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地 理
全卷满分 100分 , 考试时间 50分钟。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 , 先将 自 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 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选择题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 整 , 笔迹清楚。
4. 考试结束后 , 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
一 、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小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 4 月 28 日 , 以“ 长庚星”姿态现身的金星达到了全年最亮 , 在西南方天空熠熠生辉 , 亮如明灯 , 异常醒 目 。 右图示意太阳系部分星球运行状况。 读图 , 完成 1~2题 。
1. 4 月 28 日傍晚 “ 长庚星 ” — 金星达到全年最亮时 , 其位置是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金星与地球同属类地行星 , 但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A. 质量小 , 没有大气 B. 温度高 , 没有液态水
C. 没有固态地面和土壤 D. 无昼夜交替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 日 照时数年内 变化。 读图 , 完成 3~4题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萨太阳辐射与 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 拉萨太阳辐射与 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 拉萨日照时数春季最高 D. 拉萨 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4. 拉萨 8 月与 1 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 太阳高度 B. 日照时数 C. 天气状况 D. 植被覆盖
美国国 家航空航天局观测记录显示: 2017年 9 月 6 日 晚 , 太阳连续爆发两次“ 闪 焰”(如下 图) 。 专家表示 2019~2020年是太阳活动极小期 。读图 , 完成 5~7题 。
5. “ 闪焰 ” 主要发生在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内部
6. 上一个太阳活动低谷年段约是
A. 2002~2003年 B. 2005~2006年 C. 2008~2009年 D. 2011~2012年
7. 太阳活动极小期
A. 极地附近出现极昼的范围会减小 B.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较少
C. 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 D. 频繁地出现 “ 磁暴 ” 现象
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 。读图 , 完成 8~9题 。
8. 图中
A. 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明显递增
C. 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
B. 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D. 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无关
9. 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 推测 该地层可能抬升于
A. 古生代后期 B. 寒武纪时期
C. 元古宙时期 D. 太古宙时期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 。据此完成10~ 11题 。
10. 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
A. 花粉化石 B. 恐龙化石 C. 珊瑚化石 D. 昆虫化石
11. 材料中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A. 藻类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 12~14题 。
12. 与 A岩层相比 , Y岩层的形成时间
A. 较早 B. 较晚 C. 相同 D. 无法判断
13. D地层中生物兴盛的地质年代 , 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A. 炎热干旱 B. 寒冷干燥
C. 热带海域 D. 森林密布
14. B地层中生物兴盛的植物最可能是
A. 蕨类植物 B. 藻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 自 治 区 ,为国 家 5A级旅游景区 。 水是喀纳斯湖景区 的灵魂,喀 纳斯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喀纳斯湖 景区水圈结构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 。 下图为喀纳斯湖景区局部景观图 。读图,完成 15~16题 。
15. 图示景观中 , 水圈
A. 参与地表景观的塑造 B. 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
C. 与生物圈无联系 D. 是生物圈存在的唯一媒介
16. 全球气候变暖 , 该景区短期内水圈结构
①气态水增多 ②固态水增多 ③生物水减少 ④液态水增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 读图 , 完成 17~18题 。
17. 岩石圈包括图中所示的
A. ①底部 B. ②顶部 C. ①全部和 ②顶部 D. ②底部和 ③全部
18.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图中
A. ①顶部 B. ②上部 C. ③顶部 D. ③底部
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 他把地球“切成了 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
上”。读图 , 完成 19~20题 。
19. 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 , 这些错误有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 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 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 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 , 正确的是
A. 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 B. 软流层的上界即为莫霍面
C. 下地幔为熔融态 , 属于液态 D. 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
二、非选择题:共 40分。
2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加上 自 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收适量的太阳光 热 。整个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 15℃ ,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 成水圈 。 而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 6. 7 倍和 1. 9 倍,使其表面温度分别达 350℃和 480℃ ;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分 别为地球的 4%和 1% ,表面温度分别是 —150℃和 —180℃ ,更远的天王星的表面温度则在 —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
(1)为什么水星 、金星表面温度很高 , 而天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 (4分)
(2)由材料可知 , 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6分)
(3)地球上存在生命 , 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条件外 , 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4分)
22.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 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 下图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
(

)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 系 。 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 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 色 ; 另 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 断进化 ,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 内 ,铱元素含量异常 , 比相邻岩层平均值 高 出 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 击过地球 。
(1)根据示意图内容 , 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4分)
(2)晚古生代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 从气候、植被等角度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4分)
(3)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引起环境变化。 (4分)
23.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 北京时间 2022年 9 月 5 日 12时 52分 , 四 川 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 6. 8 级地震,震 源深度为 16千米 。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虽然带来大量灾难但也是科学家们探索地 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依据 。
材料二 下面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 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 地球内部圈层图 。
甲 乙
(1)指出本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 , 并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4分)
(2)指出乙图中地震波 A、B 的名称 , 并说明其判断依据。 (6分)
(3)简述地震波经过 F界面时发生的变化 , 并说出 F 面以上 E 的物质状态。 (4分)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乙、丁是一年中能在地球上观测到金星亮度最大的两个位置,乙位置在清晨能观测到,人称“启明星”;丁
位置在傍晚能在西南空中观测到,人称“长庚星”。
2.B金星与地球均属于类地行星,有固态表面和大气,金星因距太阳近而温度过高且没有液态水。
3.D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拉萨地区太阳辐射量与日照时数并不完全呈正相关或负相关;日照时数在夏季
时最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拉萨地区5一7月份太阳辐射最丰富。
4.A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拉萨地区1月和8月份太阳镉射相差较大的原因在于,8月份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天气状况以及植被覆盖也会影响太阳辐射,但是相差较小,
影响较小。
5.B太阳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图中“闪焰”是太阳外部大气层突然发亮的现象,是耀斑爆发,耀斑主要发生在
色球层,而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太阳内部活动无法观测到。
6.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2019~2020年是太阳活动极小期,因此上一次太阳活动
低谷年段应该是11年前,即2008一2009年。
7.B极昼与地球公转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活动较弱,因此太阳黑子和耀斑也较少;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太阳活动极小期,磁场受到干扰少,出现“磁暴”现象的几率会减小
8.C读图可知,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总体增加,但在白垩纪后期生物多样性明显诚少;二登纪处于晚古
生代,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白垩纪后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
读图可知,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9.A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一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
群地层区中有寒武一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一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
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
武一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
10.A根据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造煤期是约2亿年前的晚古生代造煤
期,地质学上称之为石炭一二叠纪造煤期:恐龙所在的时期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是在二叠纪之后,并
不是最早的造煤时期;珊瑚是古生代早期所形成的,比石炭一二叠纪时间过早,故不能成为造煤时期的判断
依据: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期早期,昆虫各时期均有大量分布,并不能作为成煤时期的判断依据。
11.B石炭一二叠纪是古生代晚期,藏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晚期;藻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早于
造煤时期:裸子植物主要在中生代时期繁盛,晚于造煤时期,被子植物主要在新生代时期繁盛,晚于造煤
时期。
12.BA岩层有三叶虫化石,形成时间最早,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出现鸟类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中生
代,形成时间晚于A岩层。
13.DD岩层出现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森林茂密,陆地面积扩大,地理环境不太可能是热带海域;炎
热干旱和寒冷干燥,不可能出现恐龙繁盛,此时应该茂密森林才有利于大型动物出现。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05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