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南浔古镇有一座老民宅,从墙外看,是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中式码头墙;但走到墙内,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庭院里种植的洋玉兰,是120多年前从美洲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 )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交融
②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③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 )
①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文明对话的大国担当和东方智慧
③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
④将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中文教育在全球的普及( )
①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表明文化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突出
③对防止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理解与互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历史为师,文化似友。多年来,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展览交流、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5月,中法签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合作意向书》《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这是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又一次“双向奔赴”。中法文化“双向奔赴”(  )
①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
②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
③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
④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琵琶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同意大利的乐器“曼陀铃”同宗同源,都源于中东的弹拨乐器乌德琴。2000多年前,乌德琴经由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国和意大利。尽管相隔万里,这两个性格不同的民族却能用同一种乐器讲述各自的故事。这启示我们( )
A.文化交融自古就有,各国文化从来都是平等的
B.商贸往来决定文化发展,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C.文化在传播中实现创新与发展
D.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7.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智库等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启示我们( )
①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成为了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②在交流中消除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沟通的障碍和困难
③不同民族间加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携手同行》篇将表演推向了高潮:“白鹭精灵”遨游星海之中,随着清丽的越剧唱腔,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深深打动了来自各国的观众。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 )
①增强了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④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2024年5月4日,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在巴黎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联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阳狮集团共同主办。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 )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
②是基于文化具有多样性,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
③有利于推动中法两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④表明中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莫言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C.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11.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文化需求
③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④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一幅水墨山水,让人品味秀逸深远的书画意境;一曲豫剧选段,让人走进鲜活动人的传统故事;一段古典舞蹈,让人感受飘逸洒脱的东方气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走近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成为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同
③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之美
④保持开放心态是夯实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将以《金陵图》为蓝本,在法国巴黎举办“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展览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开放式的互动探索体验与“因地制宜”的内容更迭,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
A.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C.在文化民族性的彰显中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
D.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14.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和制作,这一源于东方的植物借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 )
A.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B.以茶为媒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
C.中国茶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D.中国茶文化以独特魅力定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
16.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举办期间,从全世界48个国家征集到包含器皿、雕塑等五大门类的1803件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并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第二届国际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架起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办陶瓷艺术双年展( )
①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②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优越的陶瓷文化
③彰显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体现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当时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由此可见( )
①不同国家都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近年,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如上海京剧院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从编剧、导演到表演形式,都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能增强文化生命力
②世界文化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总和
③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
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南北,统领整个城市规划格局。中轴线成功申遗有利于( )
①更好地保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丰富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③主导世界城市规划设计潮流,为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④展示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智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亚洲各国应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加强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夔之美,在于合异”,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欧洲是当今世界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为中欧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和开辟未来指明了方向:中欧双方应该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对话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双方互办文物展、图书展、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以及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人文交流已成为中欧合作的“第三支柱”。以2024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奥运会等为契机,中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展交流对话,必将推动双方在互学互鉴、互信互利中共同进步。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愿同欧洲各国一道,在“三大全球倡议”引领下,进一步提升双方关系的战略性、稳定性、建设性、互惠性,联袂谱写新篇章,切实造福中欧和世界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促进中欧文明的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观点。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已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冲突”。近年来,“文明冲突论”为国际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障碍。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把文化差异的作用扩大化,认为文明差异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
有人认为要想解决国际冲突,就要消除文化差异。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鲁迅《拿来主义》(节选)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梁启超和鲁迅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A C B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C A B A B A
1.B
【详解】①④: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相互了解,进而理解,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这表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文化发展,②排除。
③: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发展本民族文化,③排除。
故本题选B。
2.D
【详解】①:该老民宅没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①排除。
②: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开发,②排除。
③④: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A
【详解】①②: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文明对话的大国担当和东方智慧,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相互交流借鉴,而不是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③错误。
④: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B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教育在全球的普及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正确。
②:中文教育在全球的普及,使得中文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未体现文化生产力的作用,②不选。
③: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未体现防止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③不选。
④:中文教育在全球得到普及,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理解与互信,④正确。
故本题选B。
5.A
【详解】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①正确。
②:中法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双向奔赴”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②正确。
③:能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但“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
④:能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世界文化发展,而不是“引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C
【详解】A:各国文化从来都是平等的,“从来”这一说法错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影响,某些文化可能被边缘化,A排除。
B:商贸活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不能决定文化发展,B排除。
C:乌德琴经由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国和意大利,从而有了琵琶和“曼陀铃”,说明文化在传播中实现创新与发展,C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D排除。
故本题选C。
7.B
【详解】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①错误。
②:在交流中消除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错误。
③: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智库等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这启示我们不同民族间加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正确。
④: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启示我们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④正确。
故本题选B。
8.C
【详解】①:各民族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文艺表演增强了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①排除。
②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深深打动了来自各国的观众,表明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排除。
故本题选C。
9.B
【详解】①③: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①③正确。
②: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说法错误,②错误。
④:应该是不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B
【详解】B:追随大师的过程是学习借鉴的过程,逃离是为了不让大师的写作风格抹杀自己的创作个性,B符合题意。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说法绝对,A错误。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以我为主”,不是“面向世界”,D排除。
故本题选B。
11.B
【详解】①③:材料强调对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要博采众长,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融合,①③说法正确。
②:对优秀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未体现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A
【详解】①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走近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成为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之美,①③正确。
②:“中华文化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同”说法错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排除。
④: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3.D
【详解】AB:材料强调的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并非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B不符合题意。
C:应是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C排除。
D:“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这体现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C
【详解】①:材料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强调传播渠道的拓宽,中化文化影响力提升。没有强调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A: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未涉及吸收人类文化成果,且应当吸收的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A错误。
B:应当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国家文化,B错误。
C:中国茶文化源于中国,茶文化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C正确。
D:中国茶文化有利于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定义”夸大了茶文化的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C。
16.A
【详解】①: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文化重要代表城市,开展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有利于在交流中推动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①正确。
②:陶瓷艺术双年展获得世界各地踊跃参与和支持,彰显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陶瓷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③正确。
③: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7.B
【详解】①④: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④说法正确。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但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未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即未涉及尊重文化多样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8.A
【详解】①: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说明了不同国家都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①符合题意。
②: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符合题意。
③: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
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9.B
【详解】①④: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及其产生的效果,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能增强文化生命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④符合题意。
②:世界文化不是民族文化的总和,②错误。
③:材料不是表达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③未体现.
故本题选B。
20.A
【详解】①④:中轴线成功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智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保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④说法正确。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轴线成功申遗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但不能丰富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的内涵,②说法错误。
③:主导一词夸大了中轴线成功申遗的作用,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1.①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作贡献。③保持开放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分析】背景素材: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考点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是措施类主观题,设问要求是谈谈我们应如何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从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可联系教材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关键词②:亚洲各国应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加强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联系教材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③: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可联系教材保持开放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和时政信息相结合。
22.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②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中欧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③坚持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④拓宽文化传播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促进双方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共同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促进中欧文明的发展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要求说明我们应如何促进中欧文明的发展。需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可联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
有效信息②:中国与欧洲是当今世界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可联系坚持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
有效信息③:中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展交流对话→可联系加强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有效信息④:双方互办文物展、图书展、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以及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可联系拓宽文化传播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误解引起冲突。但要想解决国际冲突,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文化差异。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借鉴的前提,有利于不同文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也可以在求同存异、平等友好交流的基础上走向共同繁荣。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应当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消除文化差异的做法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不能解决国际冲突的问题。(原试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文明冲突论”
考点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文化的多样性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主观题,需调用《哲学与文化》矛盾的基本属性、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设问观点分析作答。答题要求一般是先作出判断,再解释合理部分,最后解释不合理部分。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正误判断:不科学。
关键词①:“文明冲突论”为国际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障碍。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把文化差异的作用扩大化,认为文明差异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可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分析了观点中合理的部分。
关键词②:要想解决国际冲突,就要消除文化差异→可联系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分析了观点中不合理的部分。
关键词③:消除文化差异→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作答,说明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4.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选)、鲁迅《拿来主义》(节选)
考点考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启示类命题,需要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有关知识,分析梁启超和鲁迅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需要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相关知识,运用课本原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可联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
关键词②: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可联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关键词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可联系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