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调料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用筷子敲打你抢先夹菜的手,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关于家的味道、一份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①筷子不仅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②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承载的都是相同的文化内涵③对家的感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④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是人们长期生活体验的物化积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有对山歌、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这说明( )①文化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②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年5月,河北省武强年画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博物馆里的母亲节——寻找年画中最温情的母爱”主题亲子活动。活动中,讲解员为母亲和孩子们介绍了《孟母择邻》《三娘教子》等经典年画故事。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还体验了年画的印刷过程,并将自己印刷的年画作为礼物献给母亲。上述活动的开展( )①充分发挥了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②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人文精神③让孩子们体会了年画的独特魅力④为传统年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它们承载着那些激昂的、壮烈的、温馨的、专情的种种记忆,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无尽的爱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北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情感是中轴线的文化载体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抓住这一力量根基是基于其能够( )①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②教化育人,不断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③服务社会,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新方案④推动发展,文化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4月,广西某地举办2024年全民阅读暨“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活动现场,主办方积极呼吁身边的人加入“绿书签行动”,读好书,让“绿书签行动”走进千家万户。开展“绿书签行动”( )①是基于好书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②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③意在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④有利于引导广大参与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年5月24日,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通过线下线上同步展览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让全世界的文化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可见,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的目的是( )①增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依托新场景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③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南浔古镇有一座老民宅,从墙外看,是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中式码头墙;但走到墙内,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庭院里种植的洋玉兰,是120多年前从美洲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交融②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③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我国的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赋予其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纪念属性。保护工业遗产,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可见,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③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④拓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涵盖天文、地理、医药、工艺、文学等多方面内容,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步。这佐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中西合壁 ④亘古不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但是《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时,贾母的丫鬟鸳鸯常被译成“wildduck”(野鸭子),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由此可见( )①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③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海草房以厚石为墙,用海草苫顶,是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为了保护好这些海草房,当地人们坚持“以用促保”,将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聚集区,深入发掘海草房的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让老屋焕发新生。“以用促保”( )①意在引导传统文化回归,承载乡愁②能为传统建筑注入鲜活动力,延续其生命力③让传统特色民居在生活中推陈出新④有利于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①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②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③中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河南省积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点亮计划”,共打造140个非遗空间、149个非遗文创项目,推出18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只有河南”景区“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先后落成,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③“非遗点亮计划”重在发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④文旅+非遗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从1932年到1949年根据地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与劳模评选,到1949年至1978年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的劳模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表彰制度快速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我们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可见( )①劳模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劳模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③劳模精神决定了广大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力军④劳模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今年国庆档众多影片中,《志愿军:存亡之战》脱颖而出成为票房冠军。影片不仅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面,也深刻呈现了志愿军在逆境中的信念坚守,将革命精神的光辉传递至每一位观众的心间,感动了无数观众,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该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 )①革命文化才是艺术创作底气所在、自信之源②要以红色资源“活教材”赋能爱国主义教育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④要尊重历史、敬重先烈,传播正能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7.福建省委宣传部通过运用8K+5G+VR+AI等数字科技手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从“好用”“易用”到“智用”“爱用”迭代升级,赋能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的同时,进一步打响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品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 )①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是基于它作为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特定的文化内容③旨在拉近展品与参观者间的距离,实现游览新体验④有利于推动数字展馆整合转化,丰富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的黄埔军人并肩作战,为中华民族血洒疆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①体现了维护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火炬③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奋力一搏,无论初出茅庐的少年,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将;无论是独自上场,还是团队拼搏,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永不放弃、为梦想坚持,为祖国拼搏的豪情与信念,拼过就无悔,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这首小诗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②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③要不断注入民族精神,丰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各种困难的“主心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正式开启“月背征途”。20年来,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壤胜利归来再到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 )①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④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二、简答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间万事出艰辛。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主动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的“自找苦吃”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神农尝百草、卧薪尝胆、韦编三绝、愚公移山等“自找苦吃”的经典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胜枚举;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西柏坡带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命题到北京“应试赶考”,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无不证实了“吃苦精神”是实现伟大征程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0世纪60年代,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迎难而上,将红旗渠渠线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自找苦吃”、进村“读研”,在摸爬滚打中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些故事为当代青年在基层励志成才提供了生动范本和鲜活教材。“吃苦精神”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修课”。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缺少在基层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缺少抗打击的能力,而基层的广阔天地为青年人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大舞台。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历史性机遇,青年人只有深入基层、“自找苦吃”,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才能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和光荣使命。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吃苦精神”。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2月25日,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认为络病理论是我们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祥于《伤寒杂病论》,将医和药相结合多学科合作交叉推动了络病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面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对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时,以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连花清瘟,在应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方面优势突出,成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中成药,为全球抗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文化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某校为了让中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准备开展相关活动,请你拟定两种活动形式。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文物大省。目前,全省共有革命文物1657处(点),红色资源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亟需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2022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摘要):条款 内容第二十五条 红色文化遗存的传承利用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保证红色文化遗存安全为前提,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存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发掘、研究和宣传展示。第二十八条 鼓励依托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基地,发挥红色文化遗存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规定(三选二)对保护和利用红色遗存的现实意义。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月28日晚,河南卫视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之《2023中秋奇妙游》晚会。节目以“家”为核心,聚焦普通人、青年人、文化、新农村、家庭、舞蹈、军人、文物保护与传承等八个篇章,以网剧+网综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传递中秋这一传统佳节中所蕴含的乡愁思念、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以及古今人们在中秋佳节时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霓裳羽衣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营造出穿越时空之感。“我们,风做伴梦作马。追啊,迎啊最热烈的年华……”当《年少的你啊》歌声响起,根据“潜艇兵王”王昌来父子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随之上演,那些硬朗的身影背后,是年少时的梦想、是炙热的初心、更是使命的荣耀。歌曲《平凡的一天》,带领观众走进河南新农村,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乡村生活,还有何家冲村回乡创业代表、自媒体博主,以及河南籍非遗艺人,与当地乡亲们一起过热闹中秋。当大海前、灯塔旁的孩子们用清澈的童声唱着“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对流失文物的思念、对归国团圆的渴望,引发众多网友共鸣。节目的“家庭板块”,观众跟随回家过中秋的青年,一路穿过福建客家土楼,见到亲切友爱的大家族,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美好。歌曲《大鱼》,以细腻的情感诠释了家庭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说明《2023中秋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文化价值。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D A D C D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D A B C A B A C1.B【详解】①: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调料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用筷子敲打你抢先夹菜的手,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筷子不仅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①符合题意。②:由材料可知,婴儿时、孩提时、长大后不同时期筷子的使用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②说法错误。③: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关于家的味道、一份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家的感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③符合题意。④: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是人们长期生活体验的文化积淀,而不是物化积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D【详解】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①不选。②:文化包括健康向上的文化,也包括腐朽、落后的文化,②不选。③:壮族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表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入选。④:传统节日中有对山歌、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表明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④入选。故本题选D。3.B【详解】①③:“博物馆里的母亲节——寻找年画中最温情的母爱”主题亲子活动中孩子们体验了年画的印刷过程,并将自己印刷的年画作为礼物献给母亲,这不仅让孩子们体会了年画的独特魅力,还充分发挥了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①③正确。②:孝老爱亲属于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中华人文精神,②错误。④:材料中的亲子活动未体现为传统年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B。4.D【详解】①:北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情感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因此他们不是文化载体,①错误。②:应该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非中华传统文化,②错误。③:材料提到“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④:材料提到“它们承载着那些激昂的、壮烈的、温馨的、专情的种种记忆,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无尽的爱恋”,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5.A【详解】①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能够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①②正确。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案,③不选。④:文化影响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④错误。故本题选A。6.D【详解】①: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①不选。②:开展“绿书签行动”有利于维护人恩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该说法扩大了起意义,②不选。③④:“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有利于引导广大参与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在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7.C【详解】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借鉴、和谐共生、繁荣发展,并不是为了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符合题意。②③:国际文化贸易展通过线下线上同步展览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让全世界的文化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可见,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的目的是依托新场景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②③正确。④:材料没有体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D【详解】①:该老民宅没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①排除。②: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开发,②排除。③④: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C【详解】①:工业遗产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①排除。②③: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们要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③正确。④:材料强调保护“工业遗产”,没有体现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C。10.A【详解】①②:《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涵盖天文、地理、医药、工艺、文学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②入选。③:材料体现的是《永乐大典》的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不涉及中西合璧问题,③不选。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发展,不是亘古不变的,④不选。故本题选A。11.D【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鸳鸯的文化寓意在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①排除。②: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②排除。③:鸳鸯一词在汉语中不仅指一种鸟类,还象征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美好寓意,这体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③正确。④:鸳鸯作为象征夫妻恩爱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美好家庭关系的向往和追求,④正确。故本题选D。12.C【详解】①:“以用促保”意在让老屋焕发新生,而不是为了引导传统文化回归,①排除。②:为了保护好这些海草房,当地人们坚持“以用促保”,说明“以用促保”能为传统建筑注入鲜活动力,延续其生命力;②正确。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让老屋焕发新生,说明“以用促保”让传统特色民居在生活中推陈出新,③正确。④:材料强调让传统特色民居推陈出新,有利于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是物质需求,④排除。故本题选C。13.D【详解】①:不同的文化会不断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但不会走向同质化,①错误。②:中美青年版画展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说明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②正确。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③错误。④: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说明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14.A【详解】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持续推进“非遗点亮计划”,打造非遗空间、非遗文创项目,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设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等措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①正确。②:“只有河南”景区“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先后落成,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说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正确。③:“非遗点亮计划”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发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③错误。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不是通过文旅+非遗增强,④错误。故本题选A。15.B【详解】①: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是因为劳模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①符合题意。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劳模精神更侧重于勤劳、奉献等方面,更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②排除。③:该说法夸大了劳模精神的作用,③排除。④: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C【详解】①: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底气所在、自信之源,而不是仅仅革命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革命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底气和自信来源,①错误。②:《志愿军:存亡之战》深刻呈现了志愿军在逆境中的信念坚守,将革命精神传递给观众,这体现了以红色资源这种 “活教材” 来赋能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影视作品等形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观众感受革命精神,②正确。③:应该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活动,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是文化事业,③错误。④:影片还原战争场面,尊重历史事实,深刻呈现志愿军的坚守,敬重先烈,传播了正能量,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作品成功的因素之一,④正确。故本题选C。17.A【详解】①②:通过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赋能红色基因传承打响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品牌,可以看出数字展馆迭代升级作为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特定的文化内容,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②符合题意。③:通过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拉近了展品与参观者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拉近展品与参观者间的距离,实现游览新体验不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的目的,③说法错误。④: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有利于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但没有丰富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8.B【详解】①③: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说明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体现了维护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火炬是民族精神,黄埔精神只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已,②不符合题意。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④排除。故本题选B。19.A【详解】①:材料中,“永不放弃、为梦想坚持,为祖国拼搏的豪情与信念,拼过就无悔,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①符合题意。②: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奋力一搏,无论初出茅庐的少年,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永不放弃、为梦想坚持,为祖国拼搏的豪情与信念,这首小诗告诉我们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正确。③: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错误。④:中国共产党所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④错误。故本题选A。20.C【详解】①④:20年来,中国太空探索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探月精神只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一个具体体现,②不符合题意。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吃苦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弘扬“吃苦精神”有利于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锤炼青年人的坚强意志,强化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分析】背景素材:弘扬“吃苦精神”考点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调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主动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的“自找苦吃”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可联系教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关键词②:青年人只有深入基层、“自找苦吃”,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才能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和光荣使命→可联系教材有利于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锤炼青年人的坚强意志,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2.(1)①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坚持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医药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立足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④坚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答案示例: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观看经典中医药文化纪录片;参加中医药材展览活动;等等。【分析】背景材料: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考查知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等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知识、公共参与【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是析应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可运用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等来作答。第二步, 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祥于《伤寒杂病论》→可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关键词②:将医和药相结合多学科合作交叉推动了络病研究的深入发展→可联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词③:在面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对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时→可联系立足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词④:为全球抗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联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注意主题是“让中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具体可联系文化的载体的知识,从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观看经典中医药文化纪录片;参加中医药材展览活动等角度来作答。23.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或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养爱国情感,构筑中国精神。③器物、行为和制度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依托红色遗存作教育实践基地,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将红色文化遗存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分析】背景素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考点考查: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红色文化遗存的传承利用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保证红色文化遗存安全为前提,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存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发掘、研究和宣传展示。→可联系教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关键词②:鼓励依托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基地,发挥红色文化遗存的社会教育。→可联系教材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词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可联系教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4.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023中秋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指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023中秋奇妙游》系列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背景素材:《2023中秋奇妙游》晚会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从原因、意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节目呈现传递中秋的乡愁思念、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以及古今人们在中秋佳节时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的功能。关键词②:《霓裳羽衣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营造出穿越时空之感→可联系教材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键词③:《大鱼》以细腻的情感诠释了家庭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可联系教材知识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