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4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47张)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思维:通过选取典型区域,归纳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表现,理解其原因。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差异,能进行区域比较并会分析影响地域差异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提高景观图片和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能力。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
地方性分异规律
3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一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差异
(1) 概念: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 产生:
外部条件
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能量交换过程
影响
内部条件
(根本原因)
成因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差异
(3)自然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①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②区域性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③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尺度大
尺度小
尺度变小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概念: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纬度
热量
海陆
水分
气候
类型
植被
土壤
自然带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决定
影响
形成
特点
高温
少雨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
荒漠
热带荒漠带
请对照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寻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温带
大陆性
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北极圈
北回
归线
赤道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主导因素:
分布特征:
④ 典型地区:
太阳辐射
热量带
植被
高值
低值
寒带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雨林
苔原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林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热量(太阳辐射)
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③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④ 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北美东岸
北美西岸
亚欧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西岸
森林
草原
荒漠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示意图 分布规律 形成 基础 影响因素
自然带______延伸, ______更替。在___、___纬度表现明显
自然带______延伸, ______更替。在___纬度表现明显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东西
南北


热量
太阳辐射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南北
东西

水分
海陆位置
水平地域分异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沿某条经线绘制的部分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丙区域的自然带为(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常绿硬叶林带
2.影响图中乙→甲→丁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植被
对点演练
C
B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3 ~5题。
真题演练
C
3.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4.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D
5.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 ~3题。
真题演练
B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二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天山北坡垂直自然带普景观图
高山灌丛草原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寒漠带
高山冰川带
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分异基础:水热组合
分异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变化规律: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分异规律一:山麓自然带(基带)跟山地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读图思考: 判断该山体可能位于我国哪个气候区?
雪线雪线
雪线雪线
林线林线
林线林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基带
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可用于判断山体位置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二:垂直带谱变化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读图思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有什么关联?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体的相对高度相关
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 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下图(45°N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所示: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5km
4km
3km
2km
1km
0
相对高度越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
山地落叶阔叶林
高山针叶林
高山草甸
高山荒漠
高山冰川
相对高度越小
高山草甸
高山荒漠
高山冰川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体的相对高度相关
分异规律三: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海拔(米)


5895m
积雪冰川带
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植被带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请判断不同半球山体的阳坡和阴坡,并描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差异
分异规律四: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赤道
南极
北极
森林带
草甸带
冰川带
森林带
草甸带
冰川带
阳坡光热充足
植被分布上限比阴坡高
若阳坡为北坡,该山在南半球
若阳坡为南坡,该山在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阴坡 阳坡
阳坡 阴坡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高大山脉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变化而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热量: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因此垂直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分异规律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②同一自然地带内,水热状况、自然景观相似 垂直带谱 ①基带(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②山体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③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地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地带分异类似;④同一自然地带的分布高度:同一山体阳坡比阴坡上限(山地自然带所达到的高度)高;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 小结
规律总结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带谱
第一步,基带倒推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步,带谱数量判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第三步,倾斜方向定南北: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山地因太阳在南边的时间较多,所以南坡获得的光热一般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量多于北坡,自然带谱基带的上界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的山地反之。
第四步,雪线高低定方向: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1.神农架成为北纬30度带上的“绿色奇迹”,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起伏 D.人类活动
2.M自然带是(  )
A.针阔混交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针叶林带
神农架(地区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植被被誉为北纬30度带上的“绿色奇迹”。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神农架的评述是“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下图示意神农顶(神农架主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对点演练
B
A
3.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4.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
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2023·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真题演练
B
A
5.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D
雪线
1. 定义: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它是永久性积雪与季节性积雪的界限。其大致与山地夏季0℃等温线一致。
知识拓展
雪线
知识拓展
全球分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 分布特征:
我国分布:
①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②由沿海向内陆雪线逐渐升高。
雪线
知识拓展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林线
知识拓展
1.定义: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林线以上是抗寒抗风能力更强的草甸或灌丛。
林线
知识拓展
2.影响林线的因素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对点演练
1.火地岛雪线高度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 B.坡向 C.植被 D.降水
2.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
①生长环境潮湿 ②极地东风,风力强劲
③冰川侵蚀,土层薄 ④地形坡度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苔藓植物生长使得当地(  )
A.大气杂质减少 B.土壤养分富集
C.昼夜温差增加 D.冰川面积扩大
B
A
D
5.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2020·全国Ⅲ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演练
B
A
A
4.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6.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三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1.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简单的理解:自然带受某些扰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和理论自然带不一致的现象,就是分异规律中的“地方性分异”。
2. 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
自 然 带
地带性分布
气 候
的形成
地带性气候
非地带性气候
尺 度 较 大
的地域分异
自 然 带
非地带性分布
尺 度 较 小
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局部水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的分布。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3. 影响因素
低洼的河谷,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或灌丛)带
地方性分异规律
温带湿润区
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4.实例
典型地区 南半球
中高纬度地区
理论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原因
海陆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南半球
该纬度无陆地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4.实例
典型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西两岸
理论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形成原因
洋流
东西两岸分布
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向低纬延伸
西岸:向高纬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岸:寒流
大陆西岸:暖流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4.实例
典型地区 东非高原
理论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形成原因
地形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
对流弱,降水少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4.实例
典型地区 昆仑山山麓
理论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形成原因
局部水分变化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4.实例
影响因素 典例 海陆分布 北半球高纬度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半球高纬度 无分布(原因是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西侧:温带森林 东侧:干燥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局部环流 和洋流 信风带大陆西岸:海岸带形成沙漠(离岸风及沿岸寒流影响)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达60°N以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局部水分变化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局部地热异常 苔原是冰岛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分布着草甸 人为作用 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小结
(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1. 两山地属于( )
A. 昆仑山脉 B. 秦岭
C. 祁连山脉 D. 横断山脉
(2020·江苏卷)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真题演练
D
2. 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 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 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 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 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C
4.该岛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B.淡水资源匮乏,多大风天气
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D.四面环海,海洋性气候显著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最高海拔434.6米。下表为该岛基于高程划分的不同环境类型植物数量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3.不同环境类型的植物数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体现了(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垂直地带分异规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
环境类型 高程范围 灌木 草本 藤本
海岸丘陵环境 >180 57种 105种 27种
基岩环境 50-180m 33种 93种 14种
砂生环境 <50m 4种 77种 5种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