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6:对比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06:对比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6:对比鉴赏
(解析版)
考点解析:
比较阅读辨别模糊
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
【易错点快攻】
求同存异,比较鉴赏
1.辨别异同,知同辨异。比较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主观题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超然客公众号 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一般答题思路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客观题相比主观题较为简单,只要会做主观题,客观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内容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意象间的色彩情况。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意境的“四品”。
语言比较鉴赏鉴
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品字析句鉴赏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鉴赏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以及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
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文;
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
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
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鉴赏情感的前提。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1】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2】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3】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释:【1】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2】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3】竹实:传说中凤凰的食物。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
B.“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苍凉的氛围。
B.“假令”两句极尽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C.“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3.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A
3.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诗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作者以大鹏自比,写其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出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作者年轻自信,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凤鸟是祥瑞之鸟,杜诗写凤鸟“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作者借写朱凤对众鸟的同情怜悯,表达了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错,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世人”两句意思: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C.“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错,嗷嗷:描摹朱凤的叫声,并非因冻饿而哀号。
D.“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错,“下愍”两句意思: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连最小的黄雀也不能逃脱。没有体现“尤其同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虚实结合”错误,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并非现实中的动物。因而没有“实”。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形象的能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道“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这也是对“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最好回击,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表达了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杜诗言朱鸟孤立无助,栖托虽高,不忍自求饱,必欲百鸟如黄雀之类在罗网者分竹实以及之,不暇计鸱辈怒号矣。“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等诗句描绘了凤鸟仁爱善良,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哀怜百鸟的朱凤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身在罗网中的百鸟就是底层百姓;“鸱枭”则是欺压百姓的人。作者借描写凤凰来表达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悲悯之情,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说明了其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性格特征。
二、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5.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答案】4.D
5.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诗人眼前,而是词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
B.“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
C.“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明月夜,短松冈”,是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意深,痛巨,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
题情尽桥
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句中的“作”字很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杜诗第二句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巧妙,启发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情思,表现出诗人的创新。
C.雍诗首句中的“从来”二字看似不经意写出,含义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
D.雍诗前两句是“立”,后两句是“破”。整首诗围绕“情难尽”展开抒情,笔墨酣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美感。
7.两首诗一首题“庙”,一首题“桥”,虽然都是托物言志,但诗歌主旨不同,请简要分析。
D
①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杜诗为木兰庙题诗,借此表达诗人对民族英雄花木兰将军的无限赞叹和景仰之情。
②雍诗因桥名“情尽”二字有感而发,改情尽桥为折柳桥,深刻地揭示出了人们离别之时的难舍难分的普遍心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雍诗前两句是‘立’,后两句是‘破’”分析错误。前两句是说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后两句意思是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可见应是雍诗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分析能力。
《题木兰庙》一诗中,作者对花木兰的英勇行为作出了高度评价。“弯弓征战作男儿”写出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一故事家喻户晓。“拂云堆上祝明妃”则是作者想象的内容,想象花木兰去拂云堆上的明妃祠去祭拜王昭君。王昭君是为了汉朝的和平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去匈奴和亲,与此相对比的是花木兰从军击败敌人,凯旋还朝。所以,此处作者为花木兰庙题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英雄花木兰将军的无限赞叹和景仰之情。
而《题情尽桥》中,作者有感于桥名为“情尽”的不当,将其改为“折柳桥”。“情尽桥”是人们的送别之地,正是难舍难分的情感之地,名为“情尽”,与人们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相抵触。作者也是有感于此,所以才认为应将桥名改为“折柳”,深刻地揭示出了人们离别之时的难舍难分的普遍心理。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逃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9.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D
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
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四点中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误。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白诗人才观:对人和事物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顾诗人才观:“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写骏马在历险上具有优势,但犁田上不如牛,处于劣势,这说明任何事物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天下的万物贵在量才使用,请千万不要对它加以过多苛刻的要求。
白诗手法:类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用典。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
假设。“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正反对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顾诗手法:类比。骏马奔驰千里,却不能像牛那样耕种田地,坚固的车辆能载重前行,却不能像船那样穿行在河流之上。舍弃自己的长处,而对某些事物使用或展现自己的短处,即使能力再高也难以获得好的发展。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2.善用比喻是《望洞庭》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B 11.D
1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错误。刘诗首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错误。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意思是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因此,诗人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因此,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从外形和色彩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乙诗:
同梅溪①赋秋日海棠二章(其二)
元好问
翠袖红妆又一新,秋风秋露发清真。
丹青写入梅溪笔,桃李从今不算春。
【注】梅溪:元好问的朋友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头两句,树枝间新绿重重叠叠,仅可见藏于其间数点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与“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
B.甲诗“闹春风”中“闹”一字,与《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乙诗是与友人史达祖一同赋诗,见海棠花开即事有感,抒发当下心境,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
D.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怀,将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写细腻独到,用词简洁精炼,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诚恳。
14.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B
甲诗前两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枝叶重叠状,“深藏”“数点”写出隐秘其中的花蕾小巧;色彩对比强烈,“新绿”更显“重重”枝叶绿得清新,“红”以“数点”修饰,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后两句咏物言志,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实则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
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时的景象,“翠袖”“红妆”将海棠比拟做女子,“又一新”再次渲染,从色彩上生动形象写出海棠清新脱俗,加上“秋风秋露”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后两句,写友人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借此对比桃李,既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错误,“且教桃李闹春风”,不在于写景,而在议论抒情,借此教导儿辈要谦虚,爱惜才华,不可自吹自擂。因此不存在“化静为动”,也没有借此表达对春意的赞美。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的能力。
甲诗前两句意思是“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诗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作者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海棠枝叶繁茂的重叠状;“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同时色彩对比强烈,“新绿和“红”合在一起使色彩更绚烂,枝叶绿得清新,而“数点”“红”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
后两句意思是“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句中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咏物言志,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
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翠袖”“红妆”本指美丽的女子,此处将海棠花比拟做女子,写出其美丽动人。“又一新”补充说明海棠花颜色清新脱俗,再次渲染中满含着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秋风秋露”使海棠花更润泽,更摇曳多姿,从而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
乙诗后两句,写友人史达祖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桃花李花也黯然失色,算不上春天了,说明友人画技高超。诗句把海棠花和桃花李花对比,既凸显自己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①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
唐 ·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鸷乌飞扬,大鱼跋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
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 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C
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蓬飘零;“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两首诗饮酒句“痛饮狂歌”“醉别”可见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有误,实际上是作者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1)从杜诗来看,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面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
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飘蓬”直陈李白境遇,如蓬草飘零;第三句“痛饮”写其能饮,具有嗜酒情怀,第四句“飞扬跋扈”写李白心雄万夫,是济世之才,“为谁雄”写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写其狂放不羁。
(2)从李诗来看,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醉别复几日”中的“醉别”可见嗜酒情怀,“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
最后两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17.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
18.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C
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不同点: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君’指代世人”错。“君”应是指代菊花。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
《簪菊》一个少女,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吟咏的是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却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对菊》颈联写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开放,像某些“君子”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史湘云将菊拟人化,尊称为“君”。这两句表明,史湘云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明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词,更显示出史湘云的与众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菊”的知音。
不同点:
《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为数不多的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
《对菊》后面四句,则更直白地道出人与菊花“知音”。因为二者都有“傲世的风格,所以用的典故是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俞伯牙奏琴而心曲相通。钟子期不久去世,俞伯牙终生不再鼓琴,也就是知音难遇,因此尾联说能与知情解意的菊花相伴,实属人生难得,要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湘云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专题06:对比鉴赏
(原卷版)
考点解析:
比较阅读辨别模糊
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
【易错点快攻】
求同存异,比较鉴赏
1.辨别异同,知同辨异。比较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主观题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超然客公众号 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一般答题思路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客观题相比主观题较为简单,只要会做主观题,客观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内容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意象间的色彩情况。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意境的“四品”。
语言比较鉴赏鉴
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品字析句鉴赏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鉴赏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以及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
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文;
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
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
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鉴赏情感的前提。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1】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2】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3】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释:【1】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2】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3】竹实:传说中凤凰的食物。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
B.“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苍凉的氛围。
B.“假令”两句极尽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C.“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3.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5.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
题情尽桥
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句中的“作”字很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杜诗第二句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巧妙,启发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情思,表现出诗人的创新。
C.雍诗首句中的“从来”二字看似不经意写出,含义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
D.雍诗前两句是“立”,后两句是“破”。整首诗围绕“情难尽”展开抒情,笔墨酣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美感。
7.两首诗一首题“庙”,一首题“桥”,虽然都是托物言志,但诗歌主旨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逃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9.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2.善用比喻是《望洞庭》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乙诗:
同梅溪①赋秋日海棠二章(其二)
元好问
翠袖红妆又一新,秋风秋露发清真。
丹青写入梅溪笔,桃李从今不算春。
【注】梅溪:元好问的朋友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头两句,树枝间新绿重重叠叠,仅可见藏于其间数点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与“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
B.甲诗“闹春风”中“闹”一字,与《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乙诗是与友人史达祖一同赋诗,见海棠花开即事有感,抒发当下心境,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
D.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怀,将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写细腻独到,用词简洁精炼,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诚恳。
14.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①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
唐 ·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鸷乌飞扬,大鱼跋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
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 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17.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
18.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