卫青。由此可见,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
的建立和完善。
受约束、不失体面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摘编自徐丽君《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
3
(1)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婚姻习俗的相同点。(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婚姻习俗进行评析。(6)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 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
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
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
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
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
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那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
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不得用材料中的史实)
42024年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C B B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A D C A C C D
21.(1)特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分笔试和口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
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基本特点: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影响: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但文官通过推荐产生,官员昏庸无能现象比较突出。
(3)关联:中国古代科举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通过考试选用文官的做法,有一定影响。近代中国公务员制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科举制(或考试监察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因素:不同文明(或中西方)的交流与互鉴。
22.(1)相同:①婚姻男女都有自由、平等权力;②宽容与开放,妇女改嫁、再嫁不受歧视;③都存在一夫一妻制。
(2)
评析:原因:①汉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为汉代婚姻习俗多样奠定了基础。②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③社会风气较开放包容。
评价: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封建伦理尊卑的影响,女子的地位仍然低下。
23.观点: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论证:任何一种制度不会永远好下去,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应用,不断的创新。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隋朝的时候创立,在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不断的发展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宋代大力提倡科举制度,采用重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的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为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总之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利收到中央政府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制度创新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