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2)通过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二、要点夯实
知识点一      罗斯福新政(九下P58-62)
1.经济大危机:
(1)时间、地点:1929-1933年,从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表现: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生产下降。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企业利润大幅增长,而工人工资增长缓慢,购买力不足)
③其他原因:全国性股票投机活动;政府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5)影响: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步走出此次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目的:1933年、罗斯福总统、应对经济危机。
(2)手段、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内容。
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4)意义。
①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③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5)局限: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6)启示。
①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勇于探索创新。
②经济发展要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③改革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国情,与时俱进。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⑤要关注民生。
⑥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知识点二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九下P63-66)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扩张:
(1)形成: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暴行: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2.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扩张:
(1)背景: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2)形成: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暴行。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
③残酷迫害犹太人,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成千上万的优秀人士被迫流亡国外。
④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3.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扩张:
(1)形成: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傀儡政权“满洲国”,进一步蚕食华北地区。
③1937年7月7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九下P67-72)
1.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打击,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爆发及主战场:
(1)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西线、北非等主要战场随之形成。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空袭英国。
(3)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场形成。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规模最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场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进一步扩大)。
3.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建立标志: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后又有21国在宣言上签字。
(3)影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4.战争形势转折:
(1)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2)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群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4)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5.雅尔塔会议:
(1)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2)时间、人物、地点: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3)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4)内容。
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5)影响: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也叫雅尔塔体系)
6.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1)1945年春,苏军和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
(2)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7.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召开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8.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影响: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3)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胜利原因:
(1)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根本保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协同作战。
11.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三、真题演练
1.(2024 陕西)1933年,某国的领导人在就职演说中讲道:“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他(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整顿金融体系
D.推行“以工代赈”
2.(2024 菏泽)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运用国家政权之“刀”给这个社会“肌体”做了一次外科手术,不是结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使其新生的“外科手术”方案是(  )
A.推行计划经济 B.建立福利国家
C.进行殖民扩张 D.实行国家干预
3.(2024 西藏)1943年,在某场战役中,苏联人以钳形攻势保卫他们的城市,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该战役是(  )
A.阿拉曼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2024 淄博)探讨“英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时,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按照实证原则(  )
①纪录片:《1938纪实影像:慕尼黑会议》
②遗址:诺曼底战役遗址
③回忆录: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④历史著作:利德尔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⑤网络文章:《英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角色》
A.一组:①②③ B.二组:②③④ C.三组:①④⑤ D.四组:③④⑤
5.(2024 巴中)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将年代尺上的▲处补充完整(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中途岛海战
6.(2024 聊城)《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中写道:“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二战前“一些大国”(  )
A.遏制经济危机 B.推行绥靖政策
C.抵制纳粹势力 D.倡导欧洲和平
7.(2024 宿迁)《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四卷》中写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它为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的战后形势▲处指的是______.(  )
A.莫斯科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柏林战役 D.珍珠港战役
8.(2024 宿迁)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为了完成“首要任务”,他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2024 常州)某学生社团策划“看电影,学历史”的活动,其中一部参展影片有这样的台词:“盟军已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  )
A.诺曼底登陆战 B.柏林之战
C.凡尔登之战 D.莫斯科保卫战
10.(2024 金昌)如表为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
战争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参与国家(地区) 战役
“一战” 1850余万 3321亿美元 30个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二战” 7000余万 5万亿美元 60个国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这反映的是(  )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四、知能训练
1.1943年,一名前线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这座城市,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  )
A.遭受闪电战中的波兰士兵
B.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英国士兵
C.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士兵
D.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国士兵
2.罗斯福新政期间,成立农业调查局,以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可见(  )
A.扩大生产规模以改善民众生活
B.通过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
C.加强国家干预以调节经济发展
D.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机会
3.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一场范围广泛的改革,许多措施具有明显的人民性和资产阶级民主性,因而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罗斯福新政的诸多措施中突出体现“人民性”的是(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政策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普遍的社会救济
4.如图是一同学制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思维导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5.如图为1928~193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趋势图,下列表述与图片信息吻合的是(  )
A.19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开始下滑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1936年美国经济发展超越1928年水平
D.美国经济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得到了复苏
6.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运用国家政权之“刀”给这个社会“肌体”做了一次外科手术,不是结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使其新生的“外科手术”方案是(  )
A.推行计划经济 B.建立福利国家
C.进行殖民扩张 D.实行国家干预
7.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在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调整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8.“(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则是创始性地规划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老、病、失业者可以有维生的机会。”材料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苏联“新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美国“新经济”
9.“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  )
A.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B.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10.“经过一周战斗,希特勒曾寄予希望的‘大西洋壁垒’被盟军突破了……英国首相丘吉尔视察硝烟弥漫的战场后说:这是历史上最困难、最复杂的战役,它使盟军重返欧洲大陆。”以上为某书的简介(  )
A.《凡尔登战役》 B.《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11.民主是法治的基石,法治是民主的保障,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项目 具体措施
金融业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垫顿,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确定最低工盗标准佳,限制工日寸
农业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
以工代赈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九下13课
材料三: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之后,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
——编自《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宪政最先制度化的表现。如何理解美国影响为欧洲增添力量?
(2)根据材料二回答罗斯福用什么形式确保新政措施能够落地执行?这反映了新政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指的是什么哪次会议结束了该“剧本”的历史使命?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悲剧在于,那些本来有可能制止后代进行毁灭性的竞赛,并进而阻止他们进入战争的国际互动力量还没有强大到阻挡1914年灾难的发生。当1914年6月的“枪声”响起时
——摘编自(英)C.A.贝利《1780—1914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于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签字国赞同协同作战,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
——摘编自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为着打败法西斯这一“世界性敌人”,中国抗日战争始终抗击着日本侵略军的主力,推迟了日军“南进”,有力地配合了盟军的作战……从“九一八”事变揭开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武装斗争长达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为3500万人,中国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单世明《试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 我们重申,促进和平、发展与人权,推动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打造繁荣与和平世界的共同命运
——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
(1)材料一中的“枪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灾难”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
1-10 DDDBC BBBAC
知能训练
1-10 DCDAD DCCDD
11.(1)表现: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置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理解: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因此说美国影响为欧洲增添力量。
(2)形式: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确保新政措施能够落地执行。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特点。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法治的性质和内容。
12.(1)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欧洲的殖民力量。
(2)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战役:诺曼底登陆。
(3)地位和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做法: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各国合作与交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