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第3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审核人 授课日期核心素养 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并归纳具体位置。(区域认知) 2.通过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学习防震减灾的自救措施,启发学生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协调) 3.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并分析原因;运用地图和实验等,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综合思维) 4.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演示板块运动张裂拉伸现象,培养学生用地理实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思政目标 通过对世界地形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与地形环境相协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主要观点。 难点: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法 合作交流、实物展示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设计新课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图片和台湾海峡的地图。 师:图片说明了什么呢?新课讲授 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展示】读图3.18-图3.20和课本57-58页文字。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说明海洋和陆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推测海陆变迁的原因。 (3)完成下列表格。 实例变化推测原因喜马拉雅山脉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由海洋变成陆地地壳运动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由陆地变成海洋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由海洋变成陆地人类活动【小结】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太行山一带的螺蚌化石,并提出了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的观点。由此可见,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地球经历数十亿年的变化,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面貌。 【承转】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较多,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球自然的变化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只能局部小规模地影响海陆变迁。 【提问】除了荷兰,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如新加坡、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也有这种填海造陆的现象。对人类这种为了实现发展需求而填海造陆的行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以正反方形式开展辩论,并阐述观点和理由。 活动二:了解海陆变迁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思与学”栏目——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什么启示,完成下列任务。 (1)分享魏格纳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过程。 (2)回顾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总结此学说的发现过程所经历的阶段。 【展示】教材图3.22—图3.25。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活动——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1)分享魏格纳从轮廓相吻合、古老动物分布相似、古地层相似等证据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2)分享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故事的感想。 活动三:板块构造学说 【播放】视频: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空白),尝试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观察教材图3.26,哪个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印度洋板块包含哪些大洲、大洋的部分区域?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他板块都包括海洋和陆地。 【提问】地球上的板块是固定不动的,还是不断运动的呢?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哪些运动形式?会对地表形态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探究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模拟实验:利用两本地理教材(或类似厚度的书籍)演示板块的挤压和张裂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 (2)结合教材图3.29,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活动——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3)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的探究结论,相互质疑和讨论。 【小结】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承转】我们是否能真实地看到板块运动的力量呢? 【学生活动】探究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观察教材图3.27与教材图3.26,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小结】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带,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3.26,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组讨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东非大裂谷是胎儿期的海洋,红海是婴儿期的海洋,大西洋是青年期的海洋,太平洋是壮年期的海洋,地中海是老年期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是海洋的坟墓。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资料,了解了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及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主要观点。课后作业 使用超轻黏土制作海底地形模型(包含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