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兰州五十一中 2024~2025 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第 I 卷(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随葬 品达 77 件,最少的也有 19 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 当时社会 ( )A .手工技艺高超 B .文化礼制产生C .经济发展繁荣 D .阶级分化明显2 .史料分为多种类型,下列可以用于研究商代历史的实物史料是 ( )A .黄帝传说 B .殷墟青铜器C .良渚遗址 D .敦煌的壁画3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 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 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 .道、法、墨、儒 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 D .道、儒、墨、法4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 ( )A .公田变为私田 B .国家走向统一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封建制度的确立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以藩屏周”的作用逐渐丧失,而且已呈尾大不掉之势。秦始皇吸取了前朝灭 亡的教训,在全国推行 ( )A .皇帝制 B .郡县制C .三公制 D .内阁制6 .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继位年龄 10 1 11 2 8卒年 27 2 30 3 9A.“七国之乱”的爆发 B.“焚书坑儒”的结局C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中朝”制度的出现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之间接触频繁,下列两幅图能1够佐证该时期 ( )A .双向民族交融 B .士阶层群体的广泛兴起C .经济重心南移 D .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8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 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 )A .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 .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C .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 .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9 .唐初,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以便二者“以相检察”。但二者或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或 护己所短,遂成怨隙。于是,在中书、门下两省以上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增设旨在 ( )A .实现权力制衡 B .削弱宰相权力C .加强官吏监督 D .提高行政效率10.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材料说明唐朝 ( )A .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 .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 .选官制度渐趋完善11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 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 .儒学独尊 B .理学形成C .儒学式微 D .三教并行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 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加速北宋衰亡 B .加重人民负担C .并未富国强兵 D .加强社会管控13.宋代的官僚政治及其制度,与前代相比,其特点即在于更加注重完善法制纲纪,加强防微杜渐的措施。 一方面政治运作更有理性,过程更为开放;另一方面制度设计更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根据材料, 北宋建国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以德治国 B .以法治国C .无为而治 D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14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 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 .行省制 B .科举制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15 .中国某朝依照“因俗而治”的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朝是 ( )2A .金朝 B .西夏C .辽朝 D .北魏16 .与下图所示关键词有关的是 ( )A .黄老之学 B .汉代儒学C .魏晋玄学 D .宋明理学第 II 卷(52 分)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17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 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尽沧 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 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 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 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由此奠定了新疆地区 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人物。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 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 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西域都护府设 置的意义。(6 分)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上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 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庸),每日三尺。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 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引自《旧唐书 ·食货志(上)》、《资治通鉴》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 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3较以前是进步的。——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赋役制度的名称以及在征“役”方面的新规定,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期实施两税 法的直接原因和其主要内容。(6 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8 分)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 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 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 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材料二 凌晨五更,酒家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活动了。市场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 玉”……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 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1) 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6 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8 分)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 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 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 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 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0 分)4兰州五十一中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C B C A C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D A C D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17.(14分)(1)人物:秦始皇(或嬴政)。(2分)政治: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刺史)等加强中央集权。(3分,答出一点即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2)背景:匈奴强盛,对西域各民族与中原王朝构成威胁;西域各族对匈奴的压迫不满;汉武帝顺应大一统国家建构的政治需要。(3分)意义:设立西域都护府,实现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维系中国陆上交通安全,奠定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基础。(3分)18.(14分)(1)名称:租庸调制。(1分)新规定:输庸代役(以庸代役)。(1分)直接原因: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分)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不分主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分,说出“两税法”主要内容特征即可)(2)制度:科举制。(2分)进步的原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一点 3分,共 6分)19.(14分)(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渡;丰厚利润的诱使;赋役政策的推动。(6分)答案第 1页,共 2页{#{QQABJQSUogCgQBJAAAgCEQUwCAEQkhCCAagGRBAAoAIASQFABAA=}#}(2)表现:夜市活跃,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界限;出现纸币;市场商品种类繁多;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等的出现(一点 2分,共 8分。其他合理回答,也可酌情给分)20.(10分)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论题 1分)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同其他民族的矛盾,一部分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之后,民族政策也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论述 8分)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 1分)(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答案第 2页,共 2页{#{QQABJQSUogCgQBJAAAgCEQUwCAEQkhCCAagGRBAAoAIASQ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兰州市第五十一中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卷.docx 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