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普通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的第五单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主要介绍在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爆发,同时出现建立“理想社会”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内容和影响;
第三子目“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介绍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本课总体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付诸实践的历史,勾画了人类对未来幸福社会的蓝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思想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深远。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
3.《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二)素养目标
1.通过图表、地图、史料阅读等方式,渗透时空观念,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解读《共产党宣言》节选部分,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进而利用文字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4.延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本课的时空坐标,使学生对本课从时空的角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课讲授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设计思路:通过给学生提供图片材料、地图材料、文字材料等,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历史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合作探究一:根据以下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一切人都应该劳动。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
——圣西门
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的。“法郎吉”的梦想。
——傅立叶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创办新和谐公社。
——欧文
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115
材料四:从巴黎到布鲁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马、恩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先让学生分析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总结。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基础:马、恩格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设计思路:通过解读《共产党宣言》节选部分,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而利用文字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 》1848年德文原版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宣言》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材料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材料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材料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因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革命的基本力量(主力)——无产阶级。
实现目标的手段(方式)——暴力斗争。
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引导学生归纳和分析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为什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进入到“马恩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继续探索”这个知识点。本知识点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因为革命活动在背景中已讲到,理论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不是重点。
3.马、恩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继续探索
(1)革命实践: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
①创办报纸宣传革命;②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2)理论探索
①《资本论》
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
提出唯物史观。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实践与传播
设计思路:本目的重点在巴黎公社。因而“第一国际”这个知识点以老师讲解为主。而巴黎公社这个知识点,针对巴黎公社的措施设计一个学生自主学习题,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设计一个合作探究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其余知识点老师讲解为主,目的是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得把握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
1.“第一国际”
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意义:“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特殊条件”指什么?结合课本找出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
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2)措施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概括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先学生自主完成,后老师展示答案。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教材总结其经验教训。
材料一: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无产阶级的准确成熟。但是1871年的法国尚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
材料二: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材料三: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的中途停了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法兰西银行)。
材料四: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材料五:凡尔赛当时具有先进的军队和武器,国民自卫军怎么抵得过呢。
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老师总结归纳和补充。
(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②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③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切断敌人经济命脉;
④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缺乏工农联盟;
⑤普法势力联合绞杀,敌我力量悬殊。
(4)经验和教训
①经验
a.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b.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最主要的)
c.对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公职人员选举产生;限薪;监督)。
②教训
a.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c.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5)结果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巴黎公社运动最终失败。
(6)历史意义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设计思路:本目我根据课标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这一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在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再展示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图,让学生从时空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世界视野。因为本知识点我认为是一个难点,要学生总结归纳出来比较难,在学生零碎化的解答的基础上,以老师的归纳讲解为主。
合作探究四:根据所学和地图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先学生归纳总结,然后老师系统总结。
1.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科学性: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人民性: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人民立场,谋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实践性: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开放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2.思想武器
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重要的思想武器。
3.政党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发展,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