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新情境】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情境化素养检测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趋势新情境】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情境化素养检测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趋势新情境】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情境化素养检测卷(单元+期中期末)
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情境化素养检测卷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说明:1.考试范围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全部内容;
2. 以考查核心素养是否达标为命题导向,注重试题的情景化;
3. 无死记硬背的试题,以知道理解为根本,提升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23-24八年级上·辽宁鞍山·期中)如图是小君手握青花瓷茶杯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青花瓷茶杯的高度约为( )
A.5cm B.10cm C.20cm D.30cm
【答案】B
【解析】手掌宽度在8cm左右,青花瓷茶杯的高度比手掌的宽度稍大,约10cm。
故选B。
2.(23-24八年级上·湖北鄂州·期中)在生态鄂州——环洋澜湖健步走活动中,已知路线全长6km,其中湖面栈桥长1km.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并肩而行,前一半路程以3m/s的速度慢跑,后一半路程以2m/s的速度快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之间相对静止
B.小丹和小蓝在湖面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小丹和小蓝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小丹和小蓝通过栈桥的平均速度是2.5m/s
【答案】A.
【解析】(1)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3)看到水中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4)知道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以求出他们的平均速度
A.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并肩而行,彼此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之间相对静止,故A正确;
B.小丹和小蓝在湖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小丹和小蓝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湖面栈桥长s=1km,由题意可得,小丹和小蓝通过栈桥的平均速度:
v=====2.4m/s,故D错误。
3. (23-24八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 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相等
C. 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
D.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答案】B
【解析】A.由图中可知,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可知,物体在前2内运动的路程为s1=5m,物体在最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
s2=15m-5m=10m
因s1合题意;
C.由图中可知,物体在2~4s内的运动路程不变,故可知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中可知,物体在6s内通过的路程为s=15m,故由可得,物体在6s内的平
均速度为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4.(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
D.图中的共鸣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
【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故A正确;
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降低噪声。故B错误;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音叉间的共鸣现象在真空中不可能出现。故D正确。
5.(23-24八年级上·辽宁铁岭·期中)“石磬(qìng)”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被称为“古乐之祖”,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可谓“余音绕梁,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是为了让木槌振动发声
B.演奏时敲击大小不同的石磬主要是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人们主要利用音色不同来辨别石磬与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
D.“余音绕梁”是指有些时候发声体停止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答案】C
【解析】A.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是为了让石磬振动发声,故A错误。
B.演奏时,敲击大小不同的石磬,大小不同的石磬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主要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由于不同的乐器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所以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主要利用音色不同来辨别石磬与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
D.“余音绕梁”是指有些时候发声体停止振动,已经传播出去的声音继续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6.(23-24八年级上·湖北孝感·期中)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草叶上形成“白霜”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答案】B。
【解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 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 “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 干手机将手烘干的过程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23-24八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A.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
BC.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
D.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B。
8.(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加入适量的盐,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华现象
B.西瓜汁变成冰棍的过程,需要吸热
C.吃冰棍感觉凉爽,因为冰棍升华吸热的缘故
D.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A B.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放热。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B错误;
C.熔化过程吸热,具有降温作用。吃冰棍感觉凉爽,因为冰棍熔化吸热的缘故。故C错误;
D.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
9.(23-24八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如图,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银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答案】B
【解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说明试管中的液体达到沸点,能够继续吸热,这个热量是烧杯中的沸水传递的,说明试管中的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而水银的沸点为356.7℃。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23-24八年级上·安徽铜陵·期中)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应只改变孔的大小。
ABD.AB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ABD不符合题意;
C.C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1.(23-24八年级上·辽宁大连·期中)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向右运动
B.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C.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向右运动
D.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向上提高了2cm
【答案】A
【解析】A.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铅笔的像也向右运动,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仍然成完整的像,故B错误;
C.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它的像向左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 cm,铅笔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铅笔的像不动,故D错误。故选A。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如图,鱼缸底部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照亮挡板上N点,当鱼缸内水面上升高度d后,挡板上M点(图中未画出)被照亮,则M点和N点间的距离(  )
A.等于d B.大于d
C.小于d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鱼缸内水面上升高度d后,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不变,折射光与原来的折射光平行,如图所示:
由数学知识可知,M点和N点间的距离小于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23-24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0.02s拍一次照,用字母A、B、C、D、E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C位置运动至D位置时,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1m/s
D.乙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所用时间为0.1s
【答案】BC
【解析】A.甲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做的是加速运动,乙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从C位置运动至D位置时,甲运动的路程等于乙运动的路程,即
甲运动的时间等于乙运动的时间,即
由公式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
C.根据可得,乙由A位置运动至D位置时的平均速度为
由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故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也为1m/s,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乙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所用时间为
故D错误。故选BC。
14.(23-24八年级上·河北邢台·期中)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CD
【解析】A.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改变用力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击尺子,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A错误;
B.乙图实验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声音越来越小,通过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可知,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丁图,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例如用B超检查身体,故D正确。
故选CD。
15.(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小林根据表中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在标准大气压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酒精 -114 78.5
铝 660 2327
碘 113.5 184.4
铜 1083 2595
水银 -38.8 357
A.用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沸水的温度 B.零下10℃的酒精是固态的
C.零下20℃的水银是液态的 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
【答案】ABD
【解析】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5℃,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不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酒精的熔点(凝固点)是-114℃,所以-10℃的酒精处于液态,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水银的凝固点(熔点)是-38.8℃,所以-20℃的水银是液态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铜的熔点是1083℃,铝的熔点是660℃,用铝做熔化铜的器皿,铜还没有达到熔点,器皿(铝)就熔化而漏了,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AB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6.(23-24八年级上·辽宁丹东·期中)站在路边的小明看到、b两个气球正在升空,如图甲所示,过一会儿看到的场景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以a为参照物,b向 运动:以b为参照物,a向 运动,树向 运动。(均选填“上”或“下”)
【答案】 上 下 下
【解析】根据图形可知,以a为参照物,b的位置不断变化,速度也比a快,所以相对来说是向上运动。根据图形可知,以b为参照物,a和树的位置不断变化,相对来说是向下运动。
17.(23-24八年级上·辽宁本溪·期中)如图是音乐老师和学生用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 产生的,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时,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一定相同,听声音能辨别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说明声音能传递 。
【答案】振动 音调 信息
【解析】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演奏同一首歌曲,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听声音识别乐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关于乐器的信息。
18. (23-24八年级上·辽宁阜新·期中)如图所示,是现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型材——“断桥铝”,它主要的优点有密封性好、保温、抗渗性能优良等。断桥铝采用的三层真空玻璃可以有效地减弱室内噪声,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敲击玻璃可以发出声音,该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答案】传播过程中;振动。
【解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断桥铝采用的三层真空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敲击玻璃可以发出声音。
19.(23-24八年级上·湖北荆州·期中)今年夏天特别炎热,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如图所示),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增大;加快;凝华;熔化。
【解析】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水的蒸发,蒸发吸热,达到降温的目的。
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是固态的霜吸收热量发生了熔化现象。
20.(23-24八年级上·湖南岳阳·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此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 分钟;总结此类固体熔化的规律:吸热,温度 。
【答案】晶体;4;保持不变。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第3分钟开始熔化,第7分钟熔化完毕,持续了4分钟;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1. (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中的小水滴
C.云中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冰雹
D.云中的小冰晶吸热,升华形成雨
选择理由:______。
【答案】①D;②见解析。
【解析】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的小水珠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粒,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故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才是升华。
22.(23-24八年级上·辽宁本溪·期中)物理实践活动中,“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自制了“针孔”照相机,在外套筒的一端蒙上带孔的黑纸(图-1),在内套筒(略小)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当光屏(图-2),把内套筒装入外套筒中(图-3)。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在光屏上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针孔”照相机利用的原理是 ,把内套筒靠近小孔,看到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改变小孔的形状,光屏上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变小 不变
【解析】针孔照相机利用的原理与小孔成像原理是相同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的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明亮的室外,塑料薄膜在暗室内,让光线通过小孔进入筒内,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由图把内套筒靠近小孔,像距变小,根据小孔成像特点知物距不变,像距变小,看到的像变小。
由小孔成像的特点知,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改变小孔的形状,光屏上像的形状不变。
23.(23-24八年级上·辽宁营口·期中)11月5日营口市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初晴的夜晚,地面有积水,当我们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的是 (选填“积水”或“地面”)这是因为地面上发亮处发生了 反射。如图所示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情形,它属于 反射(此空选填“镜面”或“漫”)。
【答案】地面 漫 镜面
【解析】背着月光走时,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少,则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较多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则人感觉地面亮。
图中反射面光滑,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四、作图题(每题2分,共8分)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如图,在某房间的天花板上装有平面镜M,S为一灯泡,P为不透明的墙,请画出灯泡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照亮P墙左侧区域的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
【解析】连接S与墙的最上的右边缘,交平面镜于一点,S与此点的连线为入射光线,然后作出反射光线;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连接与墙的最上左边缘,交平面镜于另一点,连接S与此点,作出入射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与地面交点之间的部分为照亮的区域,如图所示:
25.(23-24八年级上·贵州贵阳·期中)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速度匀速行驶,则2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00m,请在图中画出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说明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的2个特点。
【答案】(1)图像如图所示。(2)①是一条直线;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析】找两个点(0,0)、(20,300),连接这两点的直线就是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说明路程与对应时间比值不变,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6.(23-24八年级上·辽宁鞍山·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7.(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水下有一块平面镜,一束光射入水中,再经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恰过P点,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光在水中射到平面镜上又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线恰过P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O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O′,连接O′和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连接O点和入射点为平面镜反射的入射光线,也是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9分)
28.(5分)(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cm;乙图中停表读数是 s;丙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丁图中的速度表指示数值是 。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此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 2.50 337.5 -4 44km/h 82.4
【解析】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3.50cm-1.00cm=2.50cm
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
t=5min37.5s=337.5s
丙图中,温度计一个大格表示10℃,一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温度为1℃,即其分度值是1℃,温度计液柱上表面所在位置上部标的是0,下部标的是10,上小下大,说明液柱上表面处在零摄氏度以下,液柱上表面距离0℃有4小格,故温度计示数为-4℃。
图丁中,车的速度表的单位是km/h,速度表盘的刻度分度值为2km/h,则乙图中的速度表指示数值是44km/h。
观察5个测量数据发现,数据87.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据偏差太大,所以此测量数据是错误,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29.(8分)(23-24八年级上·西藏昌都·期中)我区某中学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下面的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57
酒精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 (选填“乙”或“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图丁所示为实验小组绘制的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当地水沸腾时的温度
为 。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水银 (2)丙 (3)80 (4) 可以减少水的质量
【解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2)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3)由图象可知,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保持在80℃不变,由此可知水的沸点是80℃。
(4)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当水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等。
30.(6分)(23-24九年级下·辽宁营口·期中)小明发现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如图甲所示。为了找出这样安装的目的,他找来一些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
下面是小明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所示,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探究,小明明白了小汽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从光学角度分析,这样安装的好处是 (任写一条)。
【答案】 (1)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 不变 (3) 不能 虚 (4)见解析
【解析】(1)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可避免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影响,可使成像更清晰。
玻璃板是透明的,透过玻璃板能直接观察到成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A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也不变。
(3)在A的像的位置放一线白纸做屏幕,则白纸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因为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
(4)当车内开灯时,车内物体成像在挡风玻璃的上方,从而不会干扰司机的视线。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7分)
31.(8分)(23-24九年级下·贵州贵阳·期中)家住昆明的小明一家,假期驾车到九乡旅游,途中小明看到路边的标志牌如图所示。求:
(1)此时他家的车速是20m/s,若仍以此速度向前行驶,这辆车是否超速;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该车从标志牌处到达九乡,至少要行驶多长时间?
(3)昆明到九乡的路程是102km,小明家用了2小时到达,他们行驶的平均速度。
【答案】(1)此时他家的车速是20m/s,若仍以此速度向前行驶,这辆车已经超速;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该车从标志牌处到达九乡,至少要行驶的时间为1h;
(3)昆明到九乡的路程是102km,小明家用了2小时到达,他们行驶的平均速度为51km/h。
【解析】(1)小明家的车速v=20m/s=72km/h,由图可知,此路段的最大限速v限=60km/h,
由于v>v限,所以这辆车已经超速;
(2)由图可知,该车从标志牌处到九乡的路程s=60km,由v=可知,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该车从标志牌处到达九乡,至少要行驶的时间:t===1h;
(3)昆明到九乡的路程s′=102km,所用的时间t′=2h,
小明家从昆明到九乡的平均速度:v′===51km/h。
32.(9分)(23-24九年级下·河南新乡·期中)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孙子小明和孙女小红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孙子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判断,爷孙仨最快能赶上    车次的列车;
(2)爷孙三能赶上那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3)他们到达车站后,发现有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当他们坐在其中一列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图2)。突然,小明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他才发现,实际上他们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1)G1482;
(2)该趟高铁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3)开始时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是反方向运动的,所以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1)交通标志牌中的“60”表示该路段限速60km/h;
由图1可知,从标志牌到萍乡北站的路程s=30km,限速v=60km/h,
由v=可知,驾车到萍乡北站所用的最少时间:t===0.5h=30min;
他们8:20开车出发,则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0,由于到站时火车G1346和G1692已出发,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仨最快只能赶上G1482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t′=10:31﹣9:11=1h20min=h,
总路程s′=240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v′===180km/h;
(3)开始时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是反方向运动的,所以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趋势新情境】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情境化素养检测卷(单元+期中期末)
人教2024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情境化素养检测卷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说明:1.考试范围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全部内容;
2. 以考查核心素养是否达标为命题导向,注重试题的情景化;
3. 无死记硬背的试题,以知道理解为根本,提升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23-24八年级上·辽宁鞍山·期中)如图是小君手握青花瓷茶杯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青花瓷茶杯的高度约为( )
A.5cm B.10cm C.20cm D.30cm
2.(23-24八年级上·湖北鄂州·期中)在生态鄂州——环洋澜湖健步走活动中,已知路线全长6km,其中湖面栈桥长1km.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并肩而行,前一半路程以3m/s的速度慢跑,后一半路程以2m/s的速度快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栈桥时小丹和小蓝之间相对静止
B.小丹和小蓝在湖面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小丹和小蓝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小丹和小蓝通过栈桥的平均速度是2.5m/s
3. (23-24八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 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相等
C. 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
D.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4.(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
D.图中的共鸣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
5.(23-24八年级上·辽宁铁岭·期中)“石磬(qìng)”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被称为“古乐之祖”,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可谓“余音绕梁,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是为了让木槌振动发声
B.演奏时敲击大小不同的石磬主要是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人们主要利用音色不同来辨别石磬与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
D.“余音绕梁”是指有些时候发声体停止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6.(23-24八年级上·湖北孝感·期中)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草叶上形成“白霜”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7. (23-24八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8.(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加入适量的盐,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华现象
B.西瓜汁变成冰棍的过程,需要吸热
C.吃冰棍感觉凉爽,因为冰棍升华吸热的缘故
D.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9.(23-24八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如图,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银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0.(23-24八年级上·安徽铜陵·期中)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1.(23-24八年级上·辽宁大连·期中)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向右运动
B.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C.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向右运动
D.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向上提高了2cm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如图,鱼缸底部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照亮挡板上N点,当鱼缸内水面上升高度d后,挡板上M点(图中未画出)被照亮,则M点和N点间的距离(  )
A.等于d B.大于d
C.小于d D.无法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23-24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0.02s拍一次照,用字母A、B、C、D、E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C位置运动至D位置时,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1m/s
D.乙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所用时间为0.1s
14.(23-24八年级上·河北邢台·期中)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15.(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小林根据表中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在标准大气压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酒精 -114 78.5
铝 660 2327
碘 113.5 184.4
铜 1083 2595
水银 -38.8 357
A.用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沸水的温度 B.零下10℃的酒精是固态的
C.零下20℃的水银是液态的 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6.(23-24八年级上·辽宁丹东·期中)站在路边的小明看到、b两个气球正在升空,如图甲所示,过一会儿看到的场景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以a为参照物,b向 运动:以b为参照物,a向 运动,树向 运动。(均选填“上”或“下”)
17.(23-24八年级上·辽宁本溪·期中)如图是音乐老师和学生用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 产生的,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时,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一定相同,听声音能辨别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说明声音能传递 。
18. (23-24八年级上·辽宁阜新·期中)如图所示,是现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型材——“断桥铝”,它主要的优点有密封性好、保温、抗渗性能优良等。断桥铝采用的三层真空玻璃可以有效地减弱室内噪声,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敲击玻璃可以发出声音,该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19.(23-24八年级上·湖北荆州·期中)今年夏天特别炎热,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如图所示),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
20.(23-24八年级上·湖南岳阳·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此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 分钟;总结此类固体熔化的规律:吸热,温度 。
21. (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中的小水滴
C.云中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冰雹
D.云中的小冰晶吸热,升华形成雨
选择理由:______。
22.(23-24八年级上·辽宁本溪·期中)物理实践活动中,“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自制了“针孔”照相机,在外套筒的一端蒙上带孔的黑纸(图-1),在内套筒(略小)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当光屏(图-2),把内套筒装入外套筒中(图-3)。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在光屏上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针孔”照相机利用的原理是 ,把内套筒靠近小孔,看到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改变小孔的形状,光屏上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23.(23-24八年级上·辽宁营口·期中)11月5日营口市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初晴的夜晚,地面有积水,当我们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的是 (选填“积水”或“地面”)这是因为地面上发亮处发生了 反射。如图所示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情形,它属于 反射(此空选填“镜面”或“漫”)。
四、作图题(每题2分,共8分)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如图,在某房间的天花板上装有平面镜M,S为一灯泡,P为不透明的墙,请画出灯泡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照亮P墙左侧区域的光路图。
25.(23-24八年级上·贵州贵阳·期中)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速度匀速行驶,则2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00m,请在图中画出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说明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的2个特点。
26.(23-24八年级上·辽宁鞍山·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27.(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水下有一块平面镜,一束光射入水中,再经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恰过P点,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保留作图痕迹)。
五、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9分)
28.(5分)(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cm;乙图中停表读数是 s;丙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丁图中的速度表指示数值是 。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此物体的长度是 cm。
29.(8分)(23-24八年级上·西藏昌都·期中)我区某中学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下面的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57
酒精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 (选填“乙”或“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图丁所示为实验小组绘制的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当地水沸腾时的温度
为 。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30.(6分)(23-24九年级下·辽宁营口·期中)小明发现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如图甲所示。为了找出这样安装的目的,他找来一些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
下面是小明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所示,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探究,小明明白了小汽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从光学角度分析,这样安装的好处是 (任写一条)。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7分)
31.(8分)(23-24九年级下·贵州贵阳·期中)家住昆明的小明一家,假期驾车到九乡旅游,途中小明看到路边的标志牌如图所示。求:
(1)此时他家的车速是20m/s,若仍以此速度向前行驶,这辆车是否超速;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该车从标志牌处到达九乡,至少要行驶多长时间?
(3)昆明到九乡的路程是102km,小明家用了2小时到达,他们行驶的平均速度。
32.(9分)(23-24九年级下·河南新乡·期中)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孙子小明和孙女小红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孙子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判断,爷孙仨最快能赶上    车次的列车;
(2)爷孙三能赶上那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3)他们到达车站后,发现有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当他们坐在其中一列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图2)。突然,小明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他才发现,实际上他们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